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310开头就是上海宁?先过了这9重关卡再说

如果把「大上海」比喻成一场通关游戏的话

那张“310”开头的身份证

只能算是一张基础的「入门券」

如何检验自己是不是一个正宗的上海宁?

这里有「9重关卡」等你来闯



30年前,上海人都是在家吃年夜饭的。不像现在选在酒店预订年夜饭酒水,那时候尽管食材一般,但准备的时间很长,前前后后差不多要一周左右,每户人家尽管菜式略有不同,但最基本的10道菜是雷打不动的——


// 蛋饺 //



// 毛蚶 //



// 水笋烧肉 //



// 四喜烤麸 //



// 葱烤鲫鱼 //



// 龙虾片 //



// 黄豆芽油豆腐 //



// 葱油海蜇皮 //



// 熏鱼(爆鱼) //



// 八宝饭 //



道道都是经典,口口都是情谊。但还有一个道具必不可少,那就是:圆台面!


侬勿要小看这张圆桌,当年可不是家家都有自备的。而且,它的尺寸大小,都能显示出这家人的“立升”——请得起多大的排场!



吃过这10道菜也坐过这圆台面

恭喜你,进入下一关



有一种炫富,叫上海人吃早餐!



是不是看得“眼波落多”?但是没有吃过泡饭的小囡不足以谈人生!


因为泡饭,是上海宁无法割舍的羁绊。


上海宁胃里面想念的就那一口泡饭的滋味,把隔夜的剩饭在热水里烧烧开,等水面冒泡,就可以出锅了,夏天的时候,用冷开水捣一捣,也可以尽情享用!



老一辈的上海人都会自己拿小黄瓜腌酱瓜,把酱瓜连并着汁一起倒进泡饭里。吃的时候,先喝一大口泡饭,趁着还没下咽,赶紧夹一块小酱瓜到嘴里。



酱瓜的鲜甜爽口,配上米粒的柔和软糯,“哗啦哗啦”,一碗泡饭五分钟下肚,大满足!


早晨起来吃过泡饭配酱瓜的!

恭喜你,再次进入下一关



记忆中在70年代的时候,阿拉上海宁的结婚“三大件”就是永久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除了“三大件”,别的那些老字号品牌,你还记得吗?


// 凤凰自行车 //


比永久自行车资历还老的一个自行车品牌,那根高高的杠子每次都能把屁股给震麻。



// 海鸥牌相机 //


作为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第一架单反相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是时尚潮流的代名词。那时候要是谁家要能有一台海鸥相机,那就是土豪!



// 三五牌台钟 //


准确排列的3个5标志,就是当时的驰名商标。每上一次发条,钟可以准确地走上15天。这款在当时几乎家家都有,甚至现在很多家里都还能看到它的身影,足可见它的火热程度了。



// 民光被单厂 //


网上曾经掀起寻找“国民床单”的活动,而这款每个人家里都有的老床单就是由上海民光被单厂生产的!它的品相好,质量过硬,足足能用上30年!



// 英雄钢笔 //


小时候练钢笔字的时候,英雄钢笔就是启蒙导师。走在路上,也能看见很多老上海文化人在衬衫或者毛背心口袋上别一根钢笔,显得特别有气质!



// 钟牌“414”毛巾 //


蓝、红、绿相间白色条纹,图案简单老式,一看就是上了岁数的东西。在当时基本每家每户都能有个好几条。



// 蛤蜊油 //



// 百雀羚 //



// 友谊雪花膏 //



// 蜂花护发素 //



以上列举的老品牌

全都认识也不要骄傲,毕竟也只是凤毛菱角

恭喜你,成功进入第四关



上海人把“辫子车”称作为是电车,它是上海人一个世纪的公交“习惯”,长长的辫子搭载在发达的架空电线上,从容驶过长达一个世纪。



“十里南京路,一条20路”,自开通以来,外滩终点站和中山公园终点站就没有变过!其中,外滩终点站又称为“亚洲电车第一弯”!



这还是长14米的铰链式公交车,俗称“巨龙车”!两节车厢之间用像手风琴一样的材料连接起来!



除了“小辫子”,中间绞盘处的“香蕉椅”也很令人怀念哦,转弯的时候脚下还会动的!


其实那时候,大家最喜欢的还是车厢最后那排的“景观位”,隔着大大的玻璃可以直接欣赏南京路沿路的风景,那是很多老乘客的“固定座位”,要抢才能坐得到哦!



乘着辫子车,让我们进入第五关



洗澡,上海方言叫“汰浴”,老早子,弄堂里居住条件不好,居民家中都没有浴室,到了冬天,在家里洗澡就不方便了,人们就会去混堂里汰浴,上海人称之为:“孵混堂”。



“混堂”应该是老上海人冬天最喜欢去的地方了!但是现在,这种“混堂”越来越少了,整个上海滩,能保留下的最多也就20来个!



进出门时用木头做的筹码,来换取柜子的钥匙,筹码都是用竹子做的,用了几十年,已经磨得圆滑了!



洗完澡,擦完背,穿着浴场木制拖鞋,踢踢踏踏,雄赳赳气昂昂回到卧榻,不用招呼,浴室师傅立即会飞来两条又干又热的毛巾,让你擦干身上的水。



// 老浴室里师傅用杈子为顾客扠衣服 //



// 修脚 //



// 传统浴室搓背服务 //


虽说现在居住条件改善,每家人家都有了独立的卫浴,也不用再像小时候跟着家里人去混堂洗澡,但是有时候回忆起来,这也是老上海一去不复返的味道啊……


迎着热气,第六关来啦!



假领头,又叫节约领,上世纪80年代曾风靡上海,当年还很流行这样一句自嘲的话,“衬衫翻行头,全靠假领头”。


它是用少许布料裁剪缝纫成衬衫领子的模样。有前襟后片,也有扣子扣眼。保留了少许衬衣的上半部分。把袖子与衣身都省去了。只用两根布带或者橡皮筋套住臂膀。穿在外套里面,露出两个领子以假乱真。



由于以前物资匮乏,布料、衣服都需要凭票购买,一年到头除非逢年过节,不然很少会添置新衣,“假领头”便应运而生!

既节省了布料和布票,也保持了应有的体面。



假领头款式层出不穷,尖角领的、圆领的、碎花的,格子的······除了普通的类似衬衫领子的假领头,还可以用毛线编织成各种式样的绒线假领头······



也难怪有人说假领头的发明称得上是:上海人对中国服装史的贡献。果然讲究的上海人总能翻出不一样的花头精~


不知道大家答得如何?

下面还有一些附加题

那些挣扎在“正宗”与“亚正宗”边缘的

你们还有三次机会哦!



在上海话中,“老娘舅”通常指那些有威望、讲公道的年长者。讲到上海的老娘舅代表大家千万不要只浮现出柏万青阿姨的面孔哦!


因为在许多上海人的心目中,真正能够代表“老娘舅”这三个字,只有他 ——



忘不了杜禄冠的小气,忘不了康大海是如何用大麦茶当XO卖给阿德,忘不了永远的居民小组长王伯伯,忘不了阿庆的那一声声“珍珠奶茶真好喝”······




削刀~~~~磨剪刀

削刀~~~~磨剪刀



有救额哇额棕邦藤邦修伐

有旧的坏的棕邦藤绷邦修没



笃笃笃,卖糖粥

三斤蒲桃四斤壳

吃侬肉,还侬壳



落雨喽

落雨喽

打烊喽

小八腊子开会喽


这一声声回荡在脑海中的童谣,那一遍遍重复在弄堂里的吆喝声,是不管过去多少年,都不会从脑海里消失的声音……



虽说总夸现在的3C产品有多么高端多么多么先进,但对于老上海人来说这些游戏有着满满的回忆杀!


// 造房子 //



// 跳橡皮筋 //



// 顶核子 //



// 跳山羊 //



// 丢手绢 //



// 斗鸡 //



测试结果如何?

有没有坍上海人的台?

无论是满分还是低分获得者

虽然我们终将和传统的老上海生活说再见

但是这些最质朴的记忆却会陪伴我们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