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这座“低调”古村,曾走出两位皇帝钦点的“御前侍卫”

两兄弟连中进士,还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御前侍卫,一起走进这座人杰地灵的低调古村——顺德上地村

上上之地,上等之人

上地村,位于顺德区杏坛镇东南部。原名马村,由曾姓人在北宋初年开村,因代过往客商饲养牛马牲畜而得名。何氏先祖于南宋初年从珠玑巷南迁至马村,勤耕不辍,砥砺前行,至四世祖何淡为了改善泥烂的村容环境,出资修筑白板石路环绕全村,于是马村由一牧牛拴马村的泥烂之地改变成白石铺彻,干净整洁的地方。

△上地通津牌坊

"上地村"名字究竟是怎样演变过来的呢? 原来,当时的村名叫“高坦”,因地处“江边坦地之高”而得名,而在高坦往西走上一些就到了一片平地,就是当时的马村了。当时人们到了马村就叫“上地”了,意思就是从江边走上到实地。

何淡公考取功名后,认为村名不雅。于是在元朝至元元年把村名“马村”改为“上地”,喻意在此上上之地能孕育出上等之人,功名富贵,人旺财兴。


上地村是典型的水乡,村内河网交错,村民以“农艇”代步,甚具水乡特色。小桥流水,茂林修竹,绿树成荫,环境清雅,确是上等之地也。

人才辈出,文武双全

顺德祠堂南海庙,上地村的祠堂曾达36间,现存17间。漫步在上地村,总会发现一间间古祠堂若隐若现。黑瓦青砖,诉说着家族的辉煌,矗立在故乡,等待着每位游子族人。这些历史悠久的宗祠,值得你细细感受。

松涧何公祠是村中面积最大且保存得最好的祠堂,始建于明弘治三年,由何氏九世祖以其父松涧之名立祠。气派宏伟,飞檐翘脊,精雕细琢,美轮美奂,庭院宽敞,古朴庄严。

走进公祠,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热闹的村居图,这里早已成为了村民活动中心,只见村民们聚在祠堂里休闲,有打牌的、有聊天的、有闭目养神的……我们的到来,对村民来说是司空见惯。

再往里走,会看见大厅中大量精美的雕樑画柱。四爪蟠龙纹饰,庄严威武,可见何氏家族当时的社会地位十分显赫。大厅两侧墙体壁画,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屏壁之上,悬一匾额,上书“钦点御前侍卫”。何琼武、何琼诏两位都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御前侍卫,棠棣竞秀。村中还有“侍卫巷”内有“侍卫府”,印证了两位“御前侍卫”的足迹。

何琼武在清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科会试中式第二名,为会魁,殿试三甲第六名进士;何琼诏清乾隆十七年壬辰(1752)恩科中式第二名武举人,同年恩科会试中式第五十三名,殿试二甲第五名进士,成为当地

“两兄弟连科进士”的美谈。

古老祠堂前面,寂静地矗立着一块块功名石。左文右武,寓意文治武功,也记载着何氏先辈的光辉历史,激励着后辈奋发图强!


庙宇众多,古迹遍布

上地村除了祠堂遍布,还有很多古庙。古庙静立在水中央,绿树环绕,青翠欲滴。建于莲花宝地的这座古庙,环境清雅,人称“小西湖”。青砖黛瓦,雕梁画栋,气派不凡。

也许因为上地村环境好,在这里生活的村民都很健康、长寿,现有多位百岁老人。在清朝同治六年,曾被赐建百岁牌坊 。

牌坊面南而建,为四柱三间两层冲天式结构,花岗岩石建筑,高5.35米,宽4.5米,柱根有抱鼓石。坊额上正中石匾刻“圣旨”二字,其下横批石匾刻“升平人瑞”四个大字。石柱上刻“同治六年奉旨旌表敕授文林郎何大宝立”字样。这也是顺德现存保护较完美的古牌坊之一。

上地村不大,却有小桥十多座,其中最古老、最有名的当数松涧何氏祠堂前的跃龙桥。桥建于清康熙十七年,横跨环乡涌,连接东安、跃龙两地,是一座红石单孔石拱桥。

桥长13.2米,顶宽3.25米,高3.6米。桥拱为纵联砌置法,一边石阶10级,一边石阶11级。桥身刻“跃龙桥”三字,旁刻“康熙戊午”。

炮楼是上地村古民居群的一道独特的景观。主要建于社会动荡的清中后期。它是预防战乱和外来劫匪的防御性建筑。四周布满枪眼,各层木梯直通堡顶云台。

在上地村这样的炮楼共有七座,现存三座。在革命时期,这些炮楼为村民提供了特别的安全保障。


如今的上地

静谧安闲,悠远古朴

青墙黛瓦的古屋、静静流淌的河水、

玲珑别致的古桥、悠长曲折的小巷......


出行指引

自驾:导航至杏坛镇上地村即可

公交:可乘坐377路、387路、389路公交到达上地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