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烏龜種類大全

海龜

1.稜皮龜

稜皮龜(學名:Dermochelys coriacea),屬稜皮龜科、稜皮龜屬動物。稜皮龜體大,是龜鱉目中體型最大者,頭大,頸、尾短,四肢槳狀,無爪,前肢特別發達。

稜皮龜屬於變溫的爬行動物,游泳迅速且能力極強,雜食性,每年5-6月之間產卵,一次產卵90-150枚,主要棲息於熱帶海域的中上層,分佈於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

2.蠵龜

蠵龜,學名: Caretta caretta (Linnaeus, 1758):是海龜科蠵龜屬的一種動物。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體長100-200釐米,體重約為100千克。頭較大,寬約15釐米;上、下頜均具極強的鉤狀喙。頭部背面具有對稱的鱗片,成體背部無稜。背部表面覆以角質盾片,呈平鋪狀排列,背甲呈心形,背甲後緣略呈鋸齒狀,腹甲較平坦,每側甲橋處有下緣角板3塊。腹角板、股角板、肛角板依次漸狹。四肢扁平呈鰭足狀;前肢大,後肢較小,內側各有2爪,比綠海龜多1個爪,適於游泳;長成後或具1爪。尾巴較短。背部棕紅色或褐紅色,有不規則的土黃色或褐色斑紋,腹部檸檬黃色或黃色。


3.玳瑁

玳瑁(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屬爬行綱,海龜科的海洋動物。一般長約0.6米,大者可達1.6米。頭頂有兩對前額鱗,吻部側扁,上顎前端鉤曲呈鷹嘴狀;前額鱗2對;背甲盾片呈覆瓦狀排列;背面的角質板覆瓦狀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紋。四肢呈鰭足狀。前肢具2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爬寵網APP


4.橄欖綠鱗龜


5.綠海龜

綠海龜(學名:Chelonia mydas),海龜科海龜屬的一種龜。亦稱海龜,是各種海龜中體形較大的一種,其成龜背甲直線長度可達90到120釐米,體重可達100千克以上。因其體內脂富含主要食物,即海草之葉綠素而得名。


6.麗龜

麗龜(學名:Lepidochelys olivacea):是海龜中最小的一種,體長60-70釐米,體重約12千克,頭背前額鱗2對。肋盾多,6-9對,第一對與頸盾相切。腹部有4對下緣盾,每枚盾片的後緣有一小孔。四肢扁平如槳。頭、四肢及體背為暗橄欖綠色,腹甲淡橘黃色。爬寵網app


7.平背海龜

澳大利亞特有的海龜;在海龜中只有平背龜的幼龜生活在沿海水域而不遊入大洋,這就是它為澳洲特有的原因;平背龜甲長可達1米,重達80公斤,背甲扁平呈圓形,顏色為灰橄欖色,邊緣呈棕黃色,緣盾具有一層薄薄的蠟質。

陸龜

1.四爪陸龜

四爪陸龜(Testudo horsfieldii)又叫草原龜,以哈薩斯坦南部荒漠地區和天山山前地帶為多,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也有分佈。在中國僅分佈於新疆霍城縣境內,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加拉帕戈斯象龜:(學名:Chelonoidis nigra)是體型最大的陸龜,僅分佈於加拉帕戈斯群島的9個小島上。

3.安格洛卡象龜

4.亞達伯拉象龜

(學名:Aldabrachelys gigantea),是龜鱉目陸龜科阿爾達布拉象龜屬的爬蟲類動物。

5.挺胸龜

挺胸龜又叫挺胸角陸龜,英文名south African bowsprit tortoise,分佈在納米比亞和南非。喜溫暖乾燥環境,氣溫25~32度較適宜;氣溫低於20度時,活動量減少,昏昏欲睡。

6.輻射陸龜

英文名:Commonspidertortoise,學名:Pyxisarachnoides。主要分佈在馬達加斯加島的西南部。

棲息於馬達加斯加島西南部的沿海區域,由於受到海洋性季風的調節,因此空氣中的相對溼度稍顯偏高,其主要的活動區域為灌木叢,部分的個體則會深入樹林中。

7.蛛網龜

英文名:Commonspidertortoise,學名:Pyxisarachnoides。主要分佈在馬達加斯加島的西南部。

棲息於馬達加斯加島西南部的沿海區域,由於受到海洋性季風的調節,因此空氣中的相對溼度稍顯偏高,其主要的活動區域為灌木叢,部分的個體則會深入樹林中。

8.黑靴陸龜

9.索豹龜:一隻龜苗為6000-9000價格已經是比較適合的了

10.西非豹龜:一隻龜苗為3000-4000左右(穩定)

11.東非豹龜:一隻龜苗為500-700之間,爆白小豹1000---2000(穩定)

12.印度星龜

拉丁學名:Geochelone elegans,英文名:Indian star tortoise,中文名:印度星龜,分佈在印度、巴勒斯坦、斯里蘭卡,敘利亞,伊拉克等地。

13.緬陸陸龜

緬甸陸龜也稱之為象龜,龍爪龜,英文名Elongated Tortoise,是市面上最常見的陸龜之一。分類屬爬行綱、龜鱉目、陸龜科。

該龜生活環境主要是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山地、丘陵地區,耐熱性強。主食植物性的餌料,以植物的莖、葉、果實等為食。 中國分佈於廣西、雲南。

14.黃腿象龜

最大甲長82公分。背甲呈茶色,各鱗甲的中央部分為黃褐色周邊顏色較暗,背甲中央部分未呈蜂腰狀-且近後肢邊緣會略為鼓起,四肢鱗片尖端呈橘黃色,是世界上最聰明的陸龜之一。

黃腿陸龜為大陸型第三大陸龜,分佈很廣,從玻利維亞至委內瑞拉均有分佈,成熟體型約40cm~50cm之間,有些個體甚至可以長到70cm,不過是非常少見的,因此黃腿陸龜擠身世界八大陸龜的行列。

15.紅腿陸龜

紅腿陸龜(學名:Geochelone carbonaria),陸龜科。體長30公分左右,最大可達45公分。顏色鮮豔奪目。

16.歐陸陸龜

歐洲陸龜體型與體色的變異都很大,在地中海陸龜中僅次於四趾陸龜,是數量第二大的陸龜。

目前在分類上還存在許多爭議。基本上,分佈廣泛的歐洲陸龜適應力都比較強,在原產地可冬眠,在人工環境中歐陸都很能適應,一般蔬果都能接受,多數在購買當天就會進食,不太需要適應期。

17.餅乾龜

餅乾龜(又稱為:石縫陸龜、薄餅陸龜東非薄餅龜、石縫陸龜、非洲軟甲陸龜)餅乾龜最突出的特性就在於它那非常扁平但是卻有著美麗圖案的龜殼。

18.麒麟陸龜

麒麟陸龜,最大甲長28公分。外觀最大特徵為背甲上僅椎盾位置凹陷,其餘背甲均十分平坦。黃褐及暗褐兩色對比十分明顯。

19.緣翹陸龜

緣翹陸龜,30cm~35cm。重量約5公斤左右,雄龜比雌龜大,雄龜特徵腹甲凹陷,尾巴粗長,棲息地區以山區為主,棲息高度約1600公尺左右。

它們體型及體色都是為因應高山生活而改變的,背甲呈現黑色是有作用的,因為黑背甲是為了能夠在短暫的太陽光線間快速吸收熱能,幫助它們維持體內溫度。

水龜

1.烏龜

主要棲息於江河、湖泊、水庫、池塘及其它水域。白天多在水中,夏日炎熱時,便成群地尋找蔭涼處。性情溫和,相互間無咬鬥。遇到敵害或受驚嚇時,便把頭、四肢和尾縮入殼內。烏龜是雜食性動物,以動物性的昆蟲、蠕蟲、小魚、蝦、螺、蚌、植物性的嫩葉、浮萍、瓜皮、麥粒、稻穀、雜草種子等為食。耐飢餓能力強,數月不食也不致餓死。


2.三線閉殼龜

(拉丁學名:Cuora trifasciata)別名金錢龜、紅邊龜、金頭龜、紅肚龜,分佈範圍十分狹窄,主要分佈在越南北部和中國南部的省份和海南島。生活在亞熱帶海拔50~400米的山澗清溪的水生環境中。


3.百色閉殼龜

(拉丁學名:Cuora mccordi)別名圓背箱龜,我國特有品種,目前僅知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附近。

背甲長13釐米左右。背甲隆起,中線有一低脊稜;腹甲較大,前端圓出而後端微缺,以韌帶與背甲相連,胸、腹盾間亦有韌帶,腹甲前後兩半可完全閉合於背甲,腹盾溝最長,肱盾溝最短,肛盾溝完整。頭大小適中,略窄,吻略突出於上喙,上喙平直。四肢適中,前肢被大鱗,後肢被小鱗,指趾間具蹼。


4.黃緣閉殼龜

(拉丁學名:Cuora flavomarginata)別名黃緣盒龜、黃緣箱龜、食蛇龜、金頭龜,原產於中國南部、中國臺灣、日本,屬半水棲性(偏陸棲性),不能生活在深水域內。


5.黃額閉殼龜

(拉丁學名:Cuora galbinifrons)分佈於廣東、海南(陵水縣)及廣西。背甲隆起,脊部棕色,兩側為黃色,雜有棕色斑點。背甲與腹甲以韌帶相連,腹甲前後兩葉亦以韌帶相接,並能向上閉合於背甲。腹甲深棕色,綴有淺黃色斑。棲息於中國南方熱帶山區溪流及其附近。曾見於6月上旬在室內產卵2枚,卵白色,長橢圓形,殼硬,卵徑為6釐米×3釐米。


6.條頸攝龜

(拉丁學名:Cyclemys Tcheponensis)分佈於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棲息于山澗、小河、溪流中。背甲棕褐,中央脊陵明顯,每塊盾片上有放射狀深色圖案,頭部棕色,有黑色小斑;頸部有多條縱紋,延伸到吻,頜;腹甲黃,背甲和腹甲以韌帶相連;四肢土黃,有黑色斑點,趾(指)間具蹼。


7.鷹嘴龜

拉丁學名: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別名:大頭龜、平胸龜

分佈:中國東南部、雲南、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


8.日本石龜

拉丁名:Mauremys japonica

英文名:Japanese tunle

別 名:日本石龜

分 布:日本本州島、九州島和四國島

[生活習性及性情]

喜溫暖環境,25℃正常吃食,15℃以下冬眠。肉食性,各種肉類、小昆蟲及飼料都是它們的食物。秉性柔順,無攻擊行為


9.缺頜花龜

拉丁名:Ocadia glyphistoma

英文名:Guangxi stripe-necked turtle

別 名:廣西花龜

分 布:僅分佈於我國廣西

[生活習性及性情]

人工飼養條件下,缺頜花龜喜暖怕寒。適宜水溫25℃左右,水溫10℃左右進入冬眠。雜食性,野外食性不詳,人工飼養條件下食瘦豬肉、魚肉等。缺頜花龜較活潑,不懼怕人。能在主人面前大膽吃食。


10.地龜

(拉丁學名:Geoemyda spengleri)又名楓葉龜、黑胸葉龜、長尾山龜、泥龜、十二稜龜,中國分佈於廣西、廣東、湖南等地。國外分佈於越南、蘇門答臘、婆羅州、日本。地龜生活于山區叢林、小溪及山澗小河邊。它是半水棲龜,不能進入深水(水位不能超過自身龜殼高度的2倍)區域,否則將有溺水的可能。


11.眼斑龜

英 文 名 Beal*s eyed turtle

拉丁學名 Sacalia bealei

中國特有種,分佈於安徽、福建、江西、廣東、香港、海南、廣西、貴州。爬寵網

生膽小,遇驚擾將頭、尾、四肢縮入殼內或無目的地四處亂竄。一般喜棲於水底黑暗處,如石塊下、池拐彎處。連續3-5次將鼻孔露出水面呼吸後,靜伏於水底可達15-20分鐘左右。

龜類爬寵交流平臺——爬寵網APP


12.四眼斑水龜

俗稱:六眼龜、四眼龜、四眼斑水龜

拉丁學名:Sacalia quadriocellata

英文名:Four Eye spotted Turtle。

四眼斑水龜,體型適中,性情膽小,一般喜棲於水底黑暗處,如石塊下、拐角處。連續多次將鼻孔露出水面呼吸後,靜伏於水底可達15-20分鐘左右。四眼斑龜系雜食性。


13.六峰側頸龜

(拉丁學名:Podocnemis sextuberculata)又名六結側頸龜、六疣側頸龜,分佈於巴西北部、哥倫比亞東南部、秘魯東北部的亞馬遜河流域,最大甲長34釐米,多限於30釐米以內,與紅頭側頸龜同為小型種。


14.刺山龜

刺山龜(拉丁學名:Heosemys spinosa)別名東南亞刺龜、太陽龜、齒輪龜,分佈於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婆羅洲、蘇門答臘等地。棲息地為山林中清澈之小溪流區域,但趾間無蹼,並不善泳,常被發現漫步於溪邊涼溼的森林底層。


15.鋸緣攝龜

鋸緣攝龜(拉丁學名:Pyxidea mouhotii)別名方龜、八角龜,分佈於海南、廣西,生活于山區,叢林、灌木及小溪中,食性為動物性,尤喜食活食,如蝗蟲、黃粉蟲、蚯蚓等。它喜暖怕寒,當環境溫度在19℃時,進入冬眠,25℃時正常進食。


16.三趾箱龜

三趾箱龜(拉丁學名:Terrapene carolina triunguis)背甲長13~15釐米,分佈於美國,在原生地會隨季節由草原區遷徙到森林區追尋最恰當的溫度環境,比其它亞種更耐乾旱。


17.灣岸箱龜

灣岸箱龜(拉丁學名:Terrapene carolina major)主要分佈在美國瀕臨墨西哥灣的四個州,德州、路易斯安那州、阿拉巴馬州和佛羅里達州。由於分佈區內多沼澤地形,它們通常需要比較潮溼的環境。


18.東部箱龜

東部箱龜(拉丁學名:Terrapene carolina carolina)分佈於加拿大南部、美國中東部至得克薩斯中南部,棲息於潮溼的林區,以及溼草地、牧場和漫灘。甲長15~18釐米,腹甲具有可活動的鉸鏈關節,使得它可以與背甲緊密地閉合在一起。


19.南部錦箱龜

南部錦箱龜(拉丁學名:Terrapene ornata luteola)分佈於美國、墨西哥。 最大甲長16釐米,椎盾上無龍骨,第一緣盾呈三角形或橢圓形,腹甲樞紐關節位於第6緣盾邊緣或下方位置。


20.北部錦箱龜

北部錦箱龜(拉丁學名:Terrapene ornata ornata)分佈於美國、墨西哥。 最大甲長16釐米,椎盾上無龍骨,第一緣盾呈三角形或橢圓形,腹甲樞紐關節位於第6緣盾邊緣或下方位置。與南部錦箱龜相比,背甲上的黃紋較少,且背甲顏色較深。爬寵網app爬寵交流交易平臺。


21.猶加敦箱龜

佛羅里達箱龜(拉丁學名:Terrapene carolina bauri)分佈於美國佛羅里達州,通常在太冷或太熱的時候都會鑽入土中躲避異常的氣溫,也喜歡棲息在枯木底下。背甲長10~15釐米。雄龜眼睛呈紅色或橘色,雌龜則為黃色,雄龜龜甲邊緣外翻,也有葫蘆腰的傾向。


22.佛羅里達箱龜

佛羅里達箱龜(拉丁學名:Terrapene carolina bauri)分佈於美國佛羅里達州,通常在太冷或太熱的時候都會鑽入土中躲避異常的氣溫,也喜歡棲息在枯木底下。背甲長10~15釐米。雄龜眼睛呈紅色或橘色,雌龜則為黃色,雄龜龜甲邊緣外翻,也有葫蘆腰的傾向。


23.黃頭側頸龜

(拉丁學名:Podocnemis unifilis)也稱黃斑側頸龜、黃紋側頸龜,分佈相當廣,包括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東部、秘魯東北部、圭亞那、巴西、波利維亞北部、奧裡諾科河、亞馬遜水系。甲長40釐米~60釐米,是Podocnemis屬中最為人熟知的種,也是較普遍的寵物。


24.草原側頸龜

(拉丁學名:Podocnemis vogli)又名平原側頸龜,分佈於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境內的泛濫草原上的河流、湖沼、季節性池塘中。本種的成體甲長在30釐米左右,僅大於紅頭側頸龜和六結側頸龜。


25.西非側頸盒龜

(拉丁學名:Pelusios gabonensis)生活在熱帶雨林的淺水湖、沼澤、河流中。甲長約30釐米,背甲較高且厚,光滑呈褐色,且中央具有黑色條紋;頭大而寬,腹甲淡黃色或白色,腹甲有一樞紐關節在前半部。腹甲前半部的長度,為腹盾接合線長度的2倍以上。

雄龜腹甲略凹,尾粗長。雌龜腹甲平坦,尾短小。一次可產10~12枚卵。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螺貝等為食。產卵時,會爬至水邊掘穴,每胎可產12顆卵。剛孵化的幼龜,甲長約42毫米。


26.西非黑森龜

(拉丁學名:Pelusios niger)



27.東非側頸龜

(拉丁學名:Pelusios subniger)又名東非黑泥龜,雖然名為黑泥龜,但它的背甲並不是全黑,大部分時候呈淺綠色;幼體黑泥龜的每塊背甲盾片都帶有深色的斑塊。


28.西非泥龜

(拉丁學名:Pelusios castaneus)下顎及四肢的內側呈白色;腹甲通常為黃色並帶有黑色斑紋;該龜喜好棲息在水深較淺的沼澤和湖泊之中,乾旱時常常埋身於泥土中。


29.亞馬遜大頭側頸龜

拉丁學名:Peltocephalus dumerilianus

是盾頭龜屬的一種龜,同時也是盾頭龜屬的單屬種。發現於巴西、哥倫比亞、法屬圭亞那和委內瑞拉,也許還有厄瓜多爾和秘魯。


30.沼澤側頸龜

(拉丁學名:Pelomedusa subrufa)原產於非洲中部南部和馬島西南部,棲息於水塘沼澤地帶。背甲長15~20釐米。適宜溫度18℃~28℃。沼澤側頸龜是非洲分佈最廣的澤龜類,屬於小型的半水棲性龜類,通常生活在積水的水塘中,在乾季時會鑽入底泥中夏眠以渡過乾旱,所以它們對於環境和食物的變化耐受力很高,群居性強,是十分強健好養的水龜。不過多數進口的都是野生個體,比較常見脫水或龜甲損傷的情形。


31.紅腹短頸龜

(拉丁學名:Emydura subglobosa)別名圓澳龜、紅紋曲頸龜、紅腹側頸龜,分佈於澳大拉西亞(澳大利亞、新西蘭及附近南太平洋諸島的總稱),棲息於大型湖泊、河流。


32.黑腹刺頸龜

(拉丁學名:Acanthochelys spixii)體長約17釐米~20釐米,顯著特徵是頸部的錐形突起,猶如利刺;背甲偏橢圓,呈黑色,成年個體的背甲中央帶有凹陷,而幼體會時常帶有脊稜;四肢外側長有大塊鱗片,趾間帶蹼;雌性黑腹刺頸龜尾緣的盾片略略上翻。


33.澳洲長頸龜

(拉丁學名:Chelodina longicollis)又名澳洲蛇頸龜、澳大利亞蛇頸龜、普通蛇頸龜、東部長頸龜。產於澳洲東部,其範圍自熱帶氣候的北部直到氣候溫和的南部。它們生活在流速緩慢的河流、沼澤和池塘中,喜歡水底柔軟而多沙,並且會離開水域到圓木或岩石上曬背。


34.長身蛇頸龜

(拉丁學名:Chelodina oblonga)僅分佈於澳洲柏斯以北170公里的地區;背甲呈灰黑色,時常會帶有棕色或黑色的斑點;腹甲呈米色。


35.扁頭長頸龜

(拉丁學名:Chelodina siebenrocki)又名扁頭蛇頸龜、西氏蛇頸龜,分佈於澳大利亞北部、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及託雷斯海峽部分島嶼。最大甲長30釐米。頸部無斑紋,腹甲長度為前葉寬幅的2倍以內。此外,股盾並不會向後方變窄。


36.巨蛇頸龜

(拉丁學名:Chelodina expansa)分佈在澳洲東南部分,棲息在淡水湖泊和沼澤之中,其背甲呈淡綠色或棕色,腹甲呈米色。是澳洲最大的蛇頸龜品種,其背甲最長能達到50釐米,雌性如將頸完全伸展開,其尾端至吻端的距離可達85釐米。


37.枯葉龜

枯葉龜生活在南美洲北部,包括奧裡諾科(Orinoco)河和亞馬遜(Amazon)河流域。枯葉龜是高度水棲的龜類,且很少離開水,沒有觀察到有曬太陽和陸地活動的現象。它們是拙劣的游泳者,通常都在水底爬行,通過伸長脖子將它們的鼻尖剛好超過水麵來呼吸。枯葉龜更喜歡混濁的靜止或緩慢流動的河水。少數資料提出它們可以忍受長期暴露在鹹水或海水與淡水的混合物中。


38.哥倫比亞泥龜

拉丁學名: Kinosternon dunni- Colombian mud turtle

中文名:哥倫比亞泥龜

地理分佈:哥倫比亞泥龜被大家所熟知僅僅來自於del Chocó的溝渠中,以及哥倫比亞。 繁殖方式:卵生。哥倫比亞泥龜的繁殖可遍及全年,所產下的幾窩蛋中,每窩通常有2枚蛋,易碎的蛋呈橢圓形,長度為45×25毫米。


39.瓦哈卡泥龜

拉丁學名:Kinosternon oaxacae

英文名:Oaxaca mud turtle

地理分佈: 瓦哈卡泥龜只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Rio Colotepec 和 Rio Tonameca盆地,還有墨西哥。

繁殖方式 :卵生。

習性:瓦哈卡泥龜生活在沿海平原非永久性的水域以及丘陵高地水流較為穩定的湖泊中。 體形特徵: 瓦哈卡泥龜是一種體型較大的泥龜,體長能達到17.5釐米。

40.索若拉泥龜

拉丁名:Kinosternon sonoriense

英文名:Sonoran mud turtle

產地:新墨西哥州西南部,亞里桑那州,和鄰近的加利福尼亞洲的東南端,向南進入墨西哥

體長:3.1/8-6 1/2" (8-16.5cm)

形態特徵:背甲修長而光滑,有時候有1或3條低平的稜突。第十緣盾高於其他緣盾。緣盾和甲橋的下面呈棕黃色。

生活環境:海拔高至6,700** (2,042 m)處的荒地、山麓、橡樹林、矮松林、黃松林、和花旗松林內的溪澗、水潭、池塘,以及小型的河流。在旱季,桑諾瓦泥龜會聚集在水潭裡。


41.褶皺泥龜

拉丁學名:Kinosternon creaseri

英文名:Creaser*s mud turtle

特徵:由Hartweg於 1934命名,此泥龜不為人熟知,中等尺寸的咖啡色背甲長度約為12.1釐米,呈橢圓形。最高處位於背甲中央的後半部,而且幾乎成垂直的角度(後半部背甲的輪廓),成體的背部中央有一條不是很明顯的椎龍骨,在幼體,背的兩側各有一條模糊的側椎龍骨。第1塊椎盾的寬度和長度相差無幾,或者略微的超過長度,第2-4塊椎盾的寬度大於長度,第5塊相對比較小,幾乎長和寬同等。

42.紅面泥龜

英文名:Red-cheeked Mud turtle

拉丁文:Kinosternon scorpioides

產地:墨西哥,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

棲息環境:河流沼澤區

體長:背甲12至15CM,最大的可以達到16CM左右

適溫:攝氏25-30度

食性:紅面泥龜屬於雜食性動物,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小魚,蝦,龜糧等都可以當作餌料。


43.白唇泥龜

拉丁學名:Kinosternon leucostomum leucostomum

特徵:主要由Duméril 和 Bibron於1851年命名,橢圓形的背甲可以生長至 17.4釐米,通常為咖啡色或褐色。幼體與亞成體都有唯一的一條脊椎龍骨(背甲中央),隨著時間的增長,第1、3塊椎盾的高度會有所降低,變得異常地平坦,甚至可能會完全的消失。


44.平背麝香龜

拉丁文學名:Sternotherus depressus

英文名稱:Flattened Musk Turtle

科屬分類:龜鱉目;潛頸龜亞目;動胸龜總科;動胸龜科;動胸龜亞科;麝香龜屬;平背麝香龜

體長: 7.6- 11.4 cm

原 產 地: 亞拉巴馬州的Black Warrior River水系。

棲息環境: 底部鋪著岩石的溪流,及其周圍的積水。


45.虎紋麝香龜

英文名稱:stripe-necked musk turtle

拉丁文:(Sternotherus minor peltifer)

特徵:條頸麝香龜(即:虎紋麝香龜)於1947年(史密斯和格拉斯)命名,這是一種小型的水棲龜類,所能達到的最大長度為12釐米,一般的在7-10釐米左右,背甲呈明顯的拱形。顏色多半是褐色或黃褐色並且有著較為模糊的黑色斑點或條紋。


46.墨西哥巨蛋

拉丁文:Staurotypus triporcatus

英文:Mexican giant musk turtle

特徵:體長在38釐米左右(現已知最大的為42釐米左右),呈橢圓形。成體的背甲有三條較為強壯的脊椎骨,將始終伴隨它一生。中間的脊椎骨沿著前後五塊脊椎盾擴張開來,背甲兩側的側脊椎骨同樣比薩爾聞來的更寬闊,在成體時,這五塊脊椎盾的長度大於自身的寬度。第9-11塊邊緣盾甲高於其他先前的8塊。在外觀來說,墨西哥巨型麝香龜的背甲比薩爾聞的背甲來的更長、更高些。爬寵網app


47.薩爾文巨蛋

拉丁學名:Staurotypus salvinii

英文名稱:Chiapas giant musk turtle

地理分佈:薩爾聞主要分佈在中美洲、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向南到危地馬拉(拉丁美洲)、薩爾瓦多和伯里茲城(洪都拉斯首都) 繁殖方式:卵生。


48.窄橋麝香龜

特徵:體長16.5釐米,呈橢圓形;背部有三條縱向的脊椎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的模糊。背甲尾部的緣盾無鋸齒且不向外擴張。第10塊緣盾有時也是第11塊,1-4塊的脊椎盾甲的寬度大於長度,第5塊卻是長度大於寬度或者長與寬相差無幾。

第1塊脊椎盾甲普遍的向前伸展,而且與第1塊的兩對緣盾前端相接觸,蘊藏著6-8條中樞神經,最後一對肋盾從巨大臀部上方的外圍處分離開來。


49.哈利斯科泥龜

拉丁學名:Kinosternon chimalhuaca

英文名稱:Jalisco Mud Turtle

特徵:由Berry、Seidel和Iverson於1997年命名。體長15.7釐米,較長的、橢圓形的背甲從略微的圓形變得趨於平坦(背部中央),有三條比較模糊的脊椎龍骨,最寬闊的部位位於背部中央或者剛好在中央位置之前的區域內。盾甲的邊緣重疊成瓦狀,而有些個體的盾甲是半透明的。第1塊椎盾向前端擴展,長度略大於寬度。


50.哈雷拉泥龜

拉丁文:Kinosternon herrerai

生活習性:哈雷拉泥龜棲息在海拔低於800米的間歇性水域中,也喜歡在自由流淌的溪流中,它所生活的水域都是含有一定鹽分。


51.阿拉莫泥龜

拉丁文:Kinosternon alamosae

英文名:Alamos Mud Turtle

體型特徵:阿拉莫泥龜由Berry和Legler於1980年命名,中等大小的體型為13.5釐米 阿拉莫泥龜背甲較為平坦與狹窄,呈橢圓形,背部沒有凸出的脊椎龍骨。盾甲四周邊緣重疊成瓦狀,第1塊椎盾不常接觸第2塊緣盾,第10、11塊緣盾高於其它的幾塊。背甲後方的邊緣比較直,但並不向外側展開或向內彎曲。


52.東方泥龜

在中國大陸也叫頭盔蛋龜或者頭盔泥龜,(拉丁學名:Kinosternon subrubrum subrubrum- Eastern mud turtle)。

體型特徵:體長3-4 7/8" (7.6-12.4 cm)。背甲橄欖色至深棕色,不帶花紋,光滑無稜。沒有特別增大的緣盾。腹甲黃色至棕色,兩個鉸鏈關節,盾片11枚。雄龜尾部的末端長有發育良好的釘突,後腿內側綴有粗糙的鱗片。


53.密西西比麝香龜

(拉丁學名:Kinosternon odoratum)是美國很普遍分佈也很廣的澤龜,由加拿大東南部到美國東北部沿東部直到佛羅里達,西向延伸到五大湖區往南一線到德州中部都有族群棲息。這種龜類小的時候龜殼都是墨黑色而且很粗糙,到成年後龜殼轉為圓滑,顏色也淡化成棕色到黑色,有兩道白色的線條由吻部延伸到頸部,很容易分辨,背甲長7~13釐米,是美國最小的澤龜類之一。


54.巨頭麝香龜

(拉丁學名:Sternotherus minor)分佈於佐治亞州中部,到佛羅里達州中部,向西至密西西比州東部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最東端,向北經過整個田納西州的東部。棲息於大型的泉澗、溪流、河流、牛軛湖、沼澤,以及灰巖坑所形成的池塘。


55.索若拉泥龜

頭部大小適中,一個略微突出的嘴部和鉤狀的上顎,下巴或頸部大約有3~4對比較長的觸鬚或肉瘤,後方的喙並沒有分成兩部分。頭部、頸部以及四肢通常都是灰色或雜色,下顎呈奶油色或許會形成黑色的斑點。頭部與頸部的頂端通常是棕色或褐色,同時也夾雜著一些時而明亮時而暗淡的斑紋,黃色的紋路居多。外殼一般是褐色及棕色,野生的個體往往附著著綠色的藻類。背甲呈明顯的拉伸而且相對來說比較高,通常包含了23塊緣盾,頂部有時略微的凹陷或平坦,有一條不明顯的脊椎沿著背甲中央向下直至邊緣。


56.果核泥龜

(拉丁學名:Kinosternon baurii)屬小型泥龜,體長在12釐米左右。果核泥龜的生命週期一般在30~55年左右;野生的果核背甲上時常吸附著藻類,這有助於它們很好的融入自然環境中,為其提供了有效的保護;偶爾會在水面上進行捕食,但更多的時候是在河床底部的沙土或淤泥中尋找食物。


57.稜背泥龜

(拉丁學名:Kinosternon carinatus)別名剃刀龜、屋頂龜,原產於美國南部各州,普遍存在於加拿大東南部,美國東部及中南美洲各國,直到哥倫比亞。棲息在河流或沼澤區。主要棲息在有泥底的水體中。通常不會離開水面,即使曬太陽時也是留在淺水區只露出背甲。比較傾向日行性。


58.黃泥龜

(拉丁學名:Kinosternon flavescens)體長9~16.2釐米,背甲為橄欖色至深棕色,光滑無稜,通常較為扁平;盾片有黑色的鑲邊。第9和第10緣盾高聳。腹甲黃色至棕色,沿接縫處為黑色,雙鉸鏈關節,11枚盾片。顎部和眼部為白色或黃色,常常還長有斑點。雄性腹甲凹陷,尾部粗長,後腿內側點綴著粗糙的鱗片。幼體背甲每一枚盾片的後緣都有一塊黑色的斑點。


59.哥斯達黎加木紋龜

(拉丁學名:Rhinoclemmys pulcherrima manni)原產於中美洲的墨西哥、哥斯達黎加、洪都拉斯與危地馬拉等地。形體較大,最大甲長可達26釐米。個體具有近似於卡羅萊納箱龜般的華麗花紋,同時背甲上的紋路會隨著成長而不斷轉變,所以在飼養時具有無限的樂趣。


60.哥倫比亞木紋龜

(拉丁學名:Rhinoclemmys melanosterna)棲息於湖泊,沼澤等淡水水域;背甲為棕黑色呈橢圓形,脊稜隆起;腹甲呈紅棕色,少數個體會偏黑色,有黃色邊緣;頭小,呈棕黑色,兩側有淡綠色或橘色條紋;前肢帶有黑斑,趾間有蹼。


61.棕木紋龜

(拉丁學名:Rhinoclemmys annulata)以陸棲為主;背甲較高,呈棕黑色,脊部較平,盾片上有年輪;腹甲為黃色,有斑點;頭部微微突出呈暗色,有黃色或紅色條紋,吻端略帶下鉤;前肢有較大的黃色鱗片,鱗片有黑斑及黃色條紋,趾間無蹼。爬寵網app


62.錦木紋龜

(拉丁學名:Rhinoclemmys pulcherrima)分佈於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棲息於沼澤和潮溼雨林。在眾多木紋龜品種中,它是擁有最鮮豔顏色,面上佈滿紅色的幼線,而四肢,股部,腹甲和尾巴均有紅和黑色的花紋。細小的頭部而其顎骨的邊緣則呈微細的鋸齒狀,龜甲以淺啡色為主,佈滿黃和紅色的花紋。雄性擁有凹的腹甲和長而粗的尾巴,肛門的位置則距離腹甲較遠。雌性則擁有平坦的腹甲和短小的尾巴。


63.歐洲澤龜

(拉丁學名:Emys orbicularis)是典型的中小型水棲龜類,分佈在非常廣大的範圍,涵蓋了西歐、南歐、西亞、北非等地中海周邊區域。目前在美國有商業性的繁殖,一般市面上的幼龜多數是人工個體,因此價位較高。在歐洲大部分池塘中都可以看到歐洲澤龜的蹤影,是十分普遍卻又是少數原產歐洲的水龜。


64.布氏擬龜

(拉丁學名:Emydoidea blandingii)分佈於五大湖地區,向西到內布拉斯加州。在新罕布什爾州南部、馬薩諸塞州和紐約州的東部都有隔離的種群。棲息於底部鬆軟、植被豐茂的池塘、沼澤、小溪,以及湖泊的淺水區。


65.東部網目雞龜

(拉丁學名:Deirochelys reticularia reticularia)背甲上長有狹窄的微呈綠色或棕色的網狀線條,並有狹窄的黃色邊緣,分佈於從維吉尼亞州東南部到密西西比河之間的沿海平原上。


66.星點水龜

(拉丁學名:Clemmys guttata)別名斑點水龜、黃點河龜、星點龜、斑點龜,在頭部、頸部、背甲、腿部分佈著斑點,背甲背景色為黑色,腹甲為黑色和黃色。雄性星點水龜身體狹長,尾巴厚重長大,下頜色澤深;雌性個體有著渾圓的身體,短小的尾巴,下頜為黃色,並且普遍比雄性個體更輕盈。星點水龜身長的範圍為7~12.5釐米。


67.北斑石龜

(拉丁學名:Clemmys marmorata)原產於美國、墨西哥,背甲扁平,帶有輻射狀的花紋;幼體的尾長同背甲長度相當;四肢和頭部呈橘黃色或棕色,常帶有黑色條紋和斑點;雖然是水龜,但大部分時間都棲息在陸地,偶爾會進入平緩的溪流和湖泊曝曬或進食;北斑石龜需要14至18年才能達到完全性成熟。


68.牟氏水龜

(拉丁學名:Clemmys muhlenbergii)分佈於美國東北部各州,棲息於日光充足的草場、泉眼、潮溼的牧場和沼澤,尤喜狹窄而淺、流速緩慢的小溪。體長7~12釐米,是一種小型的水龜,棕色,頭部的兩側各有一處明顯黃色、橙色或略帶紅色的斑塊。背甲淺棕色至紅褐色(在較為大型的盾片上,可能會有淺棕色或橙色的放射狀圖案),稜突微弱,並依據年齡的不同,或光滑,或粗糙。腹甲棕黑色,沿中線處分佈有多少不等的黃色;沒有鉸鏈關節,盾片12枚。雄性腹甲凹陷,尾粗,肛門開口越出腹甲邊緣。爬寵網app


69.粗頸龜

一種中等大小的黑色淡水龜,粗頸龜可通過幼體背甲上的3條脊稜(雖然成體只有1條脊稜)同婆羅洲的其他龜類相區別。背甲的後部還有鋸齒狀邊緣,成體的椎盾區域是扁平的。成年雄性可通過相對更長更粗的尾部來辨別,且腹甲稍顯凹陷。除此之外,成年雌性保留有淺色的頭部斑點,而雄性的這些斑點會隨著生長逐漸褪去


70.菲氏花龜

(拉丁學名:Ocadia philippeni)為我國特有種。目前僅知分佈於模式標本產地海南省東方市所轄干城附近,標本從當地群眾購得,確切產地不詳。

菲氏花龜頭與頸側有4條鑲黑邊的黃色縱紋,彼此間隔以較窄的棕色縱紋,腹甲及皮膚略帶粉紅的橘黃色,成體亦然。甲橋較短而腹甲較寬,甲橋長度為腹甲後半前部寬度的90%以下;股盾溝較短而喉盾較長,股盾溝為喉盾最大長度的120%以下。

71.緬甸黑山龜


72.三稜黑龜


73.馬來食螺龜


74.粉紅圈鋸背龜


75.印度稜背龜


76.亞洲巨龜


77.冠背龜


78.哈米頓氏龜


79黑頸烏龜


80鹹水泥彩龜


81.安南龜


82.擬鱷龜(爬寵網APP )


83.真鱷龜


84豬鼻龜


85.鑽紋龜


86.密西西比地圖龜


87.北部黑瘤地圖龜


88.北部擬地圖龜


89.蒙面地圖龜


90.卡哥地圖龜


91.黃斑地圖龜


92.環紋地圖龜


93.和紋地圖龜


94.德州地圖龜


95.地圖龜


96.中部錦龜


97.南部錦龜


98.東部錦龜


99.西部錦龜


100.中華花龜(爬寵網)


101.巴西紅耳龜


102.黃喉擬水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