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中国春晚鼻祖!第一届始于1956年,就连83年春晚都模仿它

都说春晚一届不如一届,小品不好笑了,歌曲不好听了,年味儿不浓了。

电视里,春晚在直播;电视外,观众在吐槽。那种全家聚在一起守候一台晚会的盛景不再。

既然如此,不如回顾下第一届春晚,找找回忆里的浓浓年味儿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向全国观众现场直播春节联欢晚会。

此后,每年除夕的春晚成了一项新民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赏节目,聊聊这一年的大事小事。

第一届春晚,是最简陋也最令人怀念的一届。

演播室只有600平方米,现场就200名观众,演职人员加起来仅60多名,堪堪是如今公司年会的规模而已。

更不用提陈旧的设备、简陋的灯光以及自备服装的演职人员,马季姜昆甚至还因为没掐好时间,相声演到一半而不得不中断去敲钟报时。

但是那场春晚就算搁现在看,也“潮”得不行,接地气但不土味。

因为那年是猪年,直播特意创作了以为主角的片头动画。

第一句话由时任央视播音员的赵忠祥说出,他临时被喊来说开幕词,可惜往后再不会有了。

当年的主持阵容也很奇葩: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

他们分属于相声演员、默剧演员和电影演员领域,最多只能算是业余主持而已,但胜在反应快、临场发挥能力强。

往后的春晚基本沿袭了这“茶话会式”

的布置,底下是大咖齐聚的圆桌年夜饭,正对着星光熠熠的表演舞台。

当年的嘉宾阵容不算盛大,但来的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相声大师侯宝林郭全宝马季姜昆

侯耀文石富宽,影视明星斯琴高娃刘晓庆严顺开,歌唱家李谷一胡松华郑绪岚等。

一人有时候能表演好几个节目,那是因为当时采取的形式是由观众电话点播,完全是人气多寡决定节目数量,观众的参与感分外强烈。

当时最受欢迎的相声表演占据了节目单的半壁江山,侯耀文石富宽郭德纲、于谦的师父

)讲了有30多分钟的相声,马季姜昆也有精彩表现。

当时还有一件趣事,有观众特意点侯宝林说相声,但因为侯老年事已高,这一环节直接现场播放了他和郭全保《戏剧杂谈》录像。

相声之外,李谷一的演唱也撑起了当年春晚的半壁江山。

她以一首《拜年歌》拉开春晚序幕,还以9首歌曲(其中2首是合唱)创造了“春晚演唱曲目最多歌手”的神话,至今无人超越。

最轰动的还要数《乡恋》这首歌,原是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插曲,后来却因被定义为“靡靡之音”而被禁唱。当时也是因为零点后点播这首歌的观众实在太多,春晚导演总导演黄一鹤才当下拍板让解禁。

斯琴高娃和刘晓庆作为当年最火的两个电影明星,自然也少不了要表演节目。

刘晓庆人美歌甜,一身红衣穿着喜庆,更衬得唇红齿白,完全看不出31岁,驻颜有术的美名早就该颁给她。

33岁的斯琴高娃则跳起了蒙古舞,身姿曼妙婀娜,舞姿优美简洁,不愧为一代女神。

当年春晚还有几宗“最”。

王景愚是中国最早“吃鸡”的人。

此“吃鸡”非彼“吃鸡”,说的是他妙绝的无实物默剧表演。

丰富的肢体语言,加上生动的面部表情,俘获了一大批观众的笑声。

这档节目还有很妙的前情衔接,原本王景愚在台下端着一盘道具鸡,斯琴高娃演《逛厂甸》时给摔了,后来还被姜昆和马季分吃,所以只能无实物表演。

这场表演为王景愚带来很大声誉,也差点毁了他。

因为他以国外名剧中扮演“夏洛克”成名,而这个表演又太“庸俗”,那时他的前辈老师还点名批评他,让他抑郁了很多年。

其实这个表演形式已经初具小品雏形,1984年陈佩斯朱时茂《吃面条》把它升级成有声音的表演,从此给春晚增添了小品这个新形式。

斯琴高娃是最早在春晚“爆粗”的女演员。

跳蒙古舞之后,斯琴高娃还和演《阿Q正传》严顺开“临时设计”了个表演叫《逛厂甸》

只见泼辣的虎妞和憨傻的祥子在观众席走走逛逛。斯琴高娃入戏贼快,玩气球时还不小心爆粗“真他妈好玩嘿”,虎就一个字。

现场一位正直的小朋友立刻用洪亮的声音质问道“你怎么骂人呢!”

斯琴高娃的临场反应也是一绝,巧妙地回他说:“孩子,我不是旧社会的人吗!”

大熊猫伟伟是最早在全国人民面前搞吃播的明星。

除了吃播以外,大熊猫伟伟还表演了推车、玩球、吹喇叭、骑木马等杂技,真是生活不易,国宝卖艺呀。

很久之前熊猫是可以进行杂技表演训练的,算上1991年的盼盼和巴斯,国宝也算是上过两次春晚的大明星了,不过要是搁今天得被观众的盐汽水喷死。

郑绪岚是最早在春晚穿牛仔裤的女明星。

《牧羊曲》的郑绪岚上台时穿了粉色毛衣配牛仔裤,。那会儿穿牛仔裤的风气还不是很盛行,修身的剪裁让许多年长的观众骂她不严肃,晚会结束后领导还批评了她一通。

虽然这届明星不算多,有时候一人还要表演多个节目,但胜在几乎每个节目都很有特色,简直是脸盲症患者的福音。

但1983年春晚还不是最早的一届,全国性春节联欢晚会的鼻祖大可以追溯到1956年的《春节大联欢》。

这是一部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特别制作的黑白纪录片,在除夕夜以录音形式播放。

现场布置其实就差不多是1983年春晚的模板了,正对着舞台的嘉宾区有几十桌观众围坐在一起,便于寒暄交流。

底下坐着的不乏各界大咖,老舍

巴金郭沫若钱学森华罗庚等只在教科书上出现的人物都齐聚一堂。

当年的主持人也很“业余”,由电影演员郭振清安琪担任,他们被称为报告员。

与如今北方文艺成主流的春晚不同,当年可是全国各地不同流派的大佬们都齐上阵。

当时最受欢迎的还是曲艺杂技这两项。

杂技这一项主要由清朝宫廷魔术传人杨小亭包揽。

他一袭长袍全无凭借,只用一块布就变出鱼缸,还用大木柜表演了大变活人,请出了侯宝林。

虽然这种表演形式和内容与我们如今说的魔术无异,但在当时它还被称为杂技。

曲艺界以侯宝林的相声和新凤霞的评剧为代表。

那一年,侯宝林郭启儒演了一出《夜行记》

1955年出台了第一部全国性交通法规,《夜行记》就是为向民众宣传和普及交通法规则应运而生的。

虽然说起来像是命题段子,但胜在新鲜有趣,且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够接地气。

“评剧皇后”新凤霞表演了评剧《刘巧儿》选段。

1950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法律《婚姻法》。

30岁的新凤霞唱着“这一次我可要自己找婆家”,无疑是那个年代争取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的象征。

戏曲界,京剧以梅兰芳和周信芳为代表。

两位都是年逾60的京剧大师,1955年恰好标志着他们的演艺生涯已步入第50个年头,但他们的身段依旧挺拔,表演起来只更精进,一点儿不含糊。

62岁的梅兰芳现代装风度翩翩,换上戏服就能随手来个

《宇宙锋》选段,音色极佳,扮相也赏心悦目。

越剧以徐玉兰王文娟为代表,她们把朝鲜古典名剧《春香传》搬上了中国的舞台,一曲《爱歌》齁甜齁甜的。

那时的春晚不是鲜肉小花们一夜成名或提高国民度的舞台,而是文艺界领军人物齐贺岁的和谐盛会。

后来时局变换,物是人非,这一台晚会也成了绝版。

直到1983年,中央电视台才重新捡起了电视机前观众们的这顿“精神年夜饭”——春晚。

虽然这些年吐槽春晚不好看已经成了一个保留节目,但春晚这道除夕夜里的特殊风景,依旧缺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