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探讨:从逻辑到成色能否支撑中国经济面向价值未来?

友情提示:这是一篇长文,如果你觉得有价值,欢迎参与评论、转发与收藏。我是小欧,感谢关注!

新基建袭来

在最近初听到“25万亿新基建”这个资本市场火热概念的时候,我第一时间表示了非常巨大的质疑,因为就整个经济探底的节奏来看,虽然因为疫情的影响广泛削弱了复苏预期,但就我们的经济基本面而言,是应该可以撑持得住此次短期冲击的,不必要急吼吼地上马一大堆的基础建设投资,因为在身处高质量转化发展的中国经济现状下,如果全方位启用和倡导地方投入过分粗暴且低效的基建项目,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但是当今天详细研究了所谓新基建内容所涉及到的领域和市场前景之后,我觉得有必要来区分一下所谓新旧基建间差别的逻辑和指引,否则容易因对于市场概念的狂热而陷入迷思。

传统基建的逻辑是基于城市功能的供给所建设的公共设施,一般以大型工程为表现形式,地方和国家财政支出承担为投资主体(现在也广泛允许民资参与),以一定建设周期来完成的城市构筑规划的功能实现,比如大型桥梁、水利设施、道路交通、各类细化市政以及宽泛意义上的分类基础配套建设等等。这些基建项目在作用上非常具有主导型,供给大量劳动就业岗位,实现金融杠杆投资以及实效的城市功能完善,因而很多时候都被当做积极有效的政策带动效应来使用。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规划内容会产生强逻辑指导,同时在外延的社会效应上也几乎都是有益处的,当然前提条件是调用举措的基础要素是成立的(财政负担是否到位、建设规划方向是否合理、就业吸纳是否具备吸引力等等),还具备刺激相关要素市场的活力影响,这显然是非常强烈的政策举措。

这就是为什么当国家宏观周期环境表现消极的时候,大型基建主导会作为对冲手段被广泛认可和重视的原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历史上美国大萧条后挽救危局的罗斯福新政,这就是利用大型基建规划项目来激活经济多层次良性循环的最好证明。

过去为什么传统基建在中国发挥巨大的社会效应,一方面是取决于中国经济体制力量调用的能力世界上绝无仅有,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大城市化和大工业化的阶段性要求非常仰赖于大基建功能的开发。这两个方向上,我们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规划和开发力度去全面铺开中国式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这才有了“世界基建狂魔”的称号。

现阶段中国的基建水平确实已经相当成熟,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其主导下硕果累累,但认真探究起来讲中国现代基建的内容上总是缺少一种精致和价值的介入,很多时候都是以功能化和效率化为优先考虑的,这和过去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阶段性需求风格确实是匹配的,但似乎在当下如果再遵循这种风格持续深入,那么对于优化经济价值的新思考难免陷入到了重复单一化的建设陷阱中。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价值退步,因为大型基建项目的建设周期漫长,投入成本巨大且社会效应深入,一旦陷入价值陷阱会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的。

因此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理由重新开启大规模基建规划和执行,我们都要考虑到未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价值介入其中,否则新旧基建重复建设不仅无法发挥基建的有利效用,还会将经济节奏和条理打乱掉,那就得不偿失了!

一、新基建计划的逻辑和背景

了解新基建的定义和价值,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的经济情境以及身处时代发展中的阶段性目标,以此来为中国务实发展定调,这也是内容发展逻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阶段节奏对于一个经济体非常重要,说白了你得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合适的事情,只有方向准确和力度合适,你才能够维持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均衡发展,这是经济建设最核心的理念。

过去我们中国人实际上处于一个市场经济中的初级阶段,也即生存需求和完善基础生产架构的过程,这个阶段实际上是非常粗放和原始式的开发逻辑指导,一般都由市场要素自行积极探索,加上我们原来的体制转型桎梏,很难把握市场的适度边界和效率。

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子足够丰厚和起点对接的位置够低,在完善现代经济城市化和工业化体系的过程中,全方位要素得以爆发走剧烈的上升趋势,加上自我改革的定位和对外开放的格局,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建设态度。另外时值经济全球化联动的契机和国外产业转移的价值需求,这一切都是上一个历史进程中非常巨大的时代机遇,我们中国人确实有效把握住了。

如果我们以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内容作为观察点,我们会发现一切奇妙的宏观逻辑都符合最伟大的中国智慧,那是中国改革先行者最敏锐的时代审视眼光,不得不说我们的伟人们在应对时代和国家历史担当上是非常有魄力的——我们中国人在全球化时代最合适的时机做了最合适的事情。

然而时代发展也有周期变化,也有价值循环,同时它还会带来自我反思和逻辑追问,一切的机遇和风险都是相对等的,在碰撞和博弈中要素环境会发生微妙且累积的变化,这是为什么人类社会始终在纠偏和权衡中向前发展的必然。

全球化紧密分工合作和携手共赢产业链的格局在当下正在经历巨大考验,源于危机周期的强烈影响渗透改变了经济要素环境的生存发展基础,诸如人口巅峰、环境保护、能源更替、产业背离以及社会问题汇聚等主客观因素逐步成为摆在应对这个时代需求面前的难题。

当下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复杂,不仅仅体现在传统和新生碰撞上,还有对过去时代格局内容的重新梳理和拷问。格局共振下,我们中国经济也恰好在这个时间节点迎来了对自身和外部内容的重新审视——过去的成绩和问题,现在的改变和反思,未来的逻辑和方向。

我们在下一个阶段的目标仍然是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在内容阶段性解读上却会发生剧烈而根本上的变化,原因在于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理念需要迎接一个全新的价值时代,我们不再需要在生存基础上浪费巨大有生力量,追求高质量和高价值发展是中国经济再迈台阶的必然过程,因此如果再以过去粗放和原始式的经济探索逻辑来主导,很可能所有的经济建设内容和方式都会陷入困境,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知改变。

新的理念支撑新的背景需求,新的背景需求迎来新的市场格局和生产关系这是必然的,因而我们需要在这个中国高度的转型时代上,重新定位我们依赖的建设方向和内容,这是为什么新旧基建逻辑完全不同的根本原因。

二、特殊的节点窗口:经济低迷周期下的支撑

对于节点的理解,还有一层时机的定位才能结合大势去研判才能更加清晰和明朗。当前世界经济动荡不安,同时又多发事件冲击影响,而这些表面上各自独立的事件,实际上正是危机时代的内容体现,因而我们需要在一个经济低迷周期环境中去找到属于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挑战和机遇。

对外方向上最近这几年有喜有忧,喜得是我们国家依赖新的“一带一路”战略思路正在开展前所未有的经济交流,对接各国供给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性越来越高,因而在对于中国经济的外延市场价值拓展是值得肯定的。忧得是在周期环境变化的负面影响上,各国市场的竞争主导从产业链需求转化成为了单纯的利己争端,收缩和保守性影响了中国外存市场的体量和质量。对于我们而言,因为过去产业内容基本上都是承接制造业转移和资源输出为主,因而广泛依赖外部市场的需求支撑,但现阶段世界经济低迷周期下抑制了溢出需求,这对于我们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影响。

对内建设方向上,过去我们依赖的大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也受到了阶段性需求转变的颠覆性影响,中国劳动力人口峰值若隐若现,产业发展布局不均衡的弊端开始显现,市场方向上流动性效率下降,生产积极性受阻于创新桎梏,加上内外需求的形式压缩,这些要素环境的变化正在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过去的经济建设理念和规划是否足够高效!传统经济的内核驱动是生存型需求,而如今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考量进步的空间是价值型需求,全市场内核转型迫在眉睫,这是不容置疑的推动力量。

不仅是内外格局的内容需要中国经济提供新的思考和支撑,就连当下这场近乎全球爆发的疫情也深刻揭示给中国社会一个非常严肃的考验节点:依赖传统的经济发展内容和市场格局,还能否帮助我们的经济在此低迷周期时代平稳渡过?

我们需要新的经济思考方式,需要新的价值主导,需要新的内容支撑,需要摆脱负面周期,转型改革确实是当下一个非常非常现实的问题!!!现实压力下的冲击不仅是宏观上的压力,同时也让人们真实认知到底什么是改革战略窗口!

三、25万亿规划下的价值:画大饼还是真价值?

反思带来改革的必然深入,价值需求带来新的市场内容拷问,考量到整个中国经济现有的能力和阶段性全局的影响,新基建的思路必然会再次回归到经济实践内容考量上来。因为只有统筹规划下的价值基建逻辑,才能够真正全面启动中国面临新时代趋势的全局窗口作为,这是一个破局的开启。

这份答案从表面数据上看确实足够魄力,规划上林林总总汇聚了地方将近25万亿规模的建设投资项目,当然我不会糊涂到认为这是一年周期内完成的规划,可能拉长时间线去看甚至要去到数十年的时空节奏,因而我们解读这份规划的时候,不仅要从理性的内容角度去分析,同时在节点周期上也许要理解。

规划是一种导向,决策才是执行计划的关键,这次的25万亿究竟带有多少实践价值的改革思考?又有多少是来自于纸上谈兵的幻想?我们还是要从规划的内容领域上去逐步分析。

据报道出来的消息,此次国家统筹以及地方规划的新基建内容涵盖多个领域,涉及方向上有传统基建的铁公基、房地产改造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有创新型基建的5G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制造、物联网等。

只不过在梳理这些数字规划的背后有几个特点仍需关注,其一在于内容占比方面,传统基建的占比远超所谓的新型基建项目,其中铁公基和房地产改造项目的占比达到了将近七成,而新型基建内容的占比远远不足以成为主导内容,这是新瓶装旧水。

其二在于在统筹价值逻辑上,地方和国家规划的方向仍然难以匹配,转型升级的理念无法和地方利益互相融合贯穿,以至于这么大规模的基建规划仍以地方传统价值理念指导,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执行过程中的效率,难免得铺张浪费。

其三在于整个基建规划的的价值仍倾向于保守,托底意味浓厚,但事实上中国经济需要得是突破进阶的价值升级,而不是一味得维持内容惯性,要知道危机之下只有逆流找到突破口,我们才能完成探底回升,一味陷入底层逻辑徘徊反而会加大探底的难度。

从当前规划的内容上来看,这份看起来雄心勃勃的基建规划仍有待于时空的考验和落实细节的出台,但是基于当前现实和未来价值的思考,我觉得远远没有达到中国经济转型价值的需求标准。

四、大基建逻辑下的产业发展和社会效应

中国人应该在经济思考上去理解什么是未来真正的价值趋势,科技内容的新主核力量和其延伸出来具备广阔前景的应用生产消费时代已经呼之欲出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尝试以大刀阔斧的内容实践去肯定这种价值引领?

我并不是否认传统产业的价值,传统的生存需求产业链确实需要占据市场逻辑中的稳定成分,但这不意味着传统不能容纳创新,深入价值挖掘的过程中内容是可以相互发酵的,特别是在这个交互要素强化时代。

在大基建的主导上,我觉得应该以不重复建设为原则,强化项目方向上领域优势,同时把传统基建的力量稳定在有用的逻辑上,大面积开发新形势下的价值内容,以5G建设为基础和以智能工业深化为指引,打造属于中国的超级物联网基础平台和创新指引标准,挖掘具备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内容,尝试以此契机串联改革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农业等一系列社会产业方向,并酝酿积极向上的社会效应,鼓励人才作用一线,优化机制服务,倡导科技改变内容,整合形成新的中国市场经济驱动力量,这并不是纸上谈兵,它是可行的。

当然在投入和产出上也许我们需要经历非常巨大的扭转成本和改革代价,但这能一举破除几乎所有中国市场经济中的弊病,因为价值的指引真得非常非常重要,核心是真正的科技兴国战略。

以大基建主导下的科技内容转变为契机,开启真正新一轮中国市场化内容改革开放,提振产业链的优先效能,并扶持重大科研方向,鼓励优质龙头企业发挥价值引领,从多元价值和个性化需求的进阶上去推动全社会产业链的务实稳妥转型,这才是真正能够解决中国经济面临低迷周期的答案!!!!

从这个角度上去理解转型改革是非常现实的,换句话说中国的传统产业市场都将面临剧烈动荡。生存还是向上,也许对于个体理解来说是非常难抉择的,但趋势不会等待你太久,也许这就是市场化竞争的残酷性——或汲汲于生,或汲汲于死!!!!

宏观和微观现实的结合下,我们如果能够权衡以主次,并尽量在转型节奏上发挥主动性作用,那对于长周期转型下的阵痛是有一定帮助的,因此大基建这种宏观主导性强,同时又具备市场价值引导的市场建设逻辑无疑是最好的破局者。

五、价值深度介入——经济社会发展下的核心建设方向

我常常提及价值的可贵,但也常常因为这种思考被中国人否定,因为很多很多的现实因素导致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现状思考仍然停留在生存基础需求上,你让一个尚且无法解决温饱的人去思考实现人生价值这也许不现实,但是在宏观统筹上的价值导向却是另外一种体现,它是作为中国战略思考高度上去衡量一个国家产业集群效应和社会导向价值的内容,和个体观感差距是有代沟的。

中国人需要理解属于价值的部分是基于未来的趋势动态调整自身建设逻辑的方向,有鉴于我们如此庞大的体量、千丝万缕的产业链关系以及紧密相连的市场联系,这种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非常多合理积极的因素去汇聚才能得以形成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要以大基建为契机切入证明中国经济转型深刻时代的原因。

没有一个风口和指标作为改革方向的价值先行者,社会很难扭转过去对于产业链的长期依赖惯性。如果我们的经济未来依然用粗放型出口型加工和原始资料供给配给为主,我们如何去提升产业附加值?如何面对劳动人口缩减下的升级型市场需求?如何找到整个中国产业的效率提升阀门?如何解决内需和外需的调整均衡?

难道我们要一辈子依赖现有的老本吃一辈子吗?即使没有内外部冲击,在经济学范畴上,保守和稳妥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对等,保守是陷入僵化的前提,而稳妥是均衡态势的表现,而追求价值的逻辑是帮助中国人转向创新和蜕变的基础,尝试突破认知和实践的局限,把未来内容一点点落实到中国经济开发的过程中来。有作为和无作为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对于经济建设导向差异巨大,真心希望中国的产业界也能认真思考到这个市场高度。

符合未来趋势内容的时代是价值的重量,市场转化认可的内容是价值的重量,促使产业积极面向优化的方向是价值的重量,这份重量不轻,里面有改革和开放的成本和代价,希望我们的国家和产业能够担得起!!!

六、提高社会经济主导活力才是真正的“基建”内容

对于一个超级体量经济体而言,维持一个全要素市场环境的积极态势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有活力才有效率,在过去数十年的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得益于中国人想过上好日子的活力,因而才有现在这般成绩,可是当新的时代考验质问现存逻辑的僵化态势不足以让中国人面对未来时,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勇气承认了呢?

真要去理解所谓的“新基建”实际上也不用非要用一大堆的数据链条来证明,一个字就可以,那就是“活”,是活力的活,也是活下去的活。

这么大体量的基建主导无法体现出积极活力和中国产业为未来活下去的担当的话,什么形式都不管用,5G也好,传统铁公基也罢,内容建设的方向指引就是为整个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当时代格局产生持续动荡不安的危机酝酿时,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展现出中国经济不一样的活力,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趋势未来的价值,有效发挥出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活力,所谓探底在十几亿中国人的积极作为里,这其实是一件小事,关键在于我们需要认知自身的缺陷,找到解决的稳妥办法,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最终让这种活力落地萌芽彻底扭转悲观负面的根本。

很可惜目前这份基建计划还是有点让人失望,它的着眼点远远不是我期待的价值突破主导,而是一种单纯的撑持滑落的目标作为,这有点过于保守了,而这种保守会不会始终存在于中国格局规划的局限中并不清楚,但是中国经济急需一把魄力作为的改革尖刀,以价值为刃,以稳妥为锋,真正深入到实践理念指导当中去完成中国转型改革活力的激发。

其实内容的解读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新基建”计划在时空检验下的质量和成色,一切的答案都交给实践去检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