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生态圈”的舟山实践,小干岛逐潮踏浪

近年来,舟山航运业发展喜事连连

航运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

港航基础功能更加丰富完善

航运服务结构进一步优化……

舟山,这座充满发展动能的城市

正在努力打造航运发展的新高地!


江海联运是舟山依托浙江自贸试验区优势,加快推进航运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浙江)自贸试验区仲裁中心正式启用,开启了舟山海事、海商争议解决的新篇章;去年,舟山沿海货运船舶运力保有量749.5万载重吨,较年初增加141万载重吨,创近10年来最快增速;引进现代航运服务企业和功能性机构47家,为现代航运服务企业集聚最多的一年

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 47家单位机构纷纷“落户”

2018年4月,舟山启动建设新城航运服务集聚区,加强航运服务产业培育引进。截至去年底,已经有47家现代航运服务企业和功能性机构注册落地。“这些企业的入驻,填补了产业薄弱环节,延伸了上下游产业链,丰富了集聚区在海事法律、保险、金融、船员培训和管理等方面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能级。”

在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之初,舟山就高起点谋划,以“大宗商品+江海联运”为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制定出台了航运服务集聚区实施意见和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构建“1+4+8”招商工作机制、“一区两片”政策联动机制和“保姆式”服务机制,滚动建立产业链信息库、客商库和项目库,与海运圈、航运界等建立招商联盟,加大航运服务产业链招商力度。

千岛中央商务区作为集聚区的航运服务核心区,集聚高端航运服务要素,发展航运总部经济,重点培育和引进航运金融、海事咨询、海事法务、船舶管理等现代服务业企业或功能性机构。截至目前,共引入航运类企业26家,企业类型涵盖了船舶管理、航运咨询、海事法务、技术服务等多方面。 



就在前不久,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浙江)自贸试验区仲裁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是舟山市重点引入的“国字头”国际化、专业化的仲裁机构,突破了舟山无力裁决涉外海商事案件的窘况,为舟山市构建海商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增添了新载体。


此外,舟山还不断优化港航和口岸服务。创新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运输工具(船舶)“一单四报”,率先开展船舶进出境无纸化通关、口岸港航通关服务一体化“4+1”模式,船舶进出境通关办理时限由16小时缩减到2小时,使舟山经验在全国推广。创新开展预约通关、“直卸直装”“施检无纸化”等通关便利化举措,舟山口岸货物进口通关效率居全省第一,整体通关效率处于全国前列。

优化物流组织 通江达海效能提档升级

去年4月5日,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江海直达1”号轮在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二号泊位开启首航之旅。满载着2万吨铁矿砂涉海进江,直奔安徽马鞍山,开创了海船直接进江航行的新纪元。



打好“直达运输、信息服务、物流组织”组合拳,提升江海联运物流效率,舟山江海联运综合枢纽港建设成效显著。据了解,去年舟山完成了江海联运量2.11亿吨,增长10.29%。

建成国家物流平台江海联运数据交换节点,实现与国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港航资源、货源流量流向、作业申报等7大类数据共享;以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为依托,引入宁波船货代、浙江船舶交易市场、船员网等,合作上线船货交易、船舶拍卖、船员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入选全国首批骨干物流信息网络试点平台,月数据交换量近70万条,服务沿江沿海港航企业1000多家。


值得注意的是,舟山还在积极探索推进全程物流配送体系。依托注册在千岛中央商务区的浙江海港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搭建全程物流信息平台,初步形成铁矿石全程配送体系,去年实现全程业务量150万吨。

拓展市场合作 构建国际化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是衔接长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该中心积极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协同发展,依托浙江自贸区优势,重点打造油品、铁矿石、农产品等标志性大宗商品交易贸易中心,加快构建国际化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去年,舟山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签订“期现合作”战略协议,上海期货交易所首批6个原油期货指定交割仓库中3个位于舟山,保税380燃料油期货指定3个交割仓库全部设立在舟山,保税380CST燃料油期货业务顺利开展。

同时,舟山不断深耕国际市场,利用浙新经贸理事会、国际油品大会等平台,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在油品贸易、海事服务等方面洽谈对接,与新加坡、荷兰、希腊合作开展船用燃料油供应、油品检测、国际船舶管理等业务,让舟山航运业发展更加迅猛。



去年舟山专门梳理形成《外轮供应10大问题清单》,集中力量破解难题;形成《舟山国际海事服务基地总体规划方案研究》《舟山国际海员市场培育规划研究》等支撑性研究成果,强化“自贸区+江海联运”融合发展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