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碎了一海

在廣袤無垠的太平洋西側

距離臺灣島東南僅100千米處

是一片極為“活躍”的地帶

地表之上

超過400座火山

星羅棋佈

(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一年之間

1600多場地震

密密麻麻

(以上數據指2018年該地區3級以上地震數量,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每年夏季

平均20餘次颱風

長驅直入、橫掃而過

(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然而

大自然的洪荒之力

也在同時重塑地表

大海之中、島嶼之上

碧水青天、綠樹白沙

紛紛誕生

(風景如畫的海島,圖片來源@VCG)

這就是

菲律賓

由古老的陸地

與無盡的海洋

共同創造

(菲律賓位置,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01 破碎群島

7000多個島嶼

構成了菲律賓的全部陸地

面積最大、山脈連綿的

呂宋島(Luzon)和棉蘭老島(Mindanao)

坐鎮群島南北

(文中島嶼數量來源於中國外交部官方網站;呂宋島,面積約11萬平方千米,是菲律賓最大的島嶼;下圖拍攝於呂宋島碧瑤市/Baguio City,圖片來源@VCG)

“支離破碎”的

米沙鄢群島(Visayan)

散落中間

(宿務島/Cebu,米沙鄢群島中的主要島嶼之一,圖片來源@VCG)

身形狹長的巴拉望島(Palawan)

以及線形排列的蘇祿群島(Sulu Arch.)

則如同觸手一般伸向隔海相望的陸地

(巴拉望島一角,馬丁洛克島/Matinloc Island,同樣呈狹長形,圖片來源@VCG)

還有為數眾多的小型島嶼

如同遊蕩在茫茫大洋中的

滄海遺珠

(請橫屏觀看,巴里卡薩島/Balicasag,位於保和島/Bohol的西南角,攝影師@izy)

或是漂浮在碧藍海面上的

一葉扁舟

(請橫屏觀看,阿波島/Apo,位於內格羅斯島/Negros東南,攝影師@堂少)

7000多個島嶼

如同碎裂在海面上

大小不一的綠寶石

一個“七千島國”的格局

就此形成

(菲律賓地形,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然而

如果不是一場大地的碰撞

它們將永遠無法得見天日

菲律賓位於歐亞板塊

和太平洋板塊相接之處

億萬年以來

在複雜的板塊擠壓、碰撞

和俯衝作用下

火山、地震活動不斷

地表也隨之隆起

星星點點地浮出水面

其中部分地表的隆起更為劇烈

尤其在呂宋島中部

中科迪勒拉山脈縱貫南北

馬德雷山脈(Sierra Madre)

三描禮士山脈(Zambales)

分別屹立於東西海岸之濱

三條山脈平行並列

構成島嶼的脊樑

(中科迪勒拉山脈/Cordillera Central南部,圖片來源@VCG)

而另一些地區

炙熱的岩漿則直接噴薄而出

沿著板塊俯衝帶

形成規模龐大的火山群

有的火山體型高大魁梧

海拔2954米的阿波火山

是菲律賓的最高點

(遠眺阿波火山/Mount Apo,是一座休眠火山,圖片來源@VCG)

有的卻“小巧玲瓏”

塔爾火山

海拔僅300多米

“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景觀

更是難得一見

(塔爾火山/Taal,位於馬尼拉市區南部約50千米,至今依然活躍;湖中火山島中間的凹陷處還有一片湖泊,圖片來源@VCG)

還有的則以身姿曼妙聞名於世

呂宋島東南角的

馬榮火山

擁有極其完美的圓錐形外表

每當高聳的火山錐

攔斷半空中的雲霧

便如披上鳳冠霞帔

(馬榮火山/Mayon Volcano,圖片來源@VCG)

火山腳下的城市燈火通明

很難想象距其上一次噴發

僅不過一年時間

(馬榮火山是一座活火山,上一次噴發在2018年,圖片來源@VCG)

反觀呂宋島西南部的

皮納圖博火山

其1991年的爆發式大噴發

將超過5立方千米的物質噴射到空氣中

形成高達35千米的火山灰柱直衝雲霄

被稱為20世紀全球第二大火山噴發

而這距其上一次噴發

已有500多年

(皮納圖博火山/Pinatubo位於馬尼拉西北方90千米處,上文中提到的火山噴發被成功預測,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圖片來源@VCG)

在棉蘭老島中部

曾經密集的火山噴發

令地表之上的火山噴發物質

越積越廣、越積越厚

成為一個海拔超過500米的

火山高原

(上文中的火山高原由蘭老火山高原/Lanon和五經綸火山高原/Bukidnon組成,圖片來源@VCG)

然而

這場“造陸運動”仍未結束

在一些海山上

一類特殊的珊瑚蟲開始生長

它們的碳酸鈣骨骼層層堆積

天長日久下便形成了珊瑚礁

珊瑚礁日益壯大

便可出露海面形成島嶼

(拍攝於巴拉望島附近,島嶼周圍的是珊瑚礁,圖片來源VCG)

億萬年來

板塊的相互作用

在海洋中創造了陸地

又在陸地上創造了群山

而群山之下、島嶼之外

又將是怎麼樣的風景?

02 無盡之海

陸海相接之處

是綿長的

海岸

7000多個大小島嶼四周

環繞著約36000千米海岸線

居世界第五

在這裡

海洋的塑造之力開始上演

海浪裹挾著各類碎屑

日復一日地衝刷海岸

令碎屑逐漸變得細小圓滑

堆積成形形色色的沙灘

其中呈白色的珊瑚碎屑

聚集成精緻的白沙灘

聞名遐邇的長灘島(Boracay)

就擁有長達4千米的白色海灘

碧海深邃、白沙皎潔

(白沙灘,圖片來源@VCG)

紅色的笙珊瑚碎屑與細沙混合

催生了粉色沙灘

如夢似幻、燦若雲霞

貝殼的碎屑堆積

則形成貝殼沙灘

陽光之下星星點點、明亮閃爍

在石灰岩構成的海岸

長年累月的海水和降雨沖刷

雕琢出千奇百怪的喀斯特景觀

巖壁邊緣犬牙交錯

佈滿侵蝕的痕跡

(愛妮島,攝影師@LuDi__)

地下河蜿蜒流淌

直至匯入海洋

(普林塞薩港地下河國家公園/Puerto-Princesa Subterranean River National Park,1999年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地下河長達8.5千米,圖片來源@VCG)

如若海岸線向內凹陷

自三面環抱圍合

將海水“擁入懷中”

只留下一個狹窄的出口

則形成

海灣

菲律賓共有300多個海灣

大小不一、形態各異

(被彎曲的海岸線包圍的水域面積等於或者大於以灣口兩角連線為直徑的半圓,才可看成是海灣;下圖拍攝於巴拉望島北端,圖片來源@VCG)

海灣內外相對隔絕

即便外界風浪洶湧

內部也可保持平靜

為建設大型港口提供了絕佳條件

(請橫屏觀看,馬尼拉灣/Manila Bay,位於呂宋島西南岸,毗鄰首都馬尼拉,是全球著名的商業港口,攝影師@霧雨川)

而如若海灣三面山峰環繞

則成為一方隱秘的“世外桃源”

(愛妮島附近的巴庫特灣/Bacuit Bay,圖片來源@VCG)

岸線之外、兩島之間

常形成一條狹窄的水道

水流湍急、漩渦翻滾

是為

海峽

在菲律賓中部的米沙鄢群島中

坐落著狹窄的

聖胡安尼海峽

(San Juanico Strait)

其最窄處不到2千米

“S”形的馬科斯大橋飛架兩岸

將萊特島(Leyte)和薩馬島(Samar)

連為一體

(馬科斯大橋/Marcos Bridge,也稱聖胡安尼大橋,全長2.16千米,已落成46年,圖片來源@VCG)

較為開闊的海峽

寬度則可達數十千米

甚至還有眾多島嶼和珊瑚礁群

散落中央

(宿務海峽/Cebu Strait,薄荷島與宿務島之間的海峽,間距約30千米,攝影師@賀磊)

群島之間的一些海域則更為遼闊

由巴拉望島、加里曼丹島

蘇祿群島以及棉蘭老島

包圍環繞的

蘇祿海(Sulu Sea)

面積近35萬平方千米

是第一大島呂宋島的3倍多

(上文中提到的加里曼丹島/Pulau Kalimantan,也被稱為婆羅洲;下圖為巴拉望島附近的蘇祿海海域,圖片來源@VCG)

蘇祿海中

遍佈著形態各異的珊瑚礁

珊瑚環礁的礁體圍合成圓

勾勒出潟(xì)湖的邊緣

(潟湖是指被沙嘴、沙壩或珊瑚礁分割而與外海分離的局部海水水域;下圖為巴拉望島邊緣的環礁和潟湖,作示意,圖片來源@VCG)

而其中最著名的

圖巴塔哈群礁

(Tubbataha Reefs)

由3座形態各異的珊瑚礁組成

如同一座巨大的生命庇護所

370多種珊瑚、470多種魚類

在此生生不息

在整個菲律賓海域中

有珊瑚礁發育的區域

共計約2.7萬平方千米

相當於2個北京市的面積

(珊瑚礁,攝影師@商睿)

此外還有

成群結隊的沙丁魚

(沙丁魚群,個體的長度約15-30釐米,攝影師@Andrew Qian)

獨來獨往的鯨鯊

(鯨鯊,體長可達到8-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攝影師@商睿)

共2300多種魚類

上千種海洋無脊椎動物

以及上百種海藻

讓菲律賓成為全球海洋及沿岸生態系統

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水下世界,圖片來源@VCG )

包圍陸地的海洋

塑造風景、孕育生命

而從更遙遠的海域上

遠道而來的陣陣海風

則將在它與陸地碰撞之時

再次為這個“七千島國”

帶來全新的改變

(菲律賓的海域分佈,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03 陸海和鳴

棉蘭老島和米沙鄢群島間

大約北緯10°線附近

一條分界線橫穿而過

其南部終年炎熱

海洋中蒸騰的水汽

不斷形成降雨重回地面

令這裡全年高溫多雨

樹木枝繁葉茂、連接成片

形成遮天蔽日的熱帶雨林

(北緯10°附近區域一般被認為是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分界;棉蘭老島上的熱帶雨林,位於棉蘭老島東北部的大布卡斯島/Bucas Grande Island和錫亞高島/Siargao附近,圖片來源@VCG)

而在其北部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

來自歐亞大陸的西北風

受地轉偏向力作用發生偏折

轉而從東北方向菲律賓襲來

(11月-次年4月季風風向示意,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5月至10月正好相反

來自澳洲大陸的東南風

越過赤道後則逐漸轉為西南風

(5月-10月季風風向示意,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自大陸而來的氣流

或乾冷、或燥熱

但在途經廣袤的海洋時

卻能得到大量的水汽補給

溼潤的氣流一路抵達島嶼附近

遭遇隆起的地表被迫抬升降溫

最終形成降雨傾盆而下

滋潤地表

(呂宋島中北部群山中的巴拿威梯田/Banaue,1995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這裡種植水稻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圖片來源@VCG)

填滿湖泊

(凱央根湖/Kayangan Lake,位於科隆島/Coron Island,主要由降雨積聚而成,圖片來源@VCG)

令群山間森林廣佈

鬱鬱蔥蔥

(拍攝於呂宋島西南部的八打雁省/Batangas Province,圖片來源@VCG)

菲律賓超過一半的陸地

都被森林覆蓋

從林下到樹冠

眾多獨特的野生動植物

在此繁衍生息

身長僅有80-160毫米的

菲律賓眼鏡猴

擁有一雙巨大的眼睛

即便夜間也能行動自如

(菲律賓眼鏡猴,菲律賓特有物種,其眼睛不能轉動,但頸部可轉動近360°,攝影師@樓晉瑜)

翼展可超過2米的

菲律賓鷹

則是生性兇猛的獵手

亞洲棕櫚果子狸、獼猴、飛鼠、果蝠

蛇、蜥蜴甚至其他食肉鳥類

都是它的獵物

(菲律賓鷹,也稱食猴鷹,是菲律賓的國鳥,頭部後方的羽毛如同一頂奇特的帽子,圖片來源@VCG)

而在叢林之外

降雨持續沖刷大地

或留下千溝萬壑的地表

或塑造千奇百怪的造型

(保和島的巧克力山/Chocolate Hills,其形成原因有爭議,有認為是雨水侵蝕而成的喀斯特地貌,攝影師@堂少)

雨水沿地勢順流而下

又形成蜿蜒曲折的河流

(拍攝於呂宋島中北部的伊富高省/Ifugao Province,圖片來源@VCG)

河流遇到懸崖

便跌落成瀑布

(塞布湖/Lake Sebu周圍的瀑布,位於棉蘭老島西南部,圖片來源@VCG)

遇到窪地

則匯聚為湖泊

水域最為廣闊的

內湖

面積約930平方千米

只有飛向高空

才能一睹其全貌

(內湖/Laguna de Bay,形似花瓣,毗鄰馬尼拉)

當湖泊之水滿溢而出

便繼續奔騰而下

形成新的河流

然而

破碎的島嶼、陡峭的山地

令河流大多短小急促

即便最長的卡加延河

也不過505千米

僅有長江的1/12

(菲律賓的水系,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超過130條河流中

絕大多數都分佈在

呂宋島和棉蘭老島之上

(馬辛河/Maasin River,位於棉蘭老島東北方的錫亞高島上,兩岸全是茂密的棕櫚林,在彎曲的棕櫚樹上盪鞦韆是當地孩子喜愛的活動之一,圖片來源@VCG)

河流曠日持久的沖積下

狹窄的海岸邊

誕生大大小小的三角洲

寬闊的山間盆地

則形成廣袤的平原

最終

這些“歷經波折”河流

將抵達陸地的邊界

重新回到茫茫大海

而它們留下的種種創造

將在人類歷史中

成為文明的基石

(請橫屏觀看,坐落於中央平原的馬尼拉城,攝影師@樓晉瑜)

成為國家的糧倉

(中科迪勒拉山上的稻田,拍攝於呂宋島中北部的卡林阿省地區,圖片來源@VCG)

也成為令人們

歎為觀止的極致風光

(螃蟹船是菲律賓的特色交通工具,為了減小船隻航行時的橫向搖動,菲律賓人在船體兩側安裝了兩根縱向浮竿,看上去很像螃蟹,攝影師@LuDi__)

也許慕名而來的人們

絕大多數都不會知道

在菲律賓東部

米沙鄢群島中的萊特灣內

曾爆發二戰中規模最大的海戰

萊特灣戰役

碧藍的海面之上

曾經炮火連天、硝煙蔽日

但如今

一切早已歸於平靜

而更加漫長的時光裡

海風只是一陣陣地掀起海浪

海浪只是一聲聲拍打著礁石

(呂宋島最北邊巴丹群島省/Batanes Province的Diura海灘,圖片來源@VCG)

在這裡

世間或許紛紛擾擾

但沒什麼可以阻擋

海洋與陸地的創造

創作團隊

設計:陳睿婷

地圖:王朝陽

審校:雲舞空城

封面攝影師:樓晉瑜,巴里卡薩島

【參考文獻】

[1] 趙松喬等. 菲律賓地理[M]. 科學出版社. 1964.

[2] 李濤, 陳丙先. 菲律賓概論[M]. 2012.

[3] 申韜 繆慧星. 菲律賓經濟社會地理[M]. 2014.

[4] 孤獨星球. 菲律賓[M].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15.

[5] 菲律賓政府網,菲律賓火山學及地震學研究所等官網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