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部經典教你如何給文章開個好頭

有人這樣說:“開頭的三萬字,決定了讀者會不會讀你接下來的三十萬字”。可以看出一個好的文章的開頭是你與讀者之間緣分的開始,文章的開頭能不能抓住讀者的心很重要,那怎麼樣的開頭才是好的開頭呢?



你認為心目中好的開頭會是怎樣的呢?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估計答案也是千差萬別的。就像《雙城記》的“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也像是《傲慢與偏見》的開篇“凡事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等。這就是令人拍案叫絕,又讓人過目不忘的作品開頭。

它們的特點有兩種

1.快節奏出衝突,讓讀者產生緊張感

通俗類小說大師史蒂芬.金的《魔女嘉莉》,這篇小說的開頭是這樣寫的:“女子感覺身子一輕,疼痛感稍微減輕,雙手下隆起的肚子扁平了,女子艱難地抬起頭,在她的雙腿之間赫然出現了一個滿身是血的嬰兒,那嬰兒正在衝她笑。”這個嬰兒,就是嘉莉。正常的孩子,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反應是哭,所以一個令人感到驚悚的形象誕生了。

作者用短短的幾百個字描寫了嘉莉出生時候的情況,迅速的讓讀者產生了緊張感,那麼遇到這樣恐怖的情景,普通人的反應是什麼呢?是害怕!所以,史蒂芬.金讓嘉莉的母親表現出了讀者心中所想,認為自己生了個魔鬼。引起讀者的共鳴,他這樣寫到:“女子邊說邊在一旁的床頭拿出一把鋒利的剪刀,衝著嬰兒的頭部刺下。但在離嬰兒不到一釐米的地方突然停下,女子望著那嬰兒,露出不捨的眼光,良久,女子乾瘦的手拿起嬰兒抱在懷中。”

一方面的害怕,一方面是母性,母親與嘉莉之間的矛盾衝突,貫穿著整本書的始終。讀了這樣的開頭,讀者的情緒被嘉莉的母親緊緊的牽扯著,心悸緊張,欲罷不能。

慢節奏鋪出細節,讓讀者產生代入感

例如, 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小說裡的開頭是這樣寫:“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的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這樣的開頭沒有製造任何衝突,也沒有情節,但足夠經典,為什麼呢?因為它包含著讀者的情緒,也暗示了蓋茨比的結局。蓋茨比就是那個沒有優越條件的人,但是他想成為一個社會上流的人,狂熱的追求著自己的女神黛西。蓋茨比沒有家庭條件的支持,想要實現階級的跨越,只能去鋌而走險。雖然菲茨傑拉德並沒有說明蓋茨比是做什麼生意,但根據時代背景,應該是販賣私酒。蓋茨比的經歷,是一個美國夢。但隨著他的死亡,一切都幻滅了。就像是河岸上的綠光,遙不可及。《了不起的蓋茨比》開頭的那段話,包含著對蓋茨比的同情和理解,所以,小說充滿了感傷。

好的開頭能讓人迅速的進入到小說的世界裡,而壞的開頭,就是無法把讀者帶進小說裡。我們怎樣寫出一個吸引人的開頭?

有五種方法

1.設置懸念:引發大家的好奇心

張愛玲的《沉香屑第一爐香》開篇是這樣:請您尋出家傳的黴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個站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講完了。讀到這裡,我們會情不自禁的要問,為什麼聽一個站前香港的故事還要點上一爐沉香屑呢?沉香屑與故事又有什麼聯繫?讀者的好奇心就這樣被勾起了,讀下去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2.設置困境:引發讀者對於主角命運的關心

我們都很熟悉《肖申克的救贖》小說原著的開頭。《肖申克的救贖》是史蒂芬.金的中篇小說集《四季奇譚》裡的一個故事。小說的開頭,並沒有好好的介紹安迪.度佛尼,而是介紹次要人物,就是安迪的朋友瑞德。瑞德是故事的敘述者,開門見山的介紹了瑞德的基本情況。他犯了殺妻罪和保險欺詐罪,數罪併罰,因此在肖申克的監獄裡呆了很長的時間。史蒂芬.金用幾百個字把瑞德的本事,性格交代給讀者,給讀者創造了信任感。由瑞德去講述這個故事就合情合理,然而同時讀者也會有疑問,主人公肖申克在哪裡?他什麼時候會出現?他的命運為什麼需要一個局外人來講述?讀者對於主角命運的關心就成為了閱讀下去的動力。

3.設置氛圍:為全文奠定一個基調。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二十戶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著遍佈石頭的河床流去。”

這短短的幾十個字,如果我們去分析時間關係,就會發現馬爾克斯神奇的把現在,未來,過去三個時空串聯在一起。“多年以後”是未來,奧雷連諾的結局是站在行刑隊前面,面對死亡,他想起了兒童與父親一起去看冰雪的情形。在句子中,看冰的這個情節已經發生。現在的奧雷連諾,沉浸在看冰的喜悅中。整個小說的基調,就這樣奠定。所以,《百年孤獨》裡的各種神奇的細節,讀者也見怪不怪。因為小說的開頭,馬克爾斯就把人拉進了光怪陸離,時空錯亂的世界裡。

4.抒發情感:讓讀者和你一起產生情愫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這是最糟糕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頭,這是愚昧的年頭;這是信仰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這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雙城記》的這個開篇,特別經典。它既利用了我們剛剛所說的第一種設置懸念的方法。為什麼這既是最好的時代又是最糟糕的時代?調動起了讀者巨大的好奇心,同時又用超大量的排比句抒發了對這個時代的情感,讓讀者和文字一起產生了對時代的思考。

製造畫面感:讓讀者能自動的吧文字轉化成影像。

蔡俊的新書,長篇小說《宛如昨日》中的開頭是這樣:“諾查丹瑪斯在《諸世紀》里語言--1999年盛夏將引來世界末日。眾所周知,地球照樣轉動,千年蟲沒惹來太多麻煩。臺灣島由藍變綠。9.11改變了世界,薩達姆被他的同胞絞死。姚明去了NBA,劉翔為黃種人製造了奇蹟。臺灣島由綠變藍,四川地震同一年,張藝謀在鳥巢導演開幕式,國際金融危機接踵而至。阿拉伯之春,古瑪雅人的2012放了鴿子。普京大帝拿下克拉米亞,ISIS捲來歐洲難民潮。股災和熔斷之後,小李子捧起奧斯卡,村上春樹依然陪跑,葉霄最愛的沃卓斯基預言的世界末日,已經遲到了十八個年頭。”

通過這些大事記,讀者親身經歷的,容易形成影像,產生共鳴。

撰寫你的開篇,請三思而後行,快點去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