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药女王在英国乡下“策划”半世纪的谋杀,丈夫出轨后却离奇失踪




人生如旅,亦哭亦歌,有起有伏,一直平坦顺畅未必是好事,如同心电图,如果成一条直线了也就意味着人生到了终点。


1926年,对于36岁的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无疑是充满了大起大落的一年。年初,阿加莎母亲气管炎病情加重,丈夫阿尔奇·克里斯蒂(Archibald Christie)不管不问,声称他向来厌恶生老病死;4月,虽然阿加莎衣不解带地照料,与她感情深厚的母亲还是去世了,而丈夫却远在西班牙,连葬礼都没来参加;6月,她发表了长篇小说《罗杰疑案》,一炮打响,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坛新星;8月,她发现丈夫出轨了,小三比她年轻10岁。


▲ 阿加莎与母亲

12月3日,是个周五,得知丈夫要外出与情妇共度周末,阿加莎忍无可忍和他大吵了一架。当晚,阿加莎亲吻了熟睡中的女儿,跟女佣匆匆嘱咐了几句,之后就独自开车驶入了茫茫夜色之中。


▲ 阿加莎与女儿

12月4日早上8点左右,英格兰萨里郡和伯克郡交界处,晨雾尚未散去,一个遛狗的少年在采石场的悬崖边,发现了一辆被遗弃的黑色小汽车。警察通过车内一本过期驾照以及散落的衣物,确认车主正是侦探小说家阿加莎。


警方前后出动了近千名警察,带上警犬,梳头发一般不放过周围每一寸土地,潜水员也将附近水域打捞个遍,还有一架小型飞机在低空盘旋,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出动飞机寻人,可谓水陆空最强力度搜索。


随着消息传开,1.5万名志愿者也或许是阿加莎的狂热粉丝纷纷涌向出事地点,开始协助搜寻,一时间山地上居然密密麻麻地集结了3000多辆外来的轿车,打破了这个郊远乡村的宁静。


12月6日,英国《每日邮报》刊登了阿加莎失踪的新闻。之后的几天内,英伦三岛各家报纸都在醒目位置,以大篇幅披露事态的进展。很快,此事传到了大西洋对岸,当红女作家失踪的消息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版。在此后十多天里,报纸一遍遍重登阿加莎的照片,甚至模拟了她变装的样子,不识字的或许以为这是个重案通缉犯,如此态势,估计上至老妪下至幼童只要见到她就会一眼认出来。


随着阿加莎失踪后黄金48小时过去,人们猜测她很可能已经遇害。正如阿加莎多次在小说里借波洛之口宣称的那样,如果妻子被谋杀,第一个就该怀疑丈夫,反之亦然。于是,她的丈夫阿尔奇成为最大的嫌疑对象,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不得不承认妻子失踪当晚他与情人南希·尼尔(Nancy Neele)在一起。虽然洗脱了杀妻嫌疑,但是阿尔奇这辈子都脱不了“渣男”的帽子了。


在各方要求破案的压力之下,警方甚至向著名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爵士求助,希望他能通过推理贡献点线索。当时67岁的柯南·道尔已经公开承认自己是唯灵论支持者,他相信生者可以通过灵媒与逝者的灵魂进行沟通,于是拿着阿加莎的手套找到他的灵媒朋友,之后给出一个玄妙的说法:“阿加莎绝不可能自杀,一个月内就会现身。”


▲ “福尔摩斯之父”柯南·道尔爵士

在11天的离奇失踪后,12月14日,阿加莎被发现栖身于约克郡哈罗盖特(Harrogate)的天鹅水疗酒店(Swan Hydropathic Hotel),她入住时用的身份是南非人特蕾莎·尼尔(Teresa Neele),恰巧就是小三的姓氏。


▲ 天鹅水疗酒店

媒体又亢奋了,以这个化名大做文章,疯狂深挖这个出轨故事背后的隐情。在被找到之后,阿加莎对消失的11天不作任何解释,这也给了外界揣测的空间,有人认为阿加莎是故意设局,让不忠的丈夫成为千夫所指。


更有阴谋论者认为,这纯粹是阿加莎为宣传新书而精心策划的一场炒作。唯一沉默的只有阿加莎本人,在媒体轰炸性追问之下,她就淡然回复一句:我暂时性失忆了。


据酒店工作人员的回忆,阿加莎在失踪的第二天也就是12月4日就来到酒店了,当晚恰巧有舞会,她不止一次地在钢琴伴奏下用女高音演唱,唱到动情之处,她眼中含泪、几度哽咽。


▲ 天鹅水疗酒店今貌


▲ 阿加莎在酒店入住时的合成图

失踪期间,她还通过邮局在《泰晤士报》上刊登了一则莫名其妙的启事:“特蕾莎·尼尔的朋友和亲人,她本人已抵达南非,请与她联系。来信请寄704信箱。”缜密如她,这些故意暴露的线索或许是她对爱情所寄托的最后希望,她在想如果丈夫来找她,那么一切皆可原谅,或许她还幻想了各种破镜重圆、转泣为笑的画面。那一刻,她不是睿智冷峻的推理女王,只是一个遇到感情危机、疲惫心碎的中年妇女。


▲ 阿加莎走出酒店的照片

然而,男人一旦变了心,女人做的任何努力在他眼里都是作,都是错,唯一能做的只有放手。两年后,阿加莎递交了离婚申请书,上面写的是:“1927年11月18日、19日、20日,在伦敦格罗夫纳酒店,阿尔奇与女子通奸。”但在她余下的写作生涯中,她的署名依然用的是前夫的姓氏:克里斯蒂。


1950年4月,阿加莎着手撰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传记,15年后该书完稿。在这本自传里,我们几乎可以寻觅到她人生路上每一个细节,唯有1926年12月3日至14日,叙述空白。在一句“我的第一段婚姻生活就这样结束了”后,阿加莎踏上了环游世界之旅。


1928年秋天,阿加莎只身搭乘东方列车横穿欧洲去往遥远的中东。这趟列车是当时欧洲大陆地面上最快捷、最豪华的交通工具,高速行进的车厢作为无法逃脱的密室,也为她之后那部著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提供了灵感。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伊拉克的巴格达,一路上引人入胜的异域风情翻开了她生命中崭新的一页。


她一路向南直至美索不达米亚乌尔古城,在这里遇到了人生第二春——小她14岁的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文(Max Mallowan)。旅行带来新生,果然是真理。


经历过一次全英国皆知的失败婚姻后,阿加莎曾一再告诫自己不要再婚,但在1930年9月11日,也就是她40岁生日的前几天,阿加莎再次步入婚姻殿堂。


▲ 阿加莎与马克斯婚后在埃及

这段持续了46年的婚姻曾让不少人好奇,老妻少夫的爱情如何保鲜?最初,阿加莎也心存疑虑,马克斯和她外甥是大学同学,按辈分该叫她小姨妈,她已年届不惑,不是大富大贵,更非倾国倾城,小伙子看来也不缺母爱,缘何就擦出了火花呢。


爱情都是没有道理可讲,但是好的爱情就是会让人越来越自信,在《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散文集中,阿加莎机智地回答了所有人的疑问:“对于女性而言,考古学家是最理想的丈夫人选,你越老,他对你越有兴趣。”


阿加莎在自传中对于离开人世的方式,说过自己最向往爱斯基摩人的传统:儿女们会在一个晴朗的日子为年迈的母亲准备一餐丰盛的饭菜,之后母亲便独自踩着冰雪离开,一去不回。1976年1月12日,86岁的阿加莎在爱人怀中安然死去,虽然没她想象的那么传奇,但一定是最幸福的结局了。


1978年,由阿加莎小说改编的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上映,片尾波洛说了一句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名言:“女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人爱她。”这正是阿加莎自己的心声。



阿婆的乡村别墅情结

阿加莎的粉丝都很幸运,因为她是一位异常高产的作家,而且更新速度很快,据说她打字的样子很萌,因为只会用3个指头敲按键。


她一生写了66部长篇推理小说,21部短篇或中篇小说选集,15个已上演或已发表的剧本,3个剧本集,6部以笔名玛丽·维斯特麦考特发表的情感小说,2部以笔名阿加莎·克里斯蒂·马洛温发表的作品,1部自传,2部诗集,2本与侦探俱乐部的会员作家们合写的长篇推理小说。连她自己都忍不住感慨:“我像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香肠机”。


尽管笔耕不辍,阿加莎却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个家庭主妇,写作只是为了贴补家用。


她真的是过于自谦了!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阿加莎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她的所有作品总销量超过20亿本,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直到今天,她的作品销售仍能为她的后人每年带来数百万美元的收入。


▲ 真正的著作等身

1971年,阿加莎被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册封为女爵士,并获邀在白金汉宫与女王共进午餐。这个时候的阿加莎已经是81岁了,是我们鲜少见到的垂垂老态。


中国粉丝亲昵地称呼她为阿婆,而她最为我们熟知的形象就是眉目柔和、满脸慈祥的老奶奶。


这个形象出现在她第二次婚姻之后,大概是生活太过美满,阿婆的体重也是与日俱增,据说她去买泳装曾遭到售货员拒绝:“抱歉女士,我们没有超大号!”


而拿她体重开玩笑也成了夫妻间的独有情趣,马克斯会一脸诚恳地请她坐在鼓鼓囊囊塞满书、以致合不上盖子的行李箱上,顺便插个刀:“如果连你都不能让箱子合上,那就没人能办到啦!”


▲ 小时候曾练过10年钢琴的阿加莎,因为害羞只弹给家人听

实际上年轻时的阿婆充满活力,而且运动细胞十分优秀,1922年,她曾和第一任丈夫花了10个月的时间环游世界,期间她在南非和夏威夷学会了冲浪,并被认为是首位站在冲浪板上的西方女性。


未出嫁时她就很爱赶时髦,那时候流行在码头上滑旱冰,因为码头地面粗糙不平,滑的时候容易摔倒,但也带来无尽的乐趣。阿婆曾说:“青春,是生命中最脆弱的阶段啊!” 确实,脆弱亦美好。


少女时期的阿婆个子高挑,体态轻盈,面容秀丽,在人群中也是闪闪发光,仰慕者甚众。顺便提一下,阿婆身高1米7。


在1912年的一次舞会上,阿加莎遇到了比她大一岁的清贫少尉阿尔奇,两人性格迥异却以“陌生的新奇感”强烈地吸引住对方。但是这段感情并不被母亲看好,她觉得阿尔奇就是个招蜂引蝶的货色。


▲ 阿加莎与第一任丈夫阿尔奇

1914年,一战打响,阿尔奇即将奔赴法国战场,他们在圣诞前夜匆匆举行了婚礼,接下来是长达两年的分别。在这两年里,阿加莎也加入了志愿医疗队伍,在托基的医院照顾前线下来的伤兵。不得不说她对药理学有天赋,一边临床磨练一边翻阅典籍,她从一个病房护士成了一名拥有合法资质的药剂师,并且和柯南·道尔医生一样,她也将医学知识用到了写作中。


每当在作品中写到枪杀时,阿加莎都会显得颇为勉强,她也公开承认自己对弹道学一窍不通。但是她对毒药的痴迷则贯穿了整个写作生涯,她为了钻研毒药中的科学知识,甚至建起了一个藏书量相当可观的法医学书库,而她在藏书中翻阅次数最多的一本就是《马丁代尔大药典》。


下毒情节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最知名的就是《格林童话》里白雪公主吃下女巫给的毒苹果,但是公主之所以如死去一般倒地,并非因为中毒,而是因为苹果卡喉,真是匪夷所思。难怪说成年人不相信童话。


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里,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最后得以杀死叔父报仇,但自己也中毒而亡,这一切悲剧的源头来自哈姆雷特父亲的非正常死亡。老哈姆雷特的鬼魂曾如此诉说自己被谋杀的经过:“果园中小寐,是我午后的习惯。在我睡着时,你叔父手握一瓶巨毒的 hebenon 的汁液,溜了进来,在我双耳中灌入那麻风病般的毒液。”什么毒药进了耳朵里,人还不会惊醒?而且能让人顷刻毙命?这个 hebenon 又是什么?莎士比亚在书中没有写,后世很多科学家进行了各种研究,都表示下毒的细节经不起推敲。


但是处女座阿婆出现了,她笔下的每一个毒杀案件都缜密合理、有来有去,几乎药理学专家也挑不出错,甚至有些毒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认知(比如《灰马酒店》中的铊),可以说阿婆的用毒艺术是一个里程碑,在某种意义上提升了文学史上的下毒格局。


阿婆对于下毒的精准程度堪称女版“绝命毒师”。她几乎从来不用一些不可查证的毒药,她仔细研究过量反应的症状,把这些化合物的获得渠道及检测过程尽可能写得精确无误。她对下毒无比细致的描述也被人诟病为毒杀教科书,而且也确实发生了模仿她投毒谋杀的真实案件。同时我也怀疑阿婆的前任在看过小说后是否后怕得瑟瑟发抖,或许他能逃过一劫也不是阿婆放过他,而是阿婆放过了自己,在她心里,这个人已经死了。


下毒者需要非常理性而冷静的大脑,和用子弹、钝器杀人的暴徒之间有着鲜明的差异。阿加莎并不崇尚暴力,在她超过一半的小说中,毒药是首选武器。很多时候,毒药本身就是一个角色,并且能让任何出场角色都成为被怀疑的对象。


凶手使用的毒药大多唾手可得,见效神速的氰化物是从李属植物的种子中提炼的,比如樱桃、杏和扁桃仁;紫杉碱是从紫杉的果实和叶子中提取的;马钱子碱是从马钱子的种子里提取的;蓖麻毒素是从蓖麻类植物的种子中提炼出来的……在英国乡间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中,总有出乎意料的毒物让人耳目一新。


如今在阿加莎的家乡——英国西南部的德文郡托基市,就有一座特立“毒”行的花园——托雷修道院花园(Torry Abbey Gardens),在这里,你几乎可以找到阿加莎小说里所有拥有姓名的有毒植物。而花园的首席园丁阿里·马歇尔小姐,正是阿婆的忠实粉丝。


阿婆被推崇为世界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另两位分别是柯南·道尔和日本的松本清张),最强大的还是在于她的“开山立派”。比如她在1939年发表的《无人生还》就被认为是“童谣杀人”的开山作,以及“暴风雪山庄”的典范之作。


最开始阿婆在书中使用的单词是“小黑人(niggers)”而非“印第安小孩(indians)”。后来在美国出版时,因有种族歧视之嫌而改成了印第安小孩。


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

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

九个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

倒头一睡睡死啦,九个只剩八。

八个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猎奇;

丢下一个命归西,八个只剩七。

七个印地安小男孩,伐树砍枝不顺手;

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

六个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

飞来一蜇命呜呼,六个只剩五。

五个印地安小男孩,惹事生非打官司;

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印地安小男孩,结伙出海遭大难;

鱼吞一个血斑斑,四个只剩三。

三个印地安小男孩,动物园里遭祸殃;

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

两个印地安小男孩,太阳底下长叹息;

晒死烤死悲戚戚,两个只剩一。

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

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十个互不相识却各自暗藏秘密的人,被邀请到一座孤岛上的私人别墅里,交通工具全被损毁,失去与外界的联系。


古老的童谣如同诅咒一样笼罩着所有人,似乎有一双神秘的眼睛在时刻窥视着这场死亡游戏,这十个人就像消失的印地安小瓷人一样,一个接一个的走向死神,最终,这个荒岛上只剩下十具尸体,无人生还。


暴风雪山庄(The snowstorm villa model)又称“孤岛模式”,是指若干人聚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由于特殊情况而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络,所有人都暂时无法离开这个环境。但同时,凶手自身也无法逃脱,一旦孤立状态被解除,凶手自然会被限定在活着的人当中;而每当一个被困者遇害之后,就意味着嫌疑人的范围被缩小,幸存的人也会进一步提高警觉。


“与世隔绝”、“连环凶杀”、“无人生还”成为了该模式最常见的定义。埃勒里·奎因在1933年出版的《暹罗连体人之谜》提出了该模式的框架,但阿婆的《无人生还》则被认为是后世无法超越的巅峰神作。


阿婆也是侦探小说“乡间别墅派”的开山鼻祖,凶案虽是在别墅内发生,但并非是“暴风雪山庄”那样的与世隔绝,嫌疑人范围甚至被扩大到整个村庄,血亲、爱人、朋友等等,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凶手。


在越是恬静平和的环境中,人性越是暗涌如狂潮。乡间的日常就是在树下野餐、在山里打猎、在河边钓鱼、在草坪上玩槌球,他们喝下午茶有说有笑,穿着体面地出席晚宴,然而甜蜜安宁下却隐藏着贪婪与狠毒,表面的稳定舒适与潜伏的杀机之间充满张力。


▲ 根据阿加莎同名小说改编的英剧《无妄之灾》剧照

嫉妒、贪婪、虚荣等等,并不会因为是质朴的乡间就消失,阿婆也借马普尔小姐之口说:“无论在哪儿,人性大同小异。”这或许是她所有作品一个共同的精神内核。


她的作品里出现过各式各样如田园诗般美丽的英国小乡村,看得出她本人是有着浓重的乡村情结的。1890年9月15日,她出生在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在这个维多利亚式别墅里,阿婆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以及烂漫的少女时期。




阿婆把阿什菲尔德当做自己的精神归宿和灵魂原乡,在她的封笔之作《命运之门》中,那座老宅就是以之为原型。


1938年,阿婆卖掉了阿什菲尔德,同年以6000英镑买下格林威别墅(Greenway House),成为这个有500年历史住宅的第七个主人。


这里依山傍水,是阿婆对英伦乡村浪漫理想的最佳依托。她曾在自传中写到:一天,当我看到这所我小时候就神往的别墅在出售,婆娑绿荫掩映下的白色乔治式建筑,伴有落叶轻扫,这就是我的梦之屋。



从别墅里就可以俯瞰达特河(River Dart)的怡人景致,夏日的河边绿意葱茏,围墙花园里暗香浮动。阿婆称格林威别墅为“世界上最可爱的地方”,她和家人也在此留下了无数美好回忆。




乡村生活对于英国人来说,并不是故作风雅的资产阶级情调,而是融于血脉的热爱。清光绪二年中国首次派遣外交使节出驻西方国家,驻英副使刘锡鸿的《英轺私记》就言及:“英人最喜种树……伦敦繁闹处所,二三里即有园林,屋后门前稍得隙地半弓,莫不植以美荫”;至于乡野各地,“往往一望弥漫,无非绿障,笼天绮雾,扑地凉痕,村居隐约其间,洵画景也。”令他也“不觉复动买山之想”了。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英国人的灵魂,我们就一定要走进乡野,旅居于农庄村落,探访古老城堡、乡间别墅、农场小屋以及村舍,用手指触摸花瓣和羊群,用鼻子深嗅空气中的青草味,用脚步丈量篱笆墙与落叶小道。而这些乡村野趣,你都可以在赞那度英国英格兰中南部8天6晚亲子玩趣之旅的行程中体验到。



英国的灵魂在乡村

英国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在2000年写过一本书《英国人》,里面这样说:“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自己实际居住的城市,而是属于远离自己的乡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仍然觉得真正的英国人是个乡下人。在英国人的脑海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


位于英国西部的科茨沃尔德(Cotswolds),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极具代表性的英式浪漫田园乡村风光,被冠以“英格兰的心脏”之称,并被评为英国的“法定特殊自然美景区”,是名副其实的英国人“灵魂的故乡”。这里完好地保存着上百个古老优雅的经典村落,与法国的普罗旺斯、意大利的托斯卡纳一起被誉为“世界最美的三大乡村”。


穿行在科茨沃尔德的土地上,处处都是风景。那绿草如茵的起伏平原,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蜿蜒流淌的溪流,威严壮观的城堡。乃至于蜂蜜色石头堆砌而成的乡村小屋,长满青苔的石块,无一不透露出精致而又有历史渊源的美感。


拜伯里(Bibury)堪称是科茨沃尔德最可爱的村庄,曾被19世纪著名的手工艺先驱威廉·莫里斯曾评价它为全英最美村庄。


在拜伯里,古老的石筑村舍都带着尖尖的人字形斜顶,跨越村镇的小河里随处可见自由自在的鲑鱼,最吸引眼球的要数阿灵顿排屋(Arlington Row Cottages),这是9间建于1380年的房屋,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风景太美,随手拍一张都是明信片,目前还有人居住在里面呢。


拥有“小威尼斯”之称的水上波顿(Bourton-on-the-Water)是科茨沃尔德地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小镇,你路过的每一栋小屋,都可能是拥有着长达300多年历史的“文物古迹”。


清澈见底的疾风河(Windrush River)从村中心的5座矮桥下穿流而过,两岸密布着酒吧、餐馆、摊档、报亭。在天公作美的日子里,你可以沐浴在和煦阳光,在河边尽情漫步;如果不幸遇到“变脸比翻书还快”的英国天气,那就挑一家中意的咖啡馆进去躲雨,来杯香气扑鼻的手冲咖啡,透过橱窗惬意地欣赏雨景,也别有一番风味。在夏季,小朋友还可以换上泳衣,在浅水处中嬉戏。


坐落在水上波顿的模型村庄由本地工匠,利用科茨沃尔德特产的蜂蜜色的石头,以1:9的比例纯手工制作,全貌复制水上波顿镇的建筑,这座微型村庄不仅包括小镇的所有历史性建筑,还包括微型的花园。对于热爱历史和手工艺的孩子,模型村庄一定是个趣味盎然的乐园。


早在中世纪,科茨沃尔德地区就已经是英国羊毛贸易的重镇集中地,因羊毛贸易聚集的财富而繁荣和富庶。在赞那度英国英格兰中南部8天6晚亲子玩趣之旅的行程中,我们就特别安排大家去亚当·汉森农场(Cotswold Farm Park),摸摸出羊毛的真羊,体验一次农夫生活。


农场的主人亚当·汉森(Adam Henson)是 BBC 著名的乡村生活节目主持人。


在他的农场里,你不仅能看到各种家禽和水禽,还能让孩子们参加互动:除了剪羊毛只能观看,孩子们可以尝试给小动物喂奶和挤羊奶。


农场附近有徒步行走路线,分别为1英里和2英里,路程中有箭头和信息板,一路上你可以看到不少历史遗迹和美丽的英国乡村自然景色。




旅游局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