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摘掉贫困帽 迈向新征程

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荔波县等24个县(区)符合国家规定的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一天,值得荔波人铭记。

荔波县域生态良好,气候宜居,旅游资源富集,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而藏在美丽风景背后的却是贫困,荔波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月亮山和瑶山是全省深度贫困地区“三山”中的“两山”,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

使命如山,号角催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向贫困宣战,精准发力推进脱贫攻坚,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奋力脱贫攻坚的热潮,取得了明显成效。荔波县先后荣获中国全面小康扶贫十佳县市、全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市等全国性表彰。

这是一幅民生画卷,也是一份脱贫答卷。荔波走出了行之有效的脱贫之路,交出的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5704户59587人,共有51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23个),贫困发生率为37.76%。到2019年底,全县51个贫困村实现出列。

扶贫,突出精准“求实效”

荔波县严格落实贫困识别和退出程序,切实用好“四看法”,摸清扶贫对象,聚焦深度贫困堡垒,统筹运用特色种养业、旅游、金融等扶贫措施,精准滴灌、靶向施策,补短板强弱项,攻克贫困“硬骨头”,做到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

坚持“三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度,构建“1+8+94”县乡村三级指挥体系。在县级成立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在8个乡(镇、街道)成立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和县委常委任“战区指挥长”的8个战区指挥部,在94个村成立县级领导干部任前线指挥长的前线指挥部,形成上下联动、立体高效、严密有序的攻坚态势。将乡镇和村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把94个村划分为1340个网格。先后从县直部门精心选派骨干力量投身一线直接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一线人员达2688人,并挑选94名责任心强、领导经验丰富的科级干部任各村攻坚队长,做到优中选优,因村派人,尽锐出战。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荔波创新举措,结合工作实际,探索出干群鱼水“三连心”、思想扶贫“三做到”、攻坚脱贫“四争先”、脱贫成效“六满意”的“3346”工作法,拉近了干群关系,赢得了群众认可,创造了推进脱贫攻坚智志双扶、增进干群关系的生动实践。

攻坚,统筹资源“强保障”

脱贫攻坚以来,荔波县实现村民小组100%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水泥路;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118户、老旧住房透风漏雨修缮686户,实现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68个,实现94个村16.46万人饮水安全有保障;建成县城、瑶山梦柳、甲良、佳荣等1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完成15303人搬迁入住;新建及改造电网线路575公里、配变386台,实现电网工程全覆盖;新建通讯基站1067个,实现94个行政村光纤宽带、广电光纤和4G信号全覆盖;实施“五化八工程”项目1461个,改厕16273户、改厨19884户、改圈3255户,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00%享受教育扶贫政策,资助学生31.04万人次,兑现资助资金2.06亿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贫困家庭医生签约率、重大病救治率、重点慢性病管理服务率均达100%;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实现30725人就业增收;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2.9亿元、特困供养资金(含孤儿)4031万元、医疗救助金3631万元、临时救助金2420万元……一个个民生数据的背后,是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是全县统筹资源“强保障”的辛苦指数。

脱贫攻坚以来,荔波县累计统筹投入脱贫攻坚资金87.24亿元,全力打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硬仗,全县94个行政村1288个村民小组实现“组组连通串户路、家家用上自来水、户户接通小康电、人人住上安全房、脱贫产业家家有、乡村环境处处美”,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鏖战,发展产业“助增收”

产业兴则农民富,农民富则经济活。荔波县深入实施“1+5+N”扶贫产业,让产业围绕脱贫布局,让脱贫融入产业发展,真正把贫困群众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一举两得,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目前,“1+5+N”产业扶贫体系覆盖全县51个贫困村、15821户贫困户、59189贫困人口。全县发展桑园3.7万亩、精品水果13万亩(其中,黄金百香果0.71万亩)、青梅2.5万亩、仿野生铁皮石斛0.69万亩、蔬菜12.51万亩、生态牛存栏4.5万头、生态禽存栏90.1万羽,其中青梅、蜜柚、桑蚕、黄金百香果、仿野生铁皮石斛面积均居全省县(市)前列。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构建“545”体系,创新“326”工作举措,积极实施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旅游产业与脱贫攻坚相融合,贫困群众乘上“旅游车”、吃上“旅游饭”,旅游产业成为脱贫攻坚新引擎。全县年接待游客由2014年的636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2195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从2014年的54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94亿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达52%,直接拉动5.68万人就业创业增加收入,带动9630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实施景区品质提升工程,解决17129人就近就地创业就业;推进特色旅游小镇和旅游村寨建设,乡村旅游带动9417人就业增收;坚持以旅促农、农旅互助,打造一批农旅观光体验园,初步形成春游粉红桃园、夏品金黄枇杷、秋尝橙黄蜜柚、冬赏多彩梅花的四季休闲农旅产业。“全域旅游带动全域脱贫项目”荣获2018全国民生示范工程,实现旅游与扶贫双促进、双提升。

抓好绿色生态扶贫,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荔波林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等优势,发展生态经济,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脱贫之路行稳致远。六年来,选聘3230名贫困人口担任护林员,人均年增收10000元,直接带动13412人稳定脱贫。绿色已成为新时代荔波最鲜明的底色。

奋战,携手帮扶“聚合力”

倾情帮扶聚合力,携手攻坚奔小康。中央定点帮扶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双赢”。

2016年以来,国家林草局引进和投入帮扶资金3.37亿元,帮助培训党政干部、林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协调增加生态护林员指标、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立“国家林草局科技扶贫联系点”,与“国家石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了科技帮扶合作协议,荔波成功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享受生态转移支付县,并获得“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荣誉称号。东西协作优势互补“共赢”。广州白云区积极主动作为,与荔波在组织领导、人才交流、劳务协作、结对帮扶、资金援助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为高质量脱贫摘帽注入强劲动力。广州市及白云区统筹帮扶资金1.32亿元,共实施项目67个,受益贫困人口23515人。2016年以来,省教育厅、州委宣传部、黔南医专等部门下派驻荔挂职干部达33人,倾斜各类帮扶资金4.1亿元,争取到帮扶资金800余万元,创造性地利用“活化干栏”激活村落等项目,为荔波脱贫攻坚探索出了新路子。另外,荔波还通过村企联建、爱心捐赠等方式,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扶贫,筹集帮扶资金和物资6826万元。

搏击,干群同心“齐发力”

脱贫攻坚以来,一批批优秀干部下沉脱贫攻坚一线,宣传党的政策,查访村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帮助厘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决战期间,涌现出来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感人故事,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如一生只为一座村贡献的全国劳模龙贵雄,搭建“北有宋庄,南有洪江”的贵州扶贫典型人物马丽华,宣告“日子只有创出来的辉煌”的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罗生线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同时,也失去了用20个春秋书写新瑶寨的老支书覃红建,去世那一刻时手机上还记录着当天开展扶贫工作行走23000多步的舒志和,在攻坚一线埋头工作引发肝性脑病而倒下的扶贫干部周锦波,他们在扶贫路上用生命践行初心、用行动担当使命,以忠诚、勇敢、担当、执着的为民情怀书写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帮扶帮到群众心坎上,扶贫扶出了新天地。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帮扶干部的真情帮扶下脱了贫、致了富,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感恩党,许多群众自发给扶贫干部发感谢短信、送锦旗,还自编“十颂党恩”等民间小调在村中传唱,他们朴实的行动饱含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形成了荔波各民族感恩奋进、团结奋斗的新格局,2019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脱贫攻坚以来,全县18万干部群众勠力同心,砥砺奋战,“脱贫梦”终于实现。新的征程上,荔波县将尽锐出战,继续保持砥砺奋进的精神状态,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有机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