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白茶,别忘记了看含水量,稍有不慎,就吃亏了


《1》

说到既能当做水果,又能做菜的食物,人们多半会想到西红柿。

但同时,还有一种在外貌上,并不惹人注意的水果,同样拥有这种技能。

那就是荸荠,在福州也将它叫做马蹄。

荸荠在生吃的时候,需要削皮。

褪去古旧的外皮,透露出来的是玉白似的内里。

咬一口,果肉松脆,汁水甜津。

若是做菜,常见的做法是削皮过后剁碎,保留一定的颗粒感。

将处理好之后的荸荠,搅进肉泥里,做成丸子,口感更为丰富,生生吃出了高级感。

好的荸荠,汁水多,而剩下的渣子少,汁水冰凉甘美。

渣子越少,则说明荸荠当中的汁水越加饱满,从而可以辨别品质上的高低。

但白茶却与之相反,含水量过高,甚至不能被称之为合格的白茶。

可知,不同的东西所实行的标准也不同,切不可一概而论。

《2》

白茶是喜干的。

这一点从白茶的制作工艺上,便可见一二。

白茶的鲜叶在采摘之后,需要及时的进行摊晾。

而摊晾本身,就是为了萎凋,为了能够让茶青(白茶原料)能够更好的散失水分。

如果在萎凋的过程中,水分没有及时的被排出,就会反作用在茶叶上。

茶叶在呼吸作用中,排出的水分会直接附着在叶片上,和茶叶产生反应。

在这过程中,茶叶会发酵,将内质损耗,直接影响后续成茶的品质。

顺利萎凋之后的白茶,还需要进行下一步的干燥。

而干燥本身也是为了脱水,让茶叶中多余的水分排出。

剩下那些能够转化的内质,留存在茶叶中继续产生作用。

含水量达标,足够干燥,是白茶最为基本的要求。

完全干燥的白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简单来看,用指腹感受白茶芽头的尖端,有一些尖锐感。

能够轻易的将白茶叶片碾碎,甚至可以碾成粉末状。

而茶叶的茶梗,在拗折的时候,也能够不费吹灰之力。

这便是判定白茶中含水量是否达标的简单方式了。

《3》

含水量不达标的白茶,是什么样的?

在制作时,含水量不达标的白茶,被称作是“毛茶”,也就是所谓的半成品。

当然,有时候也会被“有心人”,刻意美化成粗制茶,听起来很是原生态的样子。

实际上,同样是指没有加工完全的茶叶。

含水量未达标的白茶,内里的水分超标。

简单来说,在价格相等的情况下,含水量未达标的白茶,实际所含的有效物质,比含水量达标的白茶要少。

也就是说,买含水量超标的白茶更不实惠。

毛茶与成品茶相比,颜色上会更加鲜嫩一些。

以白毫银针为例,毛茶上的小鱼叶因为不够干的缘故,看起来稍大一些。

在颜色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嫩绿颜色。

至于成茶,在干茶的颜色上饱和度会更低一些,偏向于沉稳的色彩。

另外一种,含水量超标的白茶,是在成茶之后,因为储存不当的缘故所致。

茶叶本身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够主动捕捉空气当中的水汽。

所以,在储存白茶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封,并且置于干燥的环境当中。

否则便很容易让白茶受潮,变质,影响饮用。

含水量超标的白茶,不能够长期储存。

在内质转化的过程中,多余的水分会抢先一步和内质物进行发酵反应。

发酵时将内质损耗,之后茶汤中所剩的内质,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白茶本身并不是重发酵的茶类,所以当多余的水分和茶叶发酵。

这样的茶叶,也就不能够被称之为白茶了。

《4》

储存白茶,也应该注意保持干燥度

在购买回家之前,白茶一直放置在比较专业的环境当中储存。

但由于白茶娇贵,容易受环境影响。

所以茶友们即使是短期存茶,也应该懂得一些必要的存茶知识。

长期储存白茶,其实更为简单。

只要将白茶用铝袋、食品级塑料袋、瓦楞纸箱包裹严实,放置于干燥、常温、避光、无异味的地方就好。

而短期存茶的茶友,因为需要频繁打开存茶的容器,所以更需要小心谨慎。

短期存茶,最好使用双层的金属茶叶罐进行储存。

茶叶罐和茶叶,需要用干净的食品级塑料袋隔开。

至于封口,则最好使用专门的密封夹,可以重复使用,且较为便利。

相比于茶友自己将袋口打结的方式,使用密封夹可是要稳妥多了。

在取完茶之后,要及时的将茶叶密封保存。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白茶的干燥度,以及风味的留存。


《5》

不论是在制茶时,还是在存茶时,保持白茶的干燥度,一直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2018白茶国家标准》中,对含水量的要求是不超过8.5%。

而这个含水量,也是白茶品质的分水岭。

跨过去,才算是达到标准。

至于“茶疯子”S师傅,总是将白茶的含水量控制的更低。

干度越低,白茶转化的速度会稍慢一些,可是会更为彻底。

若想好茶度过漫长岁月,自然是越干越好了。

版权声明:本文归白茶大课堂菇凉陈(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