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花饃鍋盔黑走馬,腰鼓聲聲響震天

在巴里坤,喝完臘八粥

這裡的人就開始忙著置辦年貨了

“老天爺老天爺大大地下,

燒哈的鍋盔車輪大,

箱箱櫃櫃盛不哈,

放在房上房壓塌……”

巴里坤人常說不做年饃不算過年

巴里坤花饃


年前

這裡家家戶戶都要燒鍋盔、蒸花饃、炸油果子

鍋盔至今保持著以麥草為燃料的燒烤方法

把鍋盔胚放入鏊子(一種用生鐵鑄造的帶蓋子的平底鍋)

封住火道

並在鏊蓋上鋪一層過火的麥草灰

半個小時後

散發著濃郁麥香味的鍋盔就熟了

鍋盔的直徑能達三四十釐米長

厚度可以達十多釐米

個頭大概有車軲轆那麼大

蒸的花饃有綠、紅、黃、白四種顏色

代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輪迴的顏色

人們還會在饃饃上面點上紅點或是紅棗

增加喜慶的氣氛

油炸的饃饃統稱“油果子”

有花花子、四股子、翻翻子、焦葉子、油餅子等

巴里坤油果子


炸油果子時

要用面捏一個形似猴子的“油猴”騎在鍋沿上看油

這個習俗是巴里坤人勤儉持家的生動寫照

巴里坤的年節食物吸收了很多民族飲食文化的特色

比如,哈薩克族做食物喜歡加牛奶

巴里坤人就在燒製鍋盔時特意加入牛奶

鍋盔有了奶香味,口感也相對柔軟

維吾爾族製作傳統飲食饊子時要加花椒水

巴里坤人就在發麵中添加花椒水

口感又別有一番風味

這些年饃饃在春節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是探親訪友的佳品

是招待客人的美食

也是春種開始後農民幹活的乾糧

年前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


在巴里坤縣的農村

人們至今保留著祭灶、掃房等傳統習俗

臘月二十三祭灶

各家將給灶王爺貢上灶糖

臘月二十四,掃塵撣房子

家家戶戶都要掃房打氈

把房頂、牆壁等處清掃得乾乾淨淨

鋪炕的毛氈毯子用樹條抽打一遍

積蓄了一年的灰塵全都彈了出來

之後洗衣被、洗澡、剃頭

除夕,團聚在一起的一家人


除夕當夜

村民還要在院內籠起一堆火

大人要在天黑去摸牛角

在牛角根的毛裡摸麥粒、豆粒等糧食顆粒

摸到糧食顆粒,預示來年豐產豐收

小孩子除夕之夜要摸牆根兒


小孩子在天黑時去摸牆根兒

摸完牆根兒

小孩子一年都跟子穩、路子順

除夕的年夜飯 這裡叫“裝倉”

當地人認為肚皮就是一座糧倉

裝滿肚皮 來年倉滿囤溢,不愁吃喝

大年初一

村民們還要去自家水井祭井

往水井裡投花饃、鍋盔等

再打撈出來家人分著吃

這樣能保佑家人一年到頭身體健康

社火

從除夕夜到正月十五

當地人除了走親訪友,聚會狂歡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看社火

社火


社火


社火

當地有二十多支社火隊伍

有多民族的文化元素

也有湖南、湖北的“龍船”、廣州“獅子舞”、甘肅的“跑旱”

山西的“汾陽花鼓”、河北的“高蹺”、陝西的“高臺”

……

腰鼓表演

其中,最具特色當屬腰鼓表演

它融合了陝西安塞腰鼓與哈薩克族舞蹈“黑走馬”的文化元素

表演者動作有力、風格豪放

小曲子

過年期間,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去看小曲子

此外,過年期間

巴里坤家家戶戶幾乎都會看小曲子表演

巴里坤的小曲子又叫新疆曲子

是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戲曲劇種

融合了陝西曲子、青海平弦、蘭州鼓子、西北民歌、新疆各族音樂藝術等多種元素

距今已有100多年曆史

表演詼諧幽默,還極具故事感

熊舞“阿尤比”

在這裡

還能看到獨具地方特色的熊舞“阿尤比”

這是哈薩克族人模擬熊等動物創造的舞蹈

表演者身穿厚重黑色的羊羔毛皮大衣

面部裝飾成利齒撩牙狀

時而憨態可掬,時而笨拙逗趣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

人們過年習俗已慢慢發生變化

一些新風尚逐漸取代了老傳統

然而,年味依舊

一家人團聚的溫馨

親朋好友的真誠祝福

永遠不會變

圖/通訊員 達吾提·熱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