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 这道风景你是否喜欢?

本来想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放在题目上面,可是思来想去觉得那样太草率,我不想那么美好的句子被当做标题党而误解。

这本书受到了韩寒、刘德华等人的强烈推荐,好评如潮,可是不多久,反转来了,我去了解了一些平台点赞数比较高的评价,果不其然,那些恶意的评价更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本书饱受争议的部分集中在作者讲述张美丽和自己的朋友这部分内容,说实话,只要是有个自己思考的人在读后面那部分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无可厚非,我们反向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本书前面的内容不会有人质疑和反驳,因为,我们在面对亲情的时候是最单纯的,最直接的,毫无保留地难过,愤怒和爱,这个时候我们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我们被文字里朴实的表达所触动,作者在父亲刚过世的时候写道“一回家,就会真切地感知到,似乎哪里缺了什么。这样的感觉,不激烈,不明显,只是淡淡的,像是某种味道。只是任它悄悄地堆积着,滋长着,会觉得心里沉沉的、闷闷的,像是消化不良一般,我知道,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悲伤。”

作者生长在闽南的一个小镇上,从我的神明朋友这一章来看,作者或多或少对这些道不清的事物有某种信仰,我从他之前的访谈中确定了这一点,他的文字是写给自己的,是对自己成长的某个阶段的反思和回答,文字本来就是一种力量。这本书凝聚了作者三年的心血,临到出版的 时候他还在犹豫不决。作者用了14万六千字来讲自己的父母,阿太,朋友,把自己剥开了融进这些文字,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读者读到天才文展和厚朴的时候会有些抵触,因为把读者放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去俯瞰作者,一身轻松地说“你没有别人的经历就不该写那么多主观感受”,说“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去帮一下这些朋友”,说“做你的朋友真可怜”等等,我有时候在想,文字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组合在一起可以触动我们的心,也可以作为武器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善良,可是知难行易,生活更是不易,作者在刚去北京实习后写道“在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这个城市里的很多人都长得像蚂蚁:巨大的脑袋装着一个个庞大的梦想,用和这个梦想不匹配的瘦小身躯扛着,到处奔走在一个个尝试里。而我也在不自觉中成为了其中一员。” 如果真的可以放肆,那放肆一把不香吗?作者写道“我以为自己战战兢兢地以活在规矩里为生活方式,但其实却对规矩有着将其彻底摧毁的欲望。”你们来想一想,为什么作者在厚朴狂热追求音乐的时候拼命地写论文,拼命地实习和兼职?

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写道“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睛,你才算是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这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最后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用了14万六七千字写了这本书,而这道风景你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