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伎是妓嗎?為何是日本傳統文化的象徵?淺談日本藝伎的前世今生

阿國,不是一個國,而是一個女子。這個女子在她32歲的時候,在京都四條河原進行了一場被後人稱為“歌舞伎”的取演。這種表演似夢似幻,窈窕縹緲,今人如痴如醉,很快就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不過,阿國不會想到,自已開創的這種舞蹈形式會對“藝伎”的產生造成影響。也許她並不希望這種事情的發生,因為任何一個“藝術家”都想讓自己變得更為純料。然而,歷史,或說事物本身的發展,總是超出人們的想象。

01 從茶屋表演到暗娼謀生

1603年,也就是德川家康在江戶城設立幕府的同一年,一個來自出雲國的鐵匠之女阿國來到古城京都,以邊跳舞邊歌唱的形式進行藝術表演,極受當地人歡迎。

這種表演形式經過長期發展,成了被日本人稱為“國劇”的歌舞伎。1607年,阿國將這種表演形式帶到了因幕府的設立而逐漸繁華起來的江戶,一時間滿城轟動。歌舞伎因此在江戶流行開來,欣賞歌舞伎成了當時的高官顯貴主要的娛樂消遺方式。

歌舞伎的廣受歡迎,引起了當時在各地巡迴表演各類雜耍的流浪藝人的注意。為了吸引觀眾,一些流浪藝人開始模仿起歌舞伎這種表演形。這些模仿者多為女性,因此被稱為女歌舞伎。由於流浪藝人的特殊性質,這些女歌舞伎從業者的主要表演場所是“茶屋”。

“茶屋”原先只是供統治階層專門飲茶的場所,後來隨著女歌舞伎的加入,逐漸演變成以歌舞表演為主的娛樂場所,喝茶倒成了其次。

1617年,德川幕府在江戶的日本橋附近的吉原專門劃出一塊土地,將當時已經公開化的私娼遷入其中,形成幕府控制並壟斷的賣淫區,稱為“廊”。

隨著“廊”的發展,幕府還將以經營歌舞伎為主的茶屋遷入吉原,納入德川幕府統一管理。雖然如此,仍有許多從事女歌舞伎的流浪藝人在吉原之外活動。但是失去了茶屋的依託,這些女歌舞伎從業者的生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

為了擺脫這一局面,這些流浪藝人以表演女歌伎的形式,賣藝又賣身,逐漸形成了暗娼群體。

為了增加“廊”的收入,充盈幕府的錢庫,德川幕府於1629年下令禁止吉原之外女歌舞伎的表演。女歌舞伎遭到禁止後,由年輕男子為表演者的男歌舞伎逐漸流行開來,且暗地的女歌舞伎表演依然在進行。

02 雛伎的受業傳道與收入

1651年,江戶町奉行石谷貞清下令禁止男歌舞伎表演,隨著男歌舞伎的沒落,一直處於“地下活動”的女歌舞伎又再度興盛起來。

此時的江戶,已不像幕府設立之初那樣,只有茶屋一種消費娛樂之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口的增加,在江戶城裡,旅店、劇場相繼出現,為女歌舞伎從業者提供了新的表演舞臺。

為了配合新的環境,女歌舞伎從業者的表演內容也發生了相應變化。為了增加表演情趣,激發客人的興趣,表演者也往往陪客人玩鬧遊戲,逐步演變成了藝伎。這時的表演者大都已是隻賣藝不賣身了。

藝伎最初被稱為“女舞伎”,1736至1741年,藝伎與女舞伎並稱,直到1750年以後,才統稱為“藝伎”。

藝伎的受業傳道來自藝伎館,藝伎館相當於藝伎的家,“家長”被稱為“媽媽”,大多也是藝伎出身。“媽媽”不僅要負責傳授有關藝伎的各種經驗和行規,還要負擔她們的生活開支,而藝伎館的收入則來自藝伎表演所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藝伎主要來自貧苦人家,她們10多歲就被賣到藝伎館,稱為雛伎。這些雛伎很大一部分時間需要來照顧成年藝伎的生活,藝伎館的日常打掃也由她們負責。

起得比誰都要早,睡得比誰都要晚,對於成年藝伎的打罵責怪不能有任何抱怨。久而久之,這些雛伎養成了比一般女性更溫柔順從的脾性。

雛伎到了13歲,便可以在正式藝伎的帶領下,走出藝伎館為客人進行表演。這時候的藝伎被稱為“半玉”。“半玉”的收入只有正式藝伎的一半。

舊時藝伎的收入是以表演次數來計算的,燃一炷香為一次,一次的費用叫作一枝花。近代以後,藝伎的收入則按小時來計算。

“半玉”的收入要全數交給藝伎館,即使成為正式藝伎後,也是如此。有所不同的是,“半玉”不能收取客人的小費,而正式藝伎則可以,這也是正式藝伎的主要經濟來源。

只有當藝伎全數還清了藝伎館為培養她而付出的包括吃、住、衣服在內的費用後,她們的收入才能全部歸自己。這時的藝伎可以繼續留在藝伎館,也可以出去自己開設藝伎館。當然,也可以從此脫離這個行業。

03 讓客人慾罷不能的藝伎特質

藝伎表演時所用的樂器,主要以三味線和鼓為主。三味線是一種彈撥樂器,約在16世紀後期從中國傳到日本。

日本藝伎所使用的三味線長一米,用貓皮或狗皮製成。藝伎使用的鼓分為大鼓和小鼓,大鼓用槌敲擊,小鼓用手拍打,相傳是唐末經朝鮮半島傳到日本。

無論是三味線還是鼓,其音色都非常單純古樸,正因如此,它們對錶演者的節奏要求尤為嚴格。只有經過嚴格的演奏訓練,具有獨特藝術理解力的藝伎,才能演奏出令人如痴如醉的音樂來。

除了演奏樂器,舞蹈也是藝伎表演的主要內容。藝伎所跳的舞,輕柔曼妙,緩慢而富有節奏。跳舞時,藝伎臉上一般都沒有表情,主要以雙手的動作和身體的姿態來表達內心情感。

藝伎所穿的和服與一般人的不同,是和服當中最華麗的一種。藝伎每次出門表演,都會因季節和場合的不同而改變和服樣式。有時出席重要的宴會,和服的肩膀兩頭還要綴上藝伎館的家微,以示對客人的尊重。

藝伎的妝容也與一般人的大為不同。藝伎的臉、脖子、前胸、後頸都是白色。這層白不是面霜,而是一種白粉。這種白粉含有化學成分,常年使用,往往導致藝伎未老先衰。一些藝伎為了避免自己過早老去,發明了一種用鳥糞製成的白粉。

除了會演奏令人陶醉的樂曲和表演動靜相宜的舞蹈,向客人展現女性最為優雅迷人的氣質和修養,也是藝伎這一職業所要承擔的任務。

由於從小受到嚴格的訓練,藝伎深知客人的需求。她們往往將女性氣質表現得時而神秘,時而清朗;時而小鳥依人,時而嫵媚多姿,讓客人沉醉在這一美妙的儀態當中欲罷不能。

為了應對各種類型的客人,除了彈奏和舞蹈,較之一般人,藝伎還具備深厚的文學修養。她們常常以此來吸引男性,讓他們沉浸在虛幻的情感當中。客人來的次數越多,藝伎的收入也就越豐厚。

04 藝伎的模擬婚姻

一般來說,從業時期的藝伎是不能結婚的,只有在不做藝伎以後才可以。但是藝伎也有所謂“模擬婚姻”。

這種婚姻形式被稱為“水揚”。“水揚”當中的模擬丈夫被稱為“相公”。通常情況下,藝伎在16歲時,藝伎館就要為她舉辦“水揚”。在這種模擬婚煙中充當“相公”的人不是大財閥就是政府高官,一般人均不在藝伎館的考慮之列,這是為了藝伎在以後的從業過程中能有這樣的強勢人物時時關照。

做藝伎的“相公”需要先付給藝伎館一大筆錢,猶如民間結婚習俗中的“定禮”。在付上定禮之後,“相公”還要花錢置辦風光體面的酒席,邀請社會上的重要人物,向大家宣佈自己要做某某藝伎的“相公”,希望大家提攜之類。酒席結束後,這個藝伎的初夜權也就歸屬於這個“相公”了。

這種模擬婚姻因人不同,長者能維持幾年,短的也就幾個月,甚至在水揚儀式結束後彼此的關係就宣告終止。

在模擬婚姻關係存續期間,“相公”要每月付給藝伎一定的生活費,還要承擔藝伎購置衣服和化妝品的費用。

在藝伎圈子裡,藝伎對自己的“相公”一般不直呼其姓名。有了“相公”以後,藝伎雖然依舊能接待別的客人,但是不能和客人單獨會面,更不能和其他客人發展親密的關係。

05 時代漩渦中的精神寄託

二戰期間,藝伎作為日本這架戰爭機器的重要組成零件,從為一般客人進行表演,變成了為當時整個日本進行“表演”的工具。她們被當局強行組成慰安隊,成為隨軍的軍妓,有的藝伎則脫下華麗的和服,穿上短衣,去工廠進行勞動,或是為提振士氣參加義務演出。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百業蕭條,國家經濟面臨崩潰。為了挽救自己的敗運,從服裝穿戴到各種行業,當局都做出了各種限制性規定。很多飯店、茶屋、藝伎館受法令影響,被迫關門停業,大批藝伎失去了工作。藝伎業面臨死亡的絕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率領盟軍登陸日本,開始了對這個國家的“改造”。

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美國對日本的“改造”採取的是積極的扶持政策。因此,日本很快從絕境中走了出來,尤其是1955年以後,日本經濟開始高速發展,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社會上又出現了燈紅酒綠的繁華景象。經濟的發展,也使藝伎業走上了復興之路。

1960年以後,泡溫泉、看藝伎成了旅日遊客最愜意的觀光內容。這一時期,企業出於招待重要客戶、召開商務宴會的需要,對藝伎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這也為藝伎的復興提供了一條道路。

當然,戰後藝伎業的復興也包含了日本人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觀的迴歸。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習慣於一切向“西”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侵略戰爭失敗,受美國支配,西化現象更是比比皆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與經濟的飛速發展成相反態勢的是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日益沒落。

為了挽救逐漸迷失的自我,人們不斷尋求日本民族的文化根源。而藝伎身上所體現的日本傳統文化之美,寄託了人們對傳統日本的戀古情思。這時的藝伎,也從酒席茶屋之中的歌舞演繹,變成了傳統文化活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