戚薇女儿Lucky在节目中“吃醋”,孩子嫉妒的背后原因很扎心

在亲子节目《想想办法吧!爸爸》中,有一段关于戚薇女儿Lucky“吃醋”的场景

在嘉宾在一起吃饭时,黄英的儿子小九儿自己独立吃饭时,非常感慨,然后称赞道小九儿好厉害,能够自己独立吃饭。不料想自己的女儿不开心了,并生气的说自己也要吃饺子,并给自己爸爸一个白眼,神情好像在表达,你为什么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厉害?我不厉害吗?

不知道作为家长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当自己看到了有一个小孩子觉得非常的可爱,于是就给孩子说:“你看那个小朋友孩子多可爱呀”。

但是这时候自己的孩子却显得不是那么开心,撅着自己的嘴巴好像受得了多大了委屈。家长有些哭闹不得。本来这是在大人眼中无足轻重不足挂齿的一件小事,但在孩子那里他却打翻了醋坛子,难道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就嫉妒心爆棚?



一、孩子嫉妒产生的原因

这时候的孩子就表现得很“霸道”,希望父母只爱自己,不能够分心,所以爸妈有一点把“爱”分给别人的行为,他们就会不高兴,会用“吃醋“方式阻止爸爸妈妈做这样的事情,甚至会伤心哭泣。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无形中总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影响。而家庭又是孩子的主要成长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对世界的看法。

孩子还处在发展阶段,他不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错的,他本能的去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议论街坊邻居,或是父母总是互相猜疑。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就会更容易嫉妒别人。

2.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

研究表明:婴儿往往从一开始就会对某一位照顾者表现出强烈的偏爱,而这个人通常就是他的妈妈,和妈妈建立了稳定的依附关系的婴儿就把妈妈当作了他的安全港。

当孩子觉得父母不关注自己时,他就用大叫、大哭,引起父母的注意,这就是为什么婴儿会“吃醋”的原因。

而孩子慢慢到4-6岁时,这种“吃醋”行为就会扩展为对抗、哭闹,甚至报复。

专家把这个阶段称为“儿童的情感敏感期”。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家长中家长眼中最棒的孩子,孩子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关爱,以此来获得安全感。当孩子发现原本属于自己的爱的那份家长却给了别的孩子,比如家长夸奖了某个孩子或是家长非常疼爱地抱起了别人家的孩子,虽然家长可能只是一时的好奇心。但这会使孩子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因为他们害怕害怕失去了家长的关爱。



3. 在学校中受到老师不公平对待

多伦多约克大学婴幼儿研究中心的负责人Maria Legerstee 认为:当有人威胁到稳定的社会关系时,人就会产生嫉妒心理,这是正常反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或感情上有所偏爱,可能激化矛盾,使一些儿童由怨恨而产生嫉妒之心。在学校中成绩的好坏是评价孩子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老师也会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自然而然的得到了老师的关注,有时自己孩子努力却被老师忽略掉。

比如孩子这次考试的数学升级从60分考到了75分。但是却没有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表扬。没有对孩子的进步进行反馈,就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也会嫉妒那些得到老师关注的孩子。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会给孩子造成学习压力,也会消磨他的学习热情。

4. 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

有些家长在平常教育孩子时候,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例如家长想要激励孩子时,经常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小美多聪明,数学成绩考了90多分”“邻居家的小明真听话。已经帮父母打扫好卫生了”。家长想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得到进步,但是这种做法却是事与愿违的,而且更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激发他潜藏在心底的嫉妒,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二 孩子嫉妒的表现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斯坦贝格认为,嫉妒感最早可能在学步前的婴儿期就已出现。当孩子发现同龄人拥有的东西比自己更好、更多的时候,无论是成绩、相貌、玩具、老师的表扬,甚至是家长的关注,他们内心往往就会产生小小的嫉妒。

1.不许家长亲近别的孩子

大多数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天底下最好的孩子。所以当看到老师或是家长赞扬的人不是自己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出嫉妒的心理。当老师说你要像谁谁谁学习,你看他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认为家长或是老师已经嫌弃自己。他心里可能在想,如果你觉得别的家孩子好,那你就把它当做自己的孩子

2.对比自己优秀的孩子怀有敌意

嫉妒作为人心里的一个本能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嫉妒过别人。

但大多家长都意想不到,孩子最开始嫉妒的原因就来源于父母。当家长对别的孩子表现出羡慕或是夸赞的时候,孩子就会出现哭闹等不满的情绪。

甚至会做出一些更加幼稚的行为,它们想要以此来引起家长的注意,得到家长的疼爱。孩子嫉妒别人,可能是希望家长可以更加关注自己,而不是去在乎别人家的孩子。



3 .孩子可能存在"酸葡萄心理"

曾经有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狐狸和葡萄,有一天,一只饥肠辘辘的狐狸路过一个葡萄架子,架子上挂满了许许多多有红有大的葡萄,狐狸看着口水都流了下来,可是它却吃不到,所以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肯定是酸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有话:"当朋友惨的时候你会失落,当朋友变好甚至比你更好的时候你会更失落。"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新闻,一位名叫郭文景的女孩在高三期间被提起录取进入了名校,哈佛大学,在那一刻她被网络疯狂报道,博得了众人的眼球,但随着媒体的追踪得知,这个小女孩家境非常优越,并且还是美国国籍,得知了此事的网友,瞬间从之前的感慨羡慕,转变为谩骂攻击,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她的努力,高一时她就获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浙江省赛区)一等奖。

酸葡萄心理,在孩子中也是普遍存,到孩子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孩子就会降低它的价值。来获取内心中的平衡,轻视别人的成功,并且对他人成功所做出努力的嗤之以鼻。



三、面对孩子的嫉妒心理,家长应该怎么做

1、改变家庭环境

德国嘉瑜伽卡尔·威特说过:教育孩子,首先要重视孩子

想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需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在各个方面都要以身作则。当孩子容易出现嫉妒心理的时候,家长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家长可以改变孩子所能接触到的环境。

例如,家长在交流中经常表现出有爱宽容,看到同事幸福的时候,送出真诚的祝福,然后努力工作。孩子通过模仿家长的行为,也会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心态。

并且在日常交流中,家长要避免把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家长有意无意地让孩子与他的孩子进行比较,会加剧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甚至会怀疑父母是否真正的爱她?所以少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多给予孩子一些安全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转化为竞争意识

当孩子容易出现嫉妒的心里的时候,可以进行挫折教育,提升孩子的竞争意识。可以多带孩子进行一些比赛,例如象棋比赛,画画比赛,或是一些运动类的项目都可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智力,还能促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让孩子明白,既然有比赛就会有输有赢,让孩子感受一下成功和失败。孩子输的时候要鼓励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依然受到关爱和关注,孩子也能正确的认识比赛输的输赢,赢的人肯定有比自己强的地方,孩子会自觉去努力提升自己,把嫉妒心里转化为竞争意识。



3. 正确认识与他人之间的差距

1992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Covington曾提出一个"自我价值理论",其基本假设是当自我的价值受到威胁时,人们会采用方法去竭力维护。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价值判定标准,这套标准使得我们和自己的内心能够融洽相处。但是,当出现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时候,就会威胁到我们自身的价值判定标准,我们心中就会本能的去维护我们原本的"自我价值"。

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了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讨论别人,怎样欢乐与发愁,怎样读书、看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去认识事物本质,思维方式也比较简单。对于事物的发展把握不够全面。有时候会把自己与他人差距的原因全都怪罪于他人的出现,忽略自己的努力,而产生嫉妒心理。

因此父母需要让孩子正确认识到孩子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并告诉孩子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缩短与他人的差距,化解孩子的嫉妒心理。

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人与人各有所长,我们在欣赏别人优秀的同时,明白自己的不足,还要知道自己的闪光点,比如说当看到别人学习成绩很好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画画方面或是运动方面比他强,自己也是很棒的孩子。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孩子的嫉妒心理,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多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通过努力可以弥补这种差距的不足。不要去嫉妒他人,自己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太阳。培养出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