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蜜》中的张曼玉和黎明,是我们在大时代中浮沉的缩影

《甜蜜蜜》的英文片名“Comrades:Almost a Love Story”,意为“差一点就是个爱情故事”。1996年11月2日,《甜蜜蜜》在中国香港上映,并于第二年摘获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最佳女主角等九项大奖;获第3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主角奖。

拿导演陈可辛自己的话说,《甜蜜蜜》并非纯粹的爱情故事,它更多是在讲述拼搏、讲述人生、讲述时代。


电影《甜蜜蜜》的故事围绕两位大陆年轻人黎小军和李翘到港打拼的岁月。电影用平实质朴的镜头,记录下了两人在大时代下的浮沉和兜转。浓郁的怀旧色彩;轻柔中带有时代气息的乐调;街头,高楼,商场的繁华喧闹。那是一个车水马龙、光怪陆离的20世纪末期,也是一个令人着迷、彷徨迷茫的“寻根”时期。

平凡的小人物和一个硕大的现代都市,在这个地方,仿佛“一切皆有可能”,但不经意间,更多的人,总是在寒碜和磕绊中度过了余生。面对感情、婚姻、事业和看不到希望的生活,黎小军和李翘的命运或许也是大多数平凡人的命运。



而在这样的生活中,你会继续咬牙坚持,还是在浑噩中度过一生?豆瓣上有个短评是说:“每次看完这类电影,都好像度过了一生”,没错,《甜蜜蜜》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表面的爱情故事背后,实是一曲悲壮的小人物的“挽歌”,即使经历过人生低谷,但他们终究支撑着,在这个冰冷的大时代中寻求人情的温暖。

大时代下的众生态——小人物的“飘”

电影中的黎小军(黎明饰演)是从天津初到香港的打工仔。一开始,他只会说一口大陆的普通话,穿着土里土气,对大城市的电梯,提款机,麦当劳点餐,全都一窍不通。但是他却仍旧抱着能在香港打拼一番天地的梦想。他在给未婚妻的信中写道:“我住得很好,还有独立的卫生间;我干着体面的运输事业,薪资都不错”。虽然实际上,他的住处里混迹着各种风尘女子,工作也只不过是一个踏着脚踏车送鸡鸭的小工。



所以当他遇到来自广东的李翘时,一脸羡慕和佩服。李翘虽然同样初来乍到,但作为广东人的她,一开始就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在麦当劳打工,随身还有一台BB机。在土包子,黎小军看来,李翘就是他的目标和梦想。两人都在为成为“喝着维他奶长大的香港人”而努力。

但香港始终都是两人挤不进去,又无法出来的大都市。两人内心的荒芜、孤独和身份的漂泊、迷惘,让他们彼此陪伴,取暖。



然而,股市的崩盘,让李翘一夜回到解放前。看着银行卡内所剩无几的资金,她不得不做起洗脚妹;而黎小军与未婚妻方小婷的情感问题也不得不让她去直面。正如李翘所言:“黎小军同志,我来香港的目的不是为了你,你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我。”他们都在为了追逐想象中那个更美好的生活,而忍受着大城市的格格不入。

港漂旧时代下的阴沉色调,逐渐形成那个特殊时代的追忆,也映射出那时的社会现象。每个人都想在大都市中站稳脚跟,想融入到周围的环境和人群当中,他们挣扎,但又显得如此无力。电影这样讲,很真实,很质朴。

小人物的爱情里没有对错,只有先后,剩下都是选择

电影取名为《甜蜜蜜》,据说还有一段往事。在该剧剧本写到一半时,邓丽君去世了。而她的一首《甜蜜蜜》正好贯穿了这部剧的基调,表面是甜蜜的,爱情的,但内核是讲小人物在现实中的挣扎和冲撞。他们来到大城市,遇见从前没有的欲望、情感和需求。



①黎小军的选择表面看是在追逐理想,实际却是否定自己

黎小军从天津出来的时候,为的是能够将老家的未婚妻小婷一起接到香港,到时候两人都在香港结婚生子。一开始,他还天天给小婷写信,但在香港待得越久,他越发觉和小婷之间的“无话可说”。如军的黎小军已经是香港的黎小军,他会讲粤语,会讲英文,甚至开始学厨,有一份更高档的职业。而小婷对于他来说,就如同过去那个土包子一样的“自己”。

他会选择李翘,是因为他从内心相信李翘和他就是同一种人,他们彼此理解对方,有共同的理想,他们努力在摘掉过去,摆脱过去的无力和压迫感。



②李翘的选择表面是贪慕虚荣,实际却是在动荡中寻求安稳

李翘在电影中是有点“刚”的妹子。她只身跑到香港,一人打三四份工作,为的就是能够尽快攒钱,买房子给老家的母亲和自己。她骨子里的倔强,让她最终没有接受黎小军的爱,即使她知道跟着豹哥会颠沛流离,但她宁愿从内心寻求安宁。



张爱玲曾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就是《甜蜜蜜》中四人的情感选择。

因为这个时代,四人的感情变得错综复杂;但也因为这个时代,他们有幸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遇到过那个“对的人”。这是《甜蜜蜜》对“爱”的诠释。也是这“爱”的元素,让黎小军和李翘两人真正成长,在本以为纯洁美好的幻想里,撕开现实和理想。


时代的缩影——小人物的“寻根”路,是在大时代中寻求认同

导演陈可辛说,他拍电影喜欢记录时间,所以《甜蜜蜜》在每段时期的开头都会打上时间。这部电影记录了香港从1986年到1995年这十年间的群体无意识。为了展现这段历史,陈可辛舍弃了单纯利用历史中的标志性事件,而是通过两个普通人在历史变迁和社会群体中的微妙处境和转变。这样的做法,最终也使得影片在观感和情绪上得到了华人世界的认同和共鸣。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放国门以来,因为生活所迫,对港,对海外都产生了无限的憧憬和幻想。大陆人到香港谋求出路,香港人又无法摆脱对英美物欲的吸引。

而时过境迁,当李翘真正拿到绿卡站在美国自由女神像面前时,她却听着一帮大陆游客说:“ 以前那些人都往外面走,可现在都回去了。很多香港人都到我们内地去打工,以前出来的人都后悔,现在还是国内赚钱的机会比较多。”那个时候到处打工的大陆人,他们的身份是“无根”的。走不进大城市,也回不去小乡村。而他们至始至终,不过是在寻求一个认可,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



李翘这时才明白,从前想要抹杀掉的“打工妹”的帽子,现在却是她无比想要找寻回来的。她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已经在时光中渐渐改变,拂去了往日虚荣的掩饰。一直漂泊的她,也终于在内心找到了栖息的地方。


或许快节奏的生活,容易让人们一头扎进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但洗净铅华以后,那些与平淡处的真情和生活中的安宁,才是最令人心动的。

《甜蜜蜜》既拍出了异乡打工者的艰辛,也显现了沧海桑田般的史诗味道。这是黎小军和李翘在时代冲击下的兜转和分合,也是那个时代中人与人的蜕变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