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蜗居》海清: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郭海萍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

多年前《蜗居》热播的时候,我没有太关注。谁叫我后知后觉,没有在合适的时机买房上车呢?

每一个年龄层,看《蜗居》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吧。

渴望有自己房子的人,在里面看懂了小市民的心酸。

有孩子的父母,看懂了骨肉被迫分离缺失孩子成长的无奈。

看得懂大势的商人,也许在里面看到了要抢占先机跟着政策走的商机。

还有很多的年轻女孩,在渴望生命里的宋思明。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电视剧会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传递的那种真实感,却在细节里。

二十来岁时看这部剧,一直不喜欢郭海萍。

她似乎满腹的理论,实际是满腹牢骚。她想追求美好的东西,想留在繁华的大都市,可是除了省钱,却没有其他有用的办法。她是妹妹的精神支撑,却眼睁睁的看着妹妹堕落。


多年后,当重看这部剧,我依然不喜欢郭海萍。这种不喜欢,和年少时对中年妇女的不屑和不解又有了不同。不喜欢中有了怜悯,也有了感同身受。

终于发现,我们大多数的女人,都活成了郭海萍。

看过了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又有多少人能够甘心去小地方待一辈子呢?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下的城市。有多少的人和郭海萍一样在挣扎。

曾几何时,都是雄心勃勃,满腔热血,想要打拼天下的风华少年,多年后,惨兮兮的沦为路人,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平庸。最初的心高气傲,到后来,也只能在老公身上发泄发泄。不甘心的还想追求初心,却又是那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郭海萍一出场就看似强大。她的所谓强大和上进也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支撑。作为小镇出来的天之骄女,人设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她不愿意再回到小地方。她振振有词的说“江州有伊势丹,有明珠塔,有音乐会……”这种表面的繁华,让她流连忘返。

在这种让人流连忘返,仿佛遍地是黄金的土壤里,显然她并没有淘到金。她毕业几年,还只能和老公蜗居在几平方米的一间小房子里,厨房卫生间还公用。为了一点油跟邻居吵架,为了省钱让老公吃阳春面吃到吐。孩子还在老家做着留守儿童。

2012年出差去北京,和一个高中同学见了一面。这是毕业后在除了老家之外的第一次见面。她一直那么光鲜,靓丽,妆容精致,衣着时髦。

我去她的住处,简直震惊了。平房,没有卫生间,老,破,旧,就像大杂院。院里住着来自各地的男男女女。她说:“这已经算好的了,很多人还在住没有窗户的地下室。”

我问她有没想过回老家,她叹了口气说:“回去?回去干嘛,小县城连像样的商场也没有,电影院还是老式的,不喜欢……”

有多少的人,舍不得大城市的流光溢彩,舍不得这些先进的生活方式,不愿意回到家长。大城市房价高企,怎么追也追不上,却还是愿意留下。家乡,成了熟悉的远方;城市,却还是少一个家。

郭海萍想买房,出去看房,从没有怀孕起开始。看到怀孕了,生了孩子了,还没有买。自己明明只有那么多钱,却想买各方面都如意的房子。当这种房子出现了,她又觉得是陷阱。几番下来,房子没有买到,她倒是得出一个结论:我为什么看不中之前那些房子,因为我想买新房。

像不像现实里的多数人?口袋里的钞票那么少,心里的要求却那么多。

每个人都有最初的梦想,只是在残酷的现实里,有些成了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犹如老男孩的歌里唱的: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

我想,郭海萍并非不想努力,并非不想靠自己在城市有自己的家。城市那么拥挤,上升的通道那么窄,大部分人都只是营营役役的讨着生活,犹如蝼蚁。


电视剧里,郭海萍借助宋思明的关系,通过教外国人中文,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最终开起了培训学校,开始风生水起。现实里的大多数人呢?在城市里做着一份饿不死也撑不着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没有方向。

普通人需要一个契机,有的人也许一辈子也没有找到这个契机。


人到中年,再看《蜗居》,理解了郭海平萍。那个自己讨厌的郭海萍,她心比天高,却在现实里摔在土里;她想买房,挑三拣四,迟迟下不了决定,钞票和梦想总是差些距离;她想通过工作让自己更加光鲜,始终找不到契机,还被炒了鱿鱼;她的不甘不服只能在老公那里发泄,念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