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農耕勞方式,作你們那裡還有這樣犁田的嗎?這樣的鄉村美不美?

灰千娘子


牛耕已經退出歷史的舞臺,現在農村幾乎全面機械化,從耕地、插秧、收割,而有的家庭農場,就連撒化肥和打農藥都開始使用飛機來作業。

我記得十多年前村裡還有人用牛來耕田,都是一些老人離不開這種耕種習慣,因為老人事情少,平時沒事的時候就希望外出放牛消磨時光,每年到了耕種的季節,他們家裡的農田幾乎都是老人負責犁田,由於老人天天在外面忙活,整個人曬得黑漆漆的,沒有養牛的家庭一般都是請機械幫忙犁田。

後來這一批老人都走了,很多農民都外出打工去了,村裡的一些水牛也賣了,現在農村幾乎都看不到水牛,個別農民都是養黃牛,其實黃牛也可以用來犁田,但是黃牛體力小,不能長時間幹農活,效率也很低。

至於用牛耕田的鄉村美不美?我覺得還挺有意思的。

第一、用牛耕地的都是些老人家,你會發現他們人雖然老了,卻非常勤快,很佩服他們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

第二、整個人曬得黑漆漆,腰纏一條不知用了多少年的毛巾,甚至只批一條褲子,或者穿一件發黃的白色背心,佝僂著背還在幹活,老人基本都不戴帽子。

第三、看到別人用牛耕田,你會不知不覺被這種畫面給吸引住,包括老人如何趕牛,牛又非常自覺的按直線走,感覺牛有使不完的力氣。

第四、可以看牛洗澡,甚至把牛趕到深水塘也淹不死,同時水牛特別喜歡洗澡。

總之,用牛耕地效率太慢,被機械替代是必然的,反正各有各的美,用牛耕地比較耐看,用器械耕地卻比較新奇。


老梁話三農


我這裡現在幾乎看不到牛犁田耙田了,有專門犁田耙田的機器。水稻、小麥、油菜也都是收割機。也沒有人工插秧了,有的用插秧機,插秧機去不了的田都是人工拋秧。拋秧快,成活率跟插秧一樣高。時代在進步,農耕農作也與時俱進。基本都是機戒化了。想起小時候每到插秧的季節(5月底-6月初)都會天不亮起來放牛,大人們吃過早飯把牛牽到田裡犁田。要是下雨還會穿上蓑衣,一隻手扶著犁,一隻手拿著牛繩。只是再也看不到那種畫面了。


夏之微涼588


你好、我是鄉野仔男,很榮幸回答你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的分享,其實這種傳統的勞耕方式現在還是有的,在一些經濟相對比較落後的地區以及偏遠的地方還是有的。

1,現在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推廣,這種場景已經很少看到了,應該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山區還有,由於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利,機械無法進山,只能用傳統的方法犁地,比如,用牛或者人工以及小型的微耕機,還是可以作業的。那時候基本上村子裡都有好幾頭牛。

2,其實不管現在已是機械化勞作,還是挺懷戀傳統的農耕方式的,雖然挺辛苦的,但是其中有樂趣,是一道現代人看不到的風景線,特別是夕陽西下,黃昏時刻最美了,我們父母那代人的經歷中,在農忙的時候,天一亮村裡大大小小的勞動力就會湧入田裡,開始一天的忙碌,男的犁田,女的除草拔秧,那時候的人不像現在這麼勾心鬥角,左鄰右舍鄉里鄉親相處的很融洽,很淳樸,可能是那時候大家都很忙,一天勞累下來,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想這些吧,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分享,分享的不一定對,如果大家還有好的建議與看法,歡迎給我評論轉發,謝謝,祝你生活愉快。


仔男的vlog


牛耕文化現在只有山區還能見到,雖然機械代替了牛耕,但山區老人們還是放不下傳統技藝,自己養兩頭牛調教出來拉地。當每每看到大叔趕著牛在地裡犁來犁去,就會想起兒童時候每天放學後跟小夥伴們到山上放牛趕牛,騎在牛背上的那一幕,想騎上去,可騎上去緊緊抓住牛毛又非常害怕掉下來。現在城市生活節奏太快了,當眼前出現一位老人趕著牛在地裡慢悠悠的移動著,老人嘴裡還唱著山歌;或者在一處山清水秀的梯田裡,牛兒拉著耙在田裡激起一道道波浪,一位農民一手抓著繩子,一手握著使牛棍,嘴裡還高聲吼著牛兒。這時感覺很接地氣,心情會一下放鬆下來,生活這樣好自在,在我們家鄉還有用牛耕地的人,但普遍是老年人,他們感覺自己年齡大了養頭牛既可以犁田犁地,還可以生小牛,小牛養大了還可以多些收入。


90年代農人


科技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農村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大型機械如旋耕機,玉米收割機,小麥收割機。先進的農業機械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更好的服務於新農村,讓新農村變得更美!

傳統的農耕方式,也就是用牛來犁地,太原始,大落後了,不僅慢,而且累。旋耕機作業取代了牛犁地,生產力大大提高,又快又好,受農民的喜愛。

用牛來犁地,這樣落後的農村怎能算得上美呢




追風流雲524


現在還是像以前一樣用牛犁地可能就相對落後了,這種情況一般都存在於特別偏遠的地區或地區特點沒辦法實現機械化作業的地方,如果說不美是因為這樣的地方可能想堆落後很多,要是說美,可能是保留了更多美麗的風景和傳統文化色彩和淳樸的民風。



在過去農村農業都還沒發展農村犁地那是離不開老牛的,慢慢的換成了鐵牛,之後農業更是飛速發展,就拿我們東北來說,可以算得上糧食主產區了。大面積的水稻種植還像以前那樣用牛犁地那恐怕永遠也解決不了糧食安全問題。



現在東北的農業不敢保證百分之百實現了機械化生產,起碼也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九。農忙的時候機械化大面積作業,撒藥施肥就看見飛機在頭上飛過,收割的時候一排排收割機在田裡作業,那場面不得不說很美,當然論農村的環境和風景當然比不了偏遠山區了。



所以說,保持原有的生活面貌的農村人美、景美讓人心曠神怡。而實現了機械化的農村一樣也是很美的風景!


鄉村劉肉段


到甘肅定西葛家岔鎮去看看,那裡大部分還是用牛,驢,騾子等牲口耕地!雖然說機器耕地快,但耕地質量不好,不如牲口帶犁鏵耕的地鬆軟……


臥虎藏龍167720489


觀賞性質的有很好,但作為耕作方法我覺得沒有更好。別說是傳統,有些傳統丟掉更好。生產效率相當低下,還累人,當然,牛更累。我們這還有極少部分人保留這種方式。但大勢所趨,會慢慢沒有的。我們這賣米五塊多一公斤,種水稻不掙錢,越南米加上運費到我們這三塊多一公斤,人家還有錢掙。這是為什麼,就是技術和成本。牛耕地成本太高,不掙錢!



滇邊吳啟雲


我們這裡有牛,馬耕,其實不奇怪,也不代表落後,因為丘陵地帶。

而且我們這兒農產品是相當的有地區影視力的


淘農業網


二牛抬槓在我們這裡還有,穿越的感覺,當然是一幅大自然中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