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是啥“經”,不正經又是啥“經”,何時不正經變成罵人的話了

引言:現在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品行端正,就會被說是正經人,如果行為輕浮就會被說不正經,那麼正經和不正經是從哪裡來的呢?

01正經是什麼經

“正經”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唐代。

“正經”最開始也不用來形容人,而用來形容儒家的書經。

在唐代的時候,統治者規定除了音樂、數學等專門性學科以外。

其他教學內容必須是儒家經典,並且將儒家經典分成“正經”和“旁經”。

儒家經典被分為正經和旁經

02正經包括哪些

“正經”這一部分是所有學生必須要學的課程,相當於現在大學的必修課,不然不讓畢業。

正經又被分為“大經”、“中經”、“小經”三類。

其中的《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學制為三年;

《詩經》、《周禮》、《儀禮》為中經,學制為二年;

《周易》、《尚書》、《春秋公羊傳》、《穀梁傳》則被稱為小經,學制為一年半。

“正經”的學習是統治階級非常重視的,因為儒家學派大多都是為帝王培養很多愚忠的人才。

《禮記》是正經的代表

03正經的變化

不過“正經”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儒家學說的發展,“正經”也會隨著發展在不斷的變化。

到宋朝時期,理學大師朱熹將《論語》提出來,並且與《孟子》、《中庸》、《大學》併為“四書”,

再加上《詩》、《書》、《易》、《禮》、《春秋》的“五經”,被合稱為“四書五經”。

而這”四書五經”開始被稱為“正經”。

“正經”最後固定為四書五經

04正經人

“正經”後來演變成正經人,主要是因為儒家學說一直為統治者所推崇。

歷朝歷代的科舉內容也都是以儒家“正經”為主,對於年輕人來說,只有學習“正經”才能改變命運。

所以那些學習“正經”的人也被稱為正經人。

從事正經中所描述的事業,也被稱為正經事,這個時候的正經人已經開始具有褒義了。

一心學習儒家經典的人,被稱為正經人

05旁經

相對於“正經”而言,“旁經”就是非常的好區分了。

剛開始的時候“旁經”指的就是《孝經》和《論語》兩本書經。

後來“四書五經”被確定為“正經”以後,凡是跟這些書籍無關的都是“旁經”。

不過“旁經”還並不是指不正經的人,畢竟旁經也算是儒家經典的範疇。

後來隨著學術的發展,很多人開始慢慢的學習非儒家的經典。

官方和民間都認為非儒家經典都是不傳統、不正統、不正派的學術。

從非儒家學派的經典開始流行的時候,旁經才正式指代“不正經的人”,而且具有貶義的色彩。

如果在唐朝以後有人說你是不正經的人,那很有可能就是在貶低你。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所有從事非儒家學派的工作,在帝王眼裡都是不正經的事情。

所以很多時候非儒家經典的書籍都被列為禁書,很多從事不正經事情的人也會受到鄙視。

《金瓶梅》一直被當做禁書

慢慢的不正經這詞,開始從貶義詞變成了罵人的詞彙,這跟儒家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