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旧报纸看到商机,曾经3块钱的小产品,让他年入15亿元

1998年的一天,一张包过东西的旧报纸引起了梁伯强的注意,报纸上有这么一篇文章:《话说指甲钳》,文中说到,诺大的中国,竟然造不出质量过硬的指甲钳。这篇文章启发了梁伯强,于是他就走上了投身于指甲钳事业的道路。


闯港澳赚第一桶金、旧报纸促转型升级

梁伯强,生于1962年10月,原始学历高中。1980年开始,18岁的梁伯强,还跟着身边的朋友一起去澳门、香港等地闯过世界,当时港澳地区的收入是大陆的几十倍,一开始在澳门时是做帮人“扛大包”等体力活,由于他学过国画,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很快便抓住了其它的一些发展机会,在辗转于香港澳门的两年时间里,他赚得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积蓄:3万港元。


后来听说家乡那一片发展好起来了,他也就回来了。回来之后一开始也没啥好的投资方向,曾经还贩过一段时间的菜。后来看到首饰加工这个行业有不错的机会,于是就用他在港澳赚到的3万港元,开了个首饰加工厂。厂子做的也不错,在九十年代后期的时候,他的首饰加工厂年营业额就能达到6000万左右了,利润也还是比较可观的。他的“聚龙”首饰加工厂,一度还成为了国内第一位的首饰加工厂。但是梁伯强感到首饰厂在发展上还是没有什么明确的方向。看到了那张报纸上的《话说指甲钳》之后,梁伯强豁然开朗,感觉自己找到了方向。梁伯强大腿一拍,说干就干,立即着手筹划起生产制造指甲钳的事来。


偷师学艺路曲折、攻艰克难创产品

一开始他准备到国内的一些指甲钳生产厂去学习一下。他打听到了三个以前生产指甲钳比较知名的厂,在天津、北京、广州这三个地方。去了之后才发现,天津和北京的工厂已经倒闭,而广州的工厂虽然还在,但是厂里的员工居然都出去摆摊了,生产线上空无一人。不过这几趟行程,他倒是没有白跑,至少他知道,国内的指甲钳不行,同时也打听到:韩国的指甲钳做得不错。


看来国内没啥好的学习对象,那去韩国学吧。1998年10月起,他把韩国比较知名的几个牌子的指甲钳都买回来一些,经过对比选定了质量最好的一个品牌。然后联系到这家韩国指甲钳厂参观,但对方却拒绝了他的参观请求。既然直接申请参观不成,那就另想办法吧。于是梁伯强就说我是经销商,想进一批指甲钳到中国卖。进货之后他又找茬说对方质量有问题,一定要参观对方的生产线才放心,供货厂家没办法,只好让他参观了生产线。就靠着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法,梁伯强前前后后跑韩国30多趟,进货等花费1000万元以上。指甲钳进了一大堆根本用不掉,只好在国内低价亏本甩卖。就是靠着这种灵活坚韧的精神,梁伯强大致掌握了指甲钳的生产流程。

1999年,梁伯强倾其所有,在广东中山小榄镇,投资兴建了现代化、高标准的指甲钳生产线,并注册成立了圣雅伦有限公司。之后在生产研发上,梁伯强又加强科技研发、遍请高人,请来原张小泉剪刀厂高级工程师、当时电子部的计算机专家等等,通过研究对传统的刃口技术进行创新,变原来的挤压式为剪切式,一举攻克了锋利难关,提高了产品耐用度和顾客使用体验。


巧定位产品赢市场、赋新意名片再爆发

在国外考察学习时,梁伯强不只注意到了别人的技术,还对国际上指甲错的产品定位进行了研究。在发达国家,指甲钳一般被定义成个人护理用品,经常放在医疗器械类里销售,买指甲钳是去药店买。这个也启发了梁伯强,梁伯强也对自己的指甲钳产品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把指甲钳从一个均价3元左右的低值耐用小五金,升级成个人护理用品套装。这样以来,产品档次就提高了很多,产品附加值也大大提升了。

后来梁伯强又思考了一个问题:人们平均每四天就要剪一次指甲,指甲钳是一个人们经常会看到的东西,如果把指甲钳这个人人都需要而且经常见的东西做成一个广告位,肯定会受欢迎。在这种思路下,梁伯强又将指甲钳与现在的产品社交理念相结合,赋予产品社交属性,推出了名片指甲钳。这种指甲钳非常薄,想推广信息的机构可以将信息印在指甲钳上当做名片或者礼品送给客户,由于这个东西很实用,客户一般会保留下来不会扔,又由于指甲钳经常需要使用,这样信息就会经常出现在被赠送的客户眼前。这个名片指甲钳推出后,招商银行一次就订了三千万个,这一单的金额就超过一亿元。2003年8月名片指甲钳投产之前,圣雅伦的年销售额是8000多万,但开始生产名片指甲钳4个月,就使年销售额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元,从接到订单的第一天起,每天工厂就要生产5万个名片指甲钳,而现在仅这一个产品,每天圣雅伦要做超过20万个。


早在2011年的时候,其公司的指甲钳就已经为公司带来2亿多元的收入,并在国内的高端指甲钳市场中,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今,梁伯强更是凭借着指甲钳,将公司做到年收入15亿,他创立的圣雅伦公司已经成为了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指甲钳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