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铁道兵第一集《战火中走来》

《永远的铁道兵》,是一部关于中国 铁道兵 传奇历史的故事。铁道兵用双手构架起新中国崛起的框架,用年轻的肩膀挺起了新中国不屈不挠的脊梁。鹰厦铁路、 成昆铁路 、 青藏铁路 、 引滦入津工程 等等,已经成为铭记铁道兵功勋的丰碑。 该片将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国家命运大视野,叙述铁道兵这个特殊兵种35年的历史,和改制后中铁建近三十年的成就。 主要内容:追溯铁道兵的光辉历史,弘扬铁军精神,展示中国铁建的良好社会形象。铁道兵精神:弘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积极进取。

为了弘扬铁道兵精神,中央新影集团与中国铁建总公司(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合作拍摄大型电视记录片《永远的铁道兵》。记录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记录从解放战争组建开始到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中,兵改工之前的战斗历程;第二部分从1984年铁道兵改成中国铁建后,成为世界500强第101和中国五百强第9的建设成就;第三部分记录全国各地退伍转业后战友们在各条战线上的可歌事迹。

《永远的铁道兵》,是广大铁道兵战友的心愿,也是全体铁建员工的心愿。这是为弘扬铁道兵精神、传承铁道兵文化做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好事,也是铁道兵文化联谊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纪念铁道兵改工30周年之际,推出这部片子,意义深远。

7月9日,CCTV《永远的铁道兵》摄制组到黄平县平溪镇纸房乡中寨村进行大型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的拍摄。

《永远的铁道兵》是中央电视台与中国铁建总公司为了弘扬铁道兵精神,合作拍摄大型电视记录片。记录片从解放战争组建开始到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中,兵改工之前的战斗历程以及从1984年铁道兵改成中国铁建后,成为世界500强第101和中国五百强第9的建设成就和全国各地退伍转业后战友们在各条战线上的动人事迹。

此次贵州黄平之行,主要记录现中铁十八局隧道公司总经理邓勇一家三代都是铁道兵的典型事迹,从 80多岁的爷爷,到 60多岁的父亲,再到40多岁邓勇,集中展现了不同时期铁道兵不畏艰难、乐于奉献的精神。



第一集 《战火中走来》

1948年夏,一支全新的兵种出现在人民军队的序列中,它的行动从此与党中央的每一个战略决策紧密相连。在辽沈战役打响之前,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奉命在9天时间里,修通四平至锦州铁路,便于集结大军,切断盘踞在沈阳和长春两地国民党军的补给线与陆上逃路,完成“关门打狗”的战略意图,为辽沈决战立下第一功。

大军未动、铁路先行。辽沈战役的硝烟还未散尽,铁道纵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潜入关内,抢修滦河大桥和塘沽铁路,使几十万东北野战军从天而降,北平、天津突然被人民军队围得铁桶一般……

三大战役刚刚结束,周恩来亲自发电,要求铁道纵队立即南下,为大军渡江作战铺路架桥。但津浦线的淮河大桥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它直接影响着战局……

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部队在溃败中,把全国主要干线的关键路段都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尤其对铁路大桥。

在陇海铁路沿线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大桥,它就是以登高英雄杨连第名字命名的陇海铁路八号桥。陇海铁路当时是我军在解放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交通要道,而八号桥能否修复直接关系着陇海铁路全线的畅通。在修桥中,杨连第冒险登高45米,连续爆破一百余次,使大桥提前20天修复通车。他被誉为登高英雄,并出席了第二年的全国劳模大会。 [4]

“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这是铁道纵队在解放战争时的真实写照,这只从战火中走来的部队逐步形成了流传后世的铁道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