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看老电影《十月围城》

什么是英雄?当一群人在奔跑,另一群人在追逐,谁会在这场博弈中取胜?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到底谁会真正幸福?香港,这个平静的城市笼罩着透明的阴霾,保卫与暗杀双边力量紧张集结,排阵对峙,一触即发。

但真正激战也只有一个小时而已。那个强势碰撞的瞬间喷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两大高手巅峰对决,势不可挡。让我们把胶卷倒回去,滋滋沙沙的雪花慢慢散开,露出故事的前奏。

陈少白是最主旋律的革命者,一切故事也是他推动发展的。从向商人李玉堂筹钱到与方天谋划保护孙文,他虔诚地坚持着,笃定地信仰着中国的明天。毋庸置疑,他是中国传统英雄形象的缩影。中国的英雄往往和政治紧密相连。这点从占历史卷轴大半部的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提倡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即可见一斑。所谓英雄,必须能审时度势,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随时准备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牺牲自己,并终其一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毫无疑问,带领我们推翻暴政,领导我们为全民族利益奋斗的伟人是英雄。英国文学家、思想家卡莱尔1840年在他的演讲中开宗明义地宣布:“他们是民众的领袖,而且是伟大的领袖,凡是一切普通人殚精竭虑要做或要想得到的一切事务都由他们去规范和塑造,从广义上说,他们也就是创造者。我们所见到的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成就,本是来到世上的伟人的内在思想转化为外部世界的结果,也就是他们的思想的实际体现和具体化。可以恰当地认为,整个世界历史的精华,就是伟人的历史。”这种具有强烈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当然是过分夸大了英雄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但从某种传统意义上来说,不可否认,我们骨子里的确埋藏着很深的英雄伟人情结。如孙中山,毛泽东类的人物曾经是多少代人的唯一的精神偶像,直到现在包括未来他们的事迹精神也将一代代薪火相传。

关于英雄,很多影片都做过探讨。最典型,最为人所知的要数张艺谋的了.他从天下统一的大义上定义英雄,似乎善恶纠纷,道德探讨都在指点江山的英雄的影子里抬不起头。还有《投名状》,《三国之见龙卸甲》等影片都把英雄从高高在上的舞台搬到我们面前,把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妥协,他们的无奈重新归位,再拽着时间的尾巴顺流过我们眼前。

无论如何,随着我们主体意识的增强,导演逐渐放弃强行灌输价值观的企图,转向不留痕迹地袒露真诚,把判断权留给我们。

回到《十月围城》,它所探讨的又不同于前面列数的几部影片。除了陈少白和李玉堂的儿子李重光,其他参与到这场保卫战中来的人都不是为了革命本身,但他们却都选择了在这场战役中牺牲。李宇春扮演的方红是为了替父报仇,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阳是为了女儿的幸福,谢霆锋扮演的阿四是出于对主人的忠诚,巴特尔扮演的王重光莽撞蛮力,几乎没有自我,还有黎明扮演的刘郁白更是靠英雄式的死法完成对爱情的殉葬。让人欣慰的是,不管他们抱着何样的目的参与到这场战役中来,最终他们成就了自己,也使得革命的领袖安全到达又安全离开。当他们血肉模糊地倒下时,悲壮的气氛浓烈得如同刚解封的百年醇酒散发出的团团酒香,我相信没有人不承认他们是英雄。

仔细想想,他们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被定义的英雄,更符合西方的英雄形象。东西方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但西方的宿命包含着对命运的挑战和不屈,而东方的英雄往往赋予命运一种妥协和变通。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虽然也讲义气重友情,但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如此看来,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不在乎他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否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一致,而在于是否具有勇敢,执着,拼搏的精神,是否有高于生命的信仰与信念。再往深处挖掘,得出的结论将同中国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制造暗杀的将军阎孝国也是一英雄。认同的中国人为了严谨,还会加上一句,是一愚忠英雄。无非只是忠于不同的主子,所有的精神信念勇气和决心,他一样不少。甚至,他还尊敬老师,坚守原则。

终于,硝烟在孙文最后的眼泪里消失散尽,一切曲终人散,曾经的激烈已成往事。他乘船离开香港,永远也不可能看见那过去的一小时里,在他和个代表商讨的一小时里,外面的战场上发生了怎样的传奇。而他们的悲壮也只是历史前进的车轮碾过的一道辙印。不过,我们至少被这部电影深深撼动了,为他们在心底默默喝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