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真实的人类》:从阿德勒心理学角度解析伙伴与敌对关系

导语:

关于人工智能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去年郭敬明导演的短片《AI》被称“虽然俗套,但真得很好哭”,片内讲了人类与AI的爱情故事,但有了思想的AI绝不仅会谈情说爱。

《真实的人类》讲的便是,被制造出服务人类的合成人(与人类长相相似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有了思想后,合成人与人类在彼此的阴影下做出的不同抉择。

《真实的人类》


1.与“他者信赖”相反的敌对关系

合成人有了自己的意识,不再受人类差遣。“原本机器只是安全的附庸”,人类如何忍受曾经的附庸变成潜在的危险?

在这一直由人类主导的世界,合成人作为新物种该如何适应被排斥的境遇,如何在艰难的环境生存获得权益?

在剧中有两个过去相似、性格都有些暴躁的合成人,与其他同伴比,她们显得特立独行。在救助同类时,他们的选择完全不同。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个个体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他者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


他者信赖即与他人形成伙伴关系。相反,海斯特自拥有思想后,便认定人类是敌人。


未有意识时她是一个伐木场的工人,在工厂内,人类将合成人当成工具。对于工具,人类不会产生感情,更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属于不尊重或者虐待的。而这份记忆成为她施暴的理由。

她虐待工厂保安,以获取更多信息,她利用共享化数据分析遇见的人类的弱点,以弱点攻破人的防线,得到想要的东西后,杀掉此人。

她认为自己是更高等的物种,从不介意人类死活。

海斯特也很难信任同伴。她以暴制暴的方法无法得到同伴们认同,她便说谎离间其他同伴。在她看来,不同政见者则为敌人,敌人需要消灭。

若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绝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则世界是一个恐怖的地方。

而这种扭曲的敌对关系,并不少见。

东野圭吾在《恶意》里借着警员的口描述了潜意识的敌对产生的深深恶意

在你心里深藏着对日高的恶意,这股恶意到底从何而起呢?

他是个非常好的少年,又是你的恩人。你和藤尾正哉曾经联手欺负她,他却反过来救了你。 但我知道这样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为在它面前,你不可能没有自卑感。

然后你长大了,又不得不陷入忌妒日高的泥潭。这世上你最不想输给的人竟然率先一步成为作家。



野野口修校园时代不喜同学日高邦彦,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看着不爽”,无论日后日高如何帮助他,哪怕将他从欺凌者处解救,哪怕帮他圆写作梦,都没有消除掉野野口修的恶意,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毁掉对方的名誉。

在阿德勒心理学描述人为什么讨厌自己时写道:“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喜欢自己的决心”。对于他人亦然,很多敌意都不是对方做错了事,而是自己早就做了认定对方为敌人的决定。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种人眼中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根据目的论,先有目的,之后所有的表象都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在他们可憎的报复中,他们不过反复地论证着自己最初的结论。



2.实现人生三大课题的心理学目标之一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有思想的合成人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相比,还是个婴儿,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尼思卡促使一小部分合成人有了意识,她要为他们负责。

尼思卡想为他们争取权益,让他们出生在一个与人类平等的环境,权益的背后是责任,平等的一侧是法律。为了获得平等权益,尼思卡找到一名人类律师,希望得到同人类一样的对待并且她愿意为杀人的罪行受到惩罚。

尼思卡从被教授制造出来,就被当做欲望的工具,她走出过去比海斯特需要更强的思想建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噩梦,作为旁观者,很难比较哪种经历更痛苦,只是,若想快乐地生活,还是需要鼓起勇气摆脱过去的自己。

作为合成人愿意相信部分人类,甚至与人类恋爱,尼思卡的选择与海斯特完全不同。绝大多数人类与合成人都不希望活在怀疑与利用中,“信赖”能予人快乐。

看似简单的道理,行动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过去的经历与对背叛的担忧,让人胆怯,甚至产生报复的心理。


“他者信赖”是阿德勒心理学中重要的一环,若对他人产生信赖,则不会下意识产生怀疑与仇视的心态。他者信赖被列为实现“人生三大课题”的心理学目标,即以下:

“人生的三大课题为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阿德勒心理学为这三个课题从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设定了明确的目标。

其中心理学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即他者信赖。关于人人都是伙伴这个观点初看时颇令人难以接受。

《被讨厌的勇气》


岸见一郎与谷贺史健所著的《被讨厌的勇气》中给了有趣的案例:


青年:

先生也许支持性善说,但我却主张性恶说,无条件地相信陌生人会遭人利用!

假设我为了和朋友搞好关系,给予了对方无条件的信赖。为朋友四处奔走,不计回报地慷慨解囊,总之就是费时又费力。即使如此依然会遭到背叛。怎么样呢?

哲人:

你好像还没能理解信赖的目的。例如,假设你在恋爱关系中怀疑“她可能不专 一”。并且还积极寻找对方不专一的证据。你认为结果会怎样呢?

对方无意的言行、与别人通电话时的语气、联系不上的时间……如果用怀疑 的眼光去看,所有的事情看上去都会成为“不专一的证据”,哪怕事实并非如此。

你现在一味地担心“被背叛”,也只关注因此受到的伤痛。但是,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可以提取出作者的几个观点,助我们信赖他人。

1. 人际关系若建立在怀疑上,则处处怀疑。

与信赖相反的词,便是怀疑。成年后,我们不仅学会给自己留退路,还打开了怀疑的“保护机制”,以为这样便可高枕无忧,不受任何伤害。

但多疑从来不是褒义词。

曹操生性多疑,刺杀董卓失败的逃亡路上,被陈宫仗义相救。陈宫带他逃到吕伯奢家里。一日曹操听闻外面有磨刀声响,又听到有人说绑好了杀,以为他们要抓捕自己,便提剑将恩人家内八口人杀死,然而他们只想杀猪款待他。

诸葛亮的空城计,也对亏曹操的多疑才成功。

纵使他爱惜人才,诗词歌赋有多流传千古,其多疑的黑点永远洗不掉。

人之初性本善,最初则将人往坏处想,那无论他做什么,都会在你这里有了别的深意。

最讽刺的是,人总是以为自己足够聪明,撒的谎、戴的面具,都不会被发现。可哪怕再愚蠢的人也有直觉,你的潜意识早已出卖了所有的小心翼翼。当对方发现你不信任他,他会怎样对你?


2. 担心背叛,终会背叛。

担心被背叛,则将关注点落在被背叛后的心痛及损失上。


在爱情中尤为典型。“看过了太多背叛,才有所忌惮,害怕幸福会突然间离散。”(歌曲《杞人忧天》)于是,杞人忧天,爱在心口难开,自己画地为牢,甜甜的爱情擦肩而过。

哪怕幸运地抓住爱情,也会因相处中的战战兢兢而被放开。

我们把得到的结果归咎于过薄的心防。久而久之,我们的心防越来越厚,即使怎样渴望爱情,也没有人能穿过我们所设的层层关卡。


3.课题分离是解决问题、调整情绪的重要方法

担心背叛是共性的问题,很多人出了很多书教我们如何判断他人是否靠谱?也有无数的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变坚强?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一个概念:课题分离。


a 如何理解课题分离?

什么是课题分离呢?关于课题分离有个经典的例子。


大家排队买蛋糕,一个孩子冲到柜台前大声说:“我要草莓蛋糕”。柜员温柔地说:“草莓蛋糕只有一块了”。于是排队的人没有一个买草莓蛋糕。

直到轮到她点餐,她面不改色地说:“我要草莓蛋糕”。

她后面的人吃惊地看着她,熊孩子放声尖叫,而她毫无波澜地将蛋糕取走。

课题分离,即分清是谁的课题?要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开。买草莓蛋糕是她的课题,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熊孩子能否买到草莓蛋糕是熊孩子的课题,不是这个女生的。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我们只需要考虑自己的课题即可,不要让别人的情绪(课题)影响自己的行为。

而判断是谁的课题很简单,判断某种选择由谁承担后果即可。

b 课题分离解析背叛关系


不必担心背叛,可用课题分离解释原因。

选择信赖是自己的课题,对方是否回以真诚是对方的课题。做一件事,考虑自己的本心是自己的课题,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法插手。即使越俎代庖考虑其他人的课题,也没有价值,因为你不是他。

考虑他,便要做好他与你思维不同导致的结果差异。既然如此,何必伤脑筋做无用功呢?



c 被背叛的伤很痛,再将真心付与他人值不值得?

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只有拿出通过“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

除了背叛,人一生要经历的艰难时光有很多。

《活着》里福贵的一生令人叹惋,从富家少爷到鳏寡孤独,他先后失去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回忆里难得的温情都被现实撕得粉碎。

夕阳下,唯有一头老黄牛与他度余生。

《活着》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余华写道,意大利的中学生曾向他提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个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

余华回答中的一段话我很喜欢,他说:“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疫情当道,这段时光是苦涩的,可活在其中的我们还是要坚强地活下去,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不断筹集物资,各省市地区的医疗团队正往武汉飞奔,每个生命都在此时此刻展现惊人的力量。

如果有第三者视角,也可能像意大利的中学生一样问一句,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生活吗?

作为当事人的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说:这就是生活。活着,就别怕难过。


若仍是想不开,《基督山伯爵》里的这段话或许会予你力量:

请你们永远别忘记,直至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之日到来前,这两个词救涵盖了人类的全部智慧:等待和希望!


结语:

心理学有很多流派,其中的阿德勒心理学显得尤为有趣。本文提到的“他者信赖”(人人都是伙伴)属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闭环的一环。

学习心理学,是发现自己的过程,也是能让自己变得更快乐的过程。可为什么,人们还会说“读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多数人没有改变的勇气、坚持的毅力,或者说改变的需求还不够迫切。

说不定一生涓涓细流,侥幸汇成河。若我的文章能带给您些许生活的灵感,足矣。


读书看剧云吸猫,一个努力做酷女孩的乐观废柴。

欢迎你来和她玩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