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4》:别让“潜意识”埋藏了爱,6000字诠释做好父亲

《叶问4》电影看完后,不仅仅让人热血沸腾,为华人而骄傲,更为那个时代的英雄们热泪盈眶。这是一部弘扬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影片,力量满满!

电影中除了通过武术格斗为中华争得尊严之外,还有一条重要线索,叶问和儿子阿正的亲子关系,从影片开始的父子对抗,到结尾时候父亲教儿子练拳的和谐画面,这个线索穿插始终。

影片中阿正正处于青春期,因为经常在学校打架,被学校开除了,在这个背景下整个电影开始展开。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读书,叶问飞去美国寻找希望。但阿正却表现出极力反抗,因为他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练拳习武。而父亲叶问却认为读书才是出路,父子矛盾之后,陷入了冷战状态。

叶正被学校开除

叶问来到美国,拜访中华总会会长万宗华后,又恰遇其女万若男,当时若男被几个男生围攻,叶问帮助解围。这个小女孩跟自己儿子年龄相仿,在交谈中若男抱怨自己的父亲自私,不理解自己,阻碍自己学习喜欢的拉拉舞,强迫自己练习不喜欢的太极拳。而且不顾自己的感受,只是让自己忍让,这与叶问父子的矛盾如出一辙。

万若男被男学生围殴

电影中,两个父亲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是深爱着父亲。但是他们之间却好似一条巨大的鸿沟,无法跨越。孩子希望父亲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而父亲则觉得孩子懵懂无知,自毁前程。

我们细看这两个父亲。

叶问是一代宗师,为人谦和,性情豪爽。即使面对整个中华总会人的嘲笑也并不计较,可谓心胸宽阔。但对于儿子的要求却无法接纳,甚至不可忍受。

万宗华一手成立中华总会,为华人与当地歧视势力周旋。在处理与外国人的关系上,进退有度。即使面对外国权势的无理取闹,也是忍辱负重。对待国人更是照顾有加。但对女儿却是要求严格,不能接受她的爱好兴趣,认为那些毫无价值。

若男被欺负,父亲让她忍让

在两个一代宗师中,我们看到他们平时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和对儿女的性格有着巨大差别。

就好比网上的一句调侃:“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潜意识人格”!

01什么是“潜意识人格”

首先我们要先看下人格的定义。

人格“personality”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本意“面具”。心理学用面具转意为人格。

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

那什么是“潜意识人格”呢?

它是隐藏在意识之下的人格需求,平时不会显现出来,而是在某一特定时刻,特定场景中才被激活。这些隐藏在深层,不易被觉察的人格特征,我们称之为“潜意识人格”。它呈现出来的特质,往往与平时人格相反。

2004马加爵事件。

马加爵平时表现的是努力上进,积极奋斗的人格。即使面对跟女生表白被拒绝这个挫折,他的反应是:“我只是内心痛苦了下,我也并没有怨恨谁,我只觉得自己确实条件不行,配不上她,我对父母也是这么说的,我有自知之明,我不谈恋爱 。”出事之后他父亲在信中曾写道:“你从小就是一个孝敬的好孩子”。这就是马加爵表现出的人格特征,跟暴躁、残忍沾不上边。

但当他被自己认为最信任的同学嘲笑的时候,他说:“我是一个坚强的人,我不曾被艰辛贫苦生活打败,可是当我的人格尊严被人糟蹋的不成样子的时候,当我过去的伤痛被人再次拿出来嘲讽的时候,我的心滴血了”。这个时候表面的人格就已经无法来处理这个问题,也就是他的人格特质在面对这种冲突的时候没有办法解决。这时候“潜意识人格”就会显现出来。

他被压抑下的“潜意识人格”,跟他表现出来的退让、忍耐,恰恰相反,其特质是攻击和破坏。

平时“潜意识人格”被压抑的越深,表现出来的时候就会越强烈。如果马加爵平时就表现出一些攻击性(比如跟别人争论),那么他的这个攻击性的人格就不会被压抑,即使再愤怒也不会如此爆发,更不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这也是我们要把“潜意识人格”意识化的意义。

02“潜意识人格”的特点

“潜意识人格”与意识人格,共同组成我们完整的人格。平时我们所说的完善人格,就是把“潜意识人格”意识化的过程。

①“潜意识人格”在关键的时候,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叶问4》中,万宗华在对外国人态度上,主张以和为贵,能忍就忍。日常行事中也从不会跟外国人硬碰硬。在对待中国人的时候,也是力求团结一致,互相庇护。虽然开始叶问的请求被拒绝,也是因为中华总会所有人,觉得叶问徒弟李小龙危害了华人的利益。从整体来看,万宗华一定是一个性格冷静,处世谨慎,凡是大局为重的人格。

但当他看到女儿下跪求人的时候,突然明白一切的冤枉都是外国人故意刁难。他却改变了态度,告诉女儿“你是对的,不能忍时就不要忍”。这个时候表现的就是正面交锋的、直来直去、不计较后果的人格特征。即使最后被巴顿重伤也无怨无悔,这就是他的另一面的“潜意识人格”,跟他平时的为人处世是不同的。

所以,“潜意识人格”往往会在关键时刻,习惯性格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凸显出来,来管理个体从另一个方向寻找解决之道。我们常说的“狗急了跳墙”就是这个原理。

②“潜意识人格”在迷茫的时候,会被意识化。

李美25岁,最近因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来做咨询,目的就是让自己能够积极的面对工作,解决人际关系。在咨询中,她讲到了最近做的一个梦,梦到两条蛇挡着自己的去路。

当咨询师向她询问,自己对蛇什么感觉。她描述到:“蛇,阴险狡猾、灵活多变”。咨询师接着问道:“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呢?”她回答:“我是一个内向、老实、单纯和直率的人”。

梦中蛇所代表的人格,跟小美的平时人格完全相反。她梦到蛇挡在路上,也就是她的意识拒绝的“灵活”人格,这个人格特征被压到了潜意识中,在梦里呈现出来。因为挡在路上,也可以看成在路上引导,就是在工作中的矛盾需要她变得“灵活”,需要这个潜意识人格,而不是继续用以前的“老实、单纯”,因为那个人格特征在当前的问题中是无效的。这是在梦中“潜意识人格”意识化。

梦是我们跟潜意识的一个通信器,当梦境出现一些信息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去觉察,这些潜意识信息就会被意识捕捉上来。

所以“潜意识人格”意识化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一个自我控制力增强的过程。

假如,平时我们不刻意反抗一些特质,(例如看到别人小气就生气,看到别人说句脏话自己就气得够呛),这些特质就不会被压制进潜意识内。我们最看不惯的,往往就是我们潜意识中被压制下去的,例如你看不惯孩子懒惰,可能是你自己希望懒惰又不敢懒惰的需求。

只有我们把“潜意识人格”意识化,我们才会能更好的管理工作生活,处理矛盾冲突。

③“潜意识人格”面对亲密关系时候,会被激活显现。

来访者徐娇娇(化名)是我的一个来访者,她的说结婚后两个月,丈夫便因为一点小事跟自己争吵起来,并动手打了自己。从那之后一直到现在5年的时间,这种家庭暴力经常发生,很多时候都是一些家庭的小矛盾,她自己也非常的痛苦。

但是自己的丈夫,在外人眼里都是很本分的人,平时不苟言笑遇事退让。当初也是因为看到这些优点,才选择嫁给他。现在自己一方面忍受家庭暴力的痛苦,一方面越来越怀疑自己,因为丈夫在别人眼里是很好的人,可是在自己面前就完全是两个人,怀疑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

我跟他分析,丈夫在外人面前可能更多的是委曲求全,并不是遇事真心退让。这些看似本分的性格是他的表面性格。而潜意识中却觉得退让不公平,但是自己因为是“本分人”,所以碍于这个面子,在外人面前从来不爆发。

他这种内在的对别人不满的攻击性,就会不断地被压进潜意识。一方面这个潜意识人格的攻击性,会对自己产生攻击,另一方面就是在家庭当中对亲近的人产生攻击,而家暴就是潜意识的攻击行为。他的这些家暴根本原因不是妻子做的不好,而是潜意识对攻击性压制的释放。

所以我们看到,当我们把一些负面的情绪,压抑进潜意识的时候,就会形成负性的“潜意识人格”,而这些特征,往往会在最亲近的家人身上展现出来。

影片中叶问是一个非常喜欢武术的人,自己开馆收徒,也非常能打。但他却无法接受儿子打架、不愿上学、只想学武术的事实。他的意识思想认为学武打打杀杀是不好的,只有学文才会更有出息。但是每一集中他都打的不亦乐乎,或者说练武打架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叶正为自己争论

我们看到叶问的一个思想矛盾,潜意识希望儿子变强大学武,意识又认为只有学文才更有出息(其实他自己都不知道学文究竟有多好,因为自己是学武的)。这就是呈现出来的“潜意识人格”与意识人格的矛盾。

在面对最亲密的人的时候,我们往往不在去设防,潜意识的思想和动机也会被释放出来,这个时候表面人格的面具被卸下,而“潜意识人格”就会呈现出来。

“潜意识人格”被压抑太久就会形成扭曲,爆发出来就会对自己及他人带来巨大的伤害。所以完善人格,把“潜意识人格”意识化非常重要。当所有人格都能够被接纳认可,一个人的人格才是健全的,健康的,他做事情才会有自制力,有自控力,对自己和别人会有边界感。

那如何才能让“潜意识人格”意识化,让自己身心一致,内外和谐呢?

03如何让“潜意识人格”意识化?

“潜意识人格”不会被我们觉察,其原因有二:

一、意识层排斥“潜意识人格”。因为从小意识层就开始学习周围的价值观,慢慢被这些观念束缚,无法看到真正自己的需求,觉得“潜意识人格”跟父母要求的不同,就是对父母的背叛。

二、“潜意识”无法被意识觉察。意识运作的时候,我们沉浸在思考与对错中,无法注意到对错之外的答案。也就是我们无法同时看到潜意识的需求。

虽然“潜意识人格”隐藏的很深,但是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尤其是与亲近的人交往,就会不自觉的投射出来。一个最简单的验证:你最不能容忍别人的地方,往往就是你最不能容忍自己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你压抑进潜意识的“人格”特质。

所以,只有通过把“潜意识人格”意识化,我们才会有对自己更清晰的认知,才会更好的处理工作和情感中的问题。

要想把“潜意识人格”意识化,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①通过对方觉察自己,观察对方的反应。

影片中叶问每次打电话回香港,肥波接到电话后,让阿正接电话,但阿正非常抗拒并完全拒绝接听。这是他表现出来的外在情绪和态度。

但是当叶问最后一次通话的时候,告诉肥波自己得了癌症。阿正听到这个消息时候,哭着过去接听了父亲的电话。这说明阿正的潜意识中一直是接纳父亲的。

阿正的潜意识是如何意识化的呢?

阿正拒绝接听电话,是在跟父亲争夺话语权,争夺父亲的尊重。这个时候即使潜意识接受父亲,为了能够胜利,也会听从意识的安排,跟父亲对抗。但当听到父亲得了癌症的时候,意识的对抗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对抗的目的是赢得父亲的尊重。如果失去了父亲,哪里还有什么尊重呢?所以这时候,意识的对抗就失去了意义,进而潜意识的接受就被意识化,来处理父子矛盾。

这个过程可以简化为,阿正看到父亲没有能力来对抗自己的时候(得病就等于失去力量),内心会反观自己的对抗意义,通过反观能够觉察自己的真实需求(对抗只是手段,赢得尊重才是需求)。

而叶问是如何从意识层的否定儿子,转变为潜意识层的支持的呢?

当万若男诉说自己的父亲一点都不关心自己,根本不在意自己想法的时候。叶问还是站着父亲的角度上去教育待若男:“真不知道你们这些孩子在想什么?”但当若男突然说:“我不相信其他人的爸爸是这样,最起码,叶叔叔你不是。”

这一句话给了叶问非常大的冲击,也给了他一个新视角,因为他在跟若男的接触时,虽然把她当孩子,但很能理解他的需求,因为他看到了若男被人欺负。而转向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却无法理解阿正的真正想法。正是因为这一句话,让他对这个父亲角色有了新的觉察,看到了自己的投射,也看到了孩子正在的需求。所以最后电话中,阿正告诉父亲自己真不想去美国,只想练武学拳的时候,叶问不再反对,而是淡淡的说:“回去我亲自教你。”

这就是通过对面人的言语反应,觉察自己潜意识的人格需求,从而达到让自己的“潜意识人格”意识化。

我们不是不能理解孩子,只是不愿意去理解。

就像心理学家曾奇峰所说:“我们真的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实际上是我们不愿意知道。作为父母你也有和他一样的童年,有相同的经验,现在你的社会经验和阅历都要比他高的多,你真的无法理解他们吗?假如他是你的敌人,你会知道他在想什么吗?”答案不言而喻。

如何通过对方觉察自己,有以下三个方法:

第一:觉察自己对对方的不满。当我们对对方不满的时候,这个不满情绪背后,是不是自己潜意识的投射?比如一个人对别人吝啬非常的不满,可能就是他自己想节约,但是又碍于面子装大方。自己潜意识就有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格。

第二:用心听进别人的话。这句话如何做到呢?当你听到别人的话的时候,不要第一时间去反驳他,而是先听进来,然后问自己:“假如他说的是对的,会对在哪里呢?”这是增加自我觉察的第二个方法。

第三: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自己,看自己的思考模式,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抽离出自己,从而能够通过理性观察到自己的真实。

②觉察自己的内心,是否会有情绪压抑。

觉察自己的内心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如果我们能够实时觉察内心,“潜意识人格”也就消失掉了。因为我们内心太大了,所有必须给予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情绪变化”。通过觉察情绪变化,进而觉察“潜意识人格”的需求。

要做到觉察情绪,有两种方法:

第一:独处静坐。佛家大德印光法师说过:“闲谈莫伦人非,静坐常思己过”。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独处,去观察自己一天情绪是否有所起伏?这些起伏的原因是什么?情绪背后是否存在着“潜意识人格”的需求?这就是觉察内心的第一个方法和途径。

第二:写日记。我们头脑的回忆线路是线性的,因为这个结构,所以很多时候容易陷入思维困局,就是钻牛角尖。而我们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就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反应到纸上,当我们把思维写下来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抽离的感觉,好像站在一边观看一样。在这种抽离状态中,就可以更好的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内心的状态变化。

通过两种方式去自省,去觉察自己的内在情绪,引导我们觉察自己的“潜意识人格”。就可以很好的把“潜意识人格”意识化。

③觉察自己的边界,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知

边界是保证每个人独立的前提,一个缺乏边界感的人,无法知道自己正在的需求。

当影片中叶问过分的干预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要求做选择的时候,就是侵犯了对方的边界,这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抗情绪。万会长不让若男去练舞蹈,也是同样的问题。

当叶问看到若男被一群男孩子欺负,看到了她的想法和需求的时候,他就选择尊重若男,这就尊重了对方的边界。但因为若男的话,叶问反省自己和阿正关系的时候,觉察到了自己把一些“潜意识”需求投射给了阿正,侵犯了阿正的边界,所以他才如此抗拒。

这个时候他看到了跟儿子矛盾的根源,因为清晰了自己的边界,叶问在电话中同意阿正的想法,同意他习武。这就是对边界的尊重。

觉察自己的边界是一个练习过程,跟大家分享的两个方法:

第一:角色定位就是角色边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权利,所以认真思考自己在角色中,哪些是属于分内的,哪些是超出范围的,这点非常重要。

《论语》中讲到:“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这就是角色边界,往往超出边界的,就会被我们意识所不接受,会被压制下来。如果在边界之内而被压抑的,这些就需要被意识显化出来。

当我们清晰的觉察自己的本分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觉察自己的边界。

第二:尊重对方就是尊重边界。试着去尊重对方的决定,尊重对方的思想,不管对方是谁,我们都没有权利控制他,这是觉察边界的态度层面。

当我们愿意尊重对方的时候,实际上就完全尊重了对方的边界。有了对方的边界,我们自己的边界便会更加清晰,对自我的认知也会更加清晰。

总结:

“潜意识人格”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本能需求被压制,一方面是边界被模糊,找不到定位。最终在意识层的价值观下,无法完全释放自己。我们发现当我们越是在意什么,越是计较什么,越是想证明什么。这些往往就是我们潜意识的需求。这些需要被我们意识层看到,需要把他们意识化。

当面对孩子时,去尊重他、理解他,觉察自己与孩子相处时候自己的情绪变化,观察自己是否在孩子身上有潜意识投射的影子。让孩子成为孩子,让自己成为自己!这才是对自己的爱、对孩子的爱!

在人格完善的路上,一切都无法外求,也无需外求。完善人格就是完善自己,就是不断去接纳曾经被排除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