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是如何畫樹的?截圖一起品味一下

石濤(1641~約1707),俗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謙後裔,朱亨嘉子。1645年後削髮為僧,法名原濟,一作元濟。小字阿長,字石濤,號大滌子、小乘客、清湘遺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擅花卉、蔬果、蘭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畫力主“搜盡奇峰打草稿”,一反當時仿古之風,其畫構圖新奇,筆墨雄健縱姿,淋漓酣暢,於氣勢豪放中寓靜穆之,面目獨具。書法工分隸,並擅詩文。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高僧”。

石濤是如何畫樹的呢?我們可以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找到答案——

“古人寫樹,或三株、五株、九株、十株,令其反正陰陽,各自面目,參差高下,生動有致。吾寫松柏,古槐,古檜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躚排宕。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五指、四指、三指,皆隨其腕轉,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其運筆極重處,卻須飛提紙上,消去猛氣。所以或濃或淡,虛而靈,空而妙。大山亦如此法,餘者不足用。生辣中求破碎之相,此不說之說矣。”

我們把這段文字稍微翻譯一下,也就是這樣的意思:古人寫各種樹木,或三株、五株、九株、十株,必令其所寫樹木反正陰陽,各株有各株的長勢和獨特面目,參差高下,生動有致。而我寫松柏古槐古檜之法,如三五株組合的松樹其勢如英雄起舞,或俯仰或蹲立,蹁躚排宕,即石濤不僅重視描繪每一棵樹的形態特點,更注重賦於所描繪之物與性格,借物以達人情。賦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內涵。接下來石濤到談畫樹時的用筆: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多以寫石之法寫之。這寫石之法大概是指:五指、四指、三指,皆隨其腕轉,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以肋力帶動腕力,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而轉使,成為助肘之力。即突出強調肘力,大氣,直率奔放,猛疾之力度美來表現樹木山石之粗獷,剛勁,雄厚之美。)“即而其運筆極重處,卻須飛提紙上,消去猛氣,所以或濃或談,虛而靈,空而妙”,這是指飛白產生的特殊效果與粗糙破碎之相,此種技法不說也易明白了。


石濤通過寫松柏古槐古檜之法,不但要汲取古人寫樹,“令其反正陰陽,各自面目,參差高下,生動有致”。更應寫:“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躚排巖”。即從單純寫生再現昇華為注入作者情感思想的具象表現,達到移情入畫,借物抒情之目的,畫家筆下的一草一木,不再是客觀真實,生動的摹寫與再現。而是寄託,融進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操,哲理的特殊符號。

在此,截取石濤作品中的部分樹木,大家可以對著圖片品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