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三元里 曾經老祖宗用生命趕走侵略者,如今卻淪為黑人區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兵敗如山倒,到1841年5月英軍已經包圍了廣州城。廣州附近各縣紛紛組織鄉勇抗擊英軍。畢竟遠水不能救近火,廣州城內的商人向英軍交付六百萬兩白銀贖城費換取了英軍不進入廣州城,在英軍撤退的過程中有個士兵到三元里附近遊蕩,期間非禮了當地一個菜販的妻子。菜販得知其妻被非禮,迅速聯同當地鄉勇攻擊英軍。番禺、花都等地鄉勇得知此事也趕來增援。一個小小的事件被當時民眾作為仇外情緒的宣洩點,爆發了著名的三元里抗英事件。

5月30日,三元里村民5000餘人手持鋼刀長矛向英軍陣地發起猛烈的攻擊,英軍指揮官臥烏古指揮得當,三元里村民首戰失利。當日下午13時許,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很快暴雨傾盆。三元里村民趁機向英軍陣地再次發起進攻,英軍槍械遇雨失靈,三元里民眾持刀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英軍死傷累累,落荒而逃。此役,在三元里民眾一致對外的同仇敵愾下,英軍大敗而歸。英軍損失慘重,在作戰中一名軍官被三元里村民擊斃,另外有十餘名英國軍人也慘遭斃命。

時間來到現代,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走向國際。最初的時候黑人來到這裡只是為了做貿易,生意完成後就離開,只做短暫停留。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發現常住三元里機會更多,生活更好,紛紛想辦法留下來。留下來的外國人由於文化的差異,他們聚集在三元里的某些街道。尤其近些年三元里街頭已經到處都是非洲黑人,完全有被“淪陷”的感覺,彷彿就是中國的“黑人區”。

據非官方統計,廣州有黑人20多萬人,而真正有備案的只有2萬多人,很明顯,絕大多數非洲人都是採用偷渡的方式來到廣州。這部分偷渡來的非洲黑人不能與開始來的社會精英相比,他們也許在原來的國家處於社會底層,更有甚者是觸犯了自己國家法律後來到我們國家,素質普遍較低,又由於文化差異較大,經常鬧事,給當地社會治安造成很大的隱患,不僅遊客,就是本地人也反應,每到夜幕降臨,都沒有膽量來到黑人聚居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