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酸,無奈,太真實,不忍再刷第二遍

在病毒疫情的籠罩下,每天看著新聞裡發生種種的事情,我心裡就像有一塊沉甸甸的石頭,有時難以平靜。


每一個數字,代表著一個活生生的人,而每一個人,都承載著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也正是在這時候,人的共情能力會瞬間變強,尤其是看見那些心酸的事情,眼淚總要忍不住跑出來。


今天介紹的這部電影,講的社會底層人的故事,不華麗也不有趣,看完後勁很大,讓我回味了很久很久。


因為它,實在是太真實也太無奈了——


《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影片的導演是英國老牌導演肯·洛奇


他自幼經歷戰爭、長大空軍入伍、後來又進入牛津研讀法律,最後戲劇般的轉行當了演員,一生歷盡風霜。



這種經歷無疑對他的導演生涯產生了影響。轉型成為導演後,他作品以關心底層民眾,關注社會現實而著稱。


他電影的主角,大多數是失業工人、小混混、外來移民等這些底層邊緣人。


比如他的作品之一,2016年拿到戛納金棕櫚的電影《我是布萊克》


主角是一個需要申請社會救濟的貧窮木匠和一個有兩個孩子的單身媽媽。



當這兩個人生活都陷入困境的時候,卻無法從國家的福利制度中得到任何的幫助,因為制度對於他們這些普通人而言不僅苛刻又繁雜,更像是一種為難。


最後他們只能互相依偎,用盡一切讓人心酸的方式去求得一絲在生活中喘息的機會。



只要看了肯·洛奇的作品,就不難體會到他對社會不良現象的批判和對底層人民的關懷。


今天介紹這部新作依舊如此,尤其是在社會不斷髮展,底層人民卻依舊艱難過活的今天,看起來尤其讓人感同身受。



電影裡的故事並不複雜,只是在現實的基礎上講述了——


一個平凡家庭的逐漸崩塌


這個家庭裡有一家四口,除了爸爸媽媽之外,還有兩個正上學的兒子和女兒。


他們生活的並不富裕,為了能夠維持家裡的日常開銷,爸爸瑞奇和媽媽艾比幾乎是用力工作到心力交瘁。



媽媽艾比是一名照顧孤獨老人的護理工。她一天常常要輾轉五六個家庭,去給客戶給予生活照料。


有時是陪聊陪吃飯,有時是幫助老人上廁所洗澡,但情況不好的時候,艾比也必須要為不能自理的老人擦屎擦尿。


這份工作很累,但是工資並不高,還常常因為不可控制的原因工作到很晚,沒有一分錢加班工資。



因此作為家裡挑大樑的經濟支柱,爸爸瑞奇的壓力一直很大。


他沒有什麼學識和高級技能,一生靠打零工賺錢,什麼泥瓦匠、管道工、水電工,這些苦累活他都幹過。


做這些活不好受,冬天冷的要命,夏天熱得發暈,拿到的錢也是寥寥。



為了能夠賺到更多的錢,瑞奇而後選擇轉而投身於物流行業,當上了一名快遞員


這次轉行對於瑞奇一家來說都很突然,也充滿了希望,因為他終於算是自己開始有了個可持續的小生意。



但同時,瑞奇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首先是啟動資金的問題,當快遞員必須要有送貨車。



如果瑞奇選擇租用加盟商的車,就要每天付高達65塊的租金,一個月就是近兩千塊。


而如果他要自己買車,除了首付之外每個月只需還上四百多塊的貸款即可,最後還能落得一輛車。


為了湊夠送貨車的首付,捉襟見肘的瑞奇不得不賣掉了妻子艾比的日用車,導致一天要去好幾個地方的艾比工作又累一步。



而爸爸瑞奇這邊,也不輕鬆,當快遞員遠比想象中的要累要拼。


不僅要照顧到每個快件的送達到時間,應付難纏的客人,還要接受各種來自四面八方的為難。



有時候,瑞奇忙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只能靠一個塑料水瓶解決。



對他而言,吃不上飯也是常有的事,因為他必須一直開車奔波在城市之間,送完貨才不會被加盟商罰款。


最難以忍受的是,要是你真的累了想請假,也基本沒可能,幾乎是全年無休。



但儘管如此,瑞奇還是沒有想過放棄這份工作,因為乾的好的話,他可以每天掙一百多塊。


他不能停。


因為他還有車貸要還,還要兩個孩子要養。他還想賺到錢,買個房子,這樣就不用讓老婆和孩子住在出租房裡了。



為了能多送件掙錢,瑞奇每天都要工作14個小時,一週工作六天,幾乎是筋疲力盡。


可這種付出顯然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因為工作原因,瑞奇在家待得時間越來越少,和家人相處的時光屈指可數。


一家人為數不多的幸福時光,竟然是一起吃頓咖喱外賣。



長時間的疲勞拼命,讓他的精力明顯下降,幾次開車都險遇事故。


隨著工作的壓力不斷加強加大,瑞奇的脾氣也越來越暴躁。



更可悲的是,這負面影響引發了蝴蝶效應,直接影響了瑞奇的家裡人。


因為瑞奇疲於奔命,妻子艾比肩上的擔子變得更重。



她除了每天辛苦的奔波工作十二小時之外,晚上回家後還要操心孩子的家庭作業,以及打理家裡的所有瑣事。


他們的兒子賽博,在這種環境下還正好進入了叛逆期。


不僅每天曠課不上學,典當家裡值錢的大衣換錢,竟然還去商店裡偷東西。



頗顯無奈的是,哪怕是兒子因為盜竊被抓到了警察局,瑞奇夫婦二人甚至都一時抽不出空來去關心他。


最後實屬無奈,瑞奇只能揹著被加盟商處分和罰鉅款的後果,才能暫時放下工作去警局帶走兒子。



就連瑞奇那年紀僅僅11歲的女兒,都開始失眠無法睡覺。


這樣緊張又勞累的日子持續了很久,瑞奇一家人的關係就這樣緩緩降至冰點。


因為面對生存的艱難,他們毫無應對之力。只能把對工作和生活的不滿,發洩在自己最親近的家人身上。



縱觀整部電影,無論是循序漸進的家庭崩潰過程,還是灰濛濛的拍攝色調,這部電影的描述方式和鏡頭表現,都非常樸實無華。


但電影的每個片段,幾乎都具有極強的現實主義色彩。那種略顯壓抑的氛圍和無力的視角,呈現的是導演對體制的一種控訴。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爸爸瑞奇的形象塑造的非常貼近生活,和能引起共鳴。


在如今的社會中,像他這樣能求得基本溫飽,但是必須要靠拼命的工作賺錢,幹一口有一口,不幹就沒有收入的群體數量,是難以想象的巨大。



而電影全片,肯·洛奇幾乎是用盡一切機會,展示像瑞奇這類的底層勞工的悲苦生活。


僅靠勾勒他們的工作經歷,就完全可以譜寫出一本階級固化史。


讓觀眾深深體會到,在如今這個貧富差距明顯的時代,普通勞工要想打破資本階級營造的門檻,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這一點也是肯·洛奇在影片中花了不少筆墨去強調的,影片裡有一個非常能點明這個主題的片段。



瑞奇在一次送快遞的途中,被一夥搶快遞的強盜圍攻毆打,甚至淋了尿,最後全身造成了非常駭人的傷口。


可就在他在醫院等待檢查結果的時候,加盟商打來電話,不僅絲毫沒有關心他的傷勢如何,狀態如何。


反而還只想著要罰他丟件的錢,誤工費,以及要求他賠償快遞機的損失費足足上千塊。



說極端點,在萬事為利優先的資本的眼裡,瑞奇只不過是用來賺錢的機器。哪怕他流血受傷,也不可能有得到體恤和優待的機會。


可讓人悲憤的是即使被這樣對待,瑞奇也沒有機會和能力去反抗。


他沒有選擇。



因為他就算放棄了這份工作,下份工作也並不會好到哪裡去。


到那時,家裡開銷就拿不出手,貸款只會越積越多,生活的希望也會越來越渺茫。



對於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工階級來說——


這種困境幾乎是無解的,已經成了常態。


這一切的一切,就像影片裡艾比說過的那一句最扣人心絃的臺詞一樣:


自己越努力去工作,就越沉入無底深淵。



而讓人感同身受的是,這不僅僅是存在於電影裡的故事。


抬頭看看身邊人,你一定會發現不少像瑞奇夫婦這樣辛勤勞作,卻總是收穫甚少的人。


比如各種養殖戶,辛苦在地裡勞作一年,賺錢卻全靠天算,要是碰上收成不好或碰上自然災害,還會賠的慘痛。


我猶記得壽光發洪災那年,不少菜農勤勞經營的蔬菜大棚被沖毀,甚至自家住的房子都被淹掉。



照片上這位阿姨,兩次遭遇洪災損失了上百萬,眼睛哭腫了,幾乎是一夜白頭。


沒有任何生活保障的他們,損失的不僅僅是一年的收成還有經過數年積攢投入的成本,最心酸的是,菜農中有許多蓋大棚的錢都是貸款的,根本沒有應對能力。



還有,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去年《1818黃金眼》的那條新聞。


交警叔叔半夜抓到了一個因為要趕回家給送女朋友送鑰匙而逆行的男生。交警還沒來得及教育,對方就先崩潰得大哭,還要去跳河。



他哭喊著,說自己生活壓力真的好大啊。每天加班到十二點,生活太難了。他甚至無奈地給警察下跪,放他趕緊走吧。


其實大家都知道,他這是在給生活下跪。


這殘酷的現狀,就是千千萬萬個底層人民的脆弱之處啊!


儘管他們拿的錢很少,但受的苦卻往往最多。



尤其在當代,我們必須承認跨入中老年的父母對於工作大多是很任勞任怨的。


與年輕人不同,工作苦一點累一點對於他們來說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困難,他們願意去承受在工地搬磚,搞工程或是奔波送快遞這種疲累的工作。


可唯一不幸的是,他們這種辛苦的付出往往得不到與之對等的回報。並且不容忽視的是,他們還常常沒有任何社會保障,也沒有相應的福利可以享用。


常常是越幹越累,身體越不好。房價物價越來越高,越拼命越窮。


然後不停地如此循環,甚至都不給他們掙扎的餘地。一輩子辛辛苦苦,直到生命的終點,才能解脫下生活的重擔吧。


這種現狀光說起來,就殘忍得可怕。


心酸,無奈,太真實,這樣的電影,誰都不忍心再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