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言句式分類,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一) 判斷句


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


【注:現代漢語一般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詞“是”來表示判斷,但在常見的古漢語裡,“是”多為代詞,很少作判斷詞(但不是沒有的喔,這個要自己去積累了= =。)】


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

1. 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

例子: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 .……者……

例子: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

3.……者也

例子: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4.……,……也

例子: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5.……為……

例子: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6.用“乃,即,則,皆,必,本,系,是“等詞,表示肯定判斷,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例子: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梁父即楚將項燕。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予本非文人畫士。

山下皆石穴罅(xià)。【解釋:山的下面都是石洞的裂縫。】

臣本布衣……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注意:這個就是一個“是“表是判斷的例子!自己琢磨!!一般如果能用代詞翻譯的,都不會是判斷,而套不上代詞的,可以嘗試用判斷句式去翻譯,就看意思能不能通。】

7.無標誌的判斷句,但一定有主語與名詞性謂語。

例子: 劉備,天下梟雄。

{迴歸課本:經典篇章判斷句}

【注意:下劃線的字詞代表判斷。】

死生亦大矣。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固一世之雄也。

是(代詞,這)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所謂前洞也。

此予之所得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鄰之厚,君之薄也。

是(代詞,這)寡人之過也。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返者,豎子也。

留者,待吾客與俱。

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直不百步耳,是(代詞,這)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

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此大年也。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燕雖小國而後忙,斯用兵之效也。

梁,吾仇也。

此三者,吾遺恨也。

所在皆是(代詞,這樣)也。


(二) 被動句


1.謂語+於……

例子: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2. 見+謂語

例子: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見犯死,重負國。

3.……見+動詞+於

例子: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4.被+動詞

例子: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今日被驅遣。

5.受+動詞+於

例子: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6.為+賓語+動詞

例子: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吾屬今為之虜矣。

7.……為……所

例子: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為仲卿母所遣。

最先為昌黎韓愈所知。

8.……為所……

例子: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9.無任何標誌,一般要根據上下文意思進行判斷

例子: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

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迴歸課本:各版本教材篇章經典被動句}

洎牧已讒誅。(此種屬於第9類。)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智勇多困於所溺。

激於義而死焉者也。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

今是溪獨見辱於愚。

為婢僕所惑。

百姓之不見保。

暴見於王。

西伯,伯也,拘於裡。

為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屬第9類)

終不可用。

下流多謗議。(第9類)

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方正之不容也。【解釋:方正,形容詞作名詞,方正之人;之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容,被動,被容納。正直之人不為小人所容】

不凝滯於物。

而如姬最幸。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三) 賓語前置句


1. 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在古漢語中,疑問代詞有:何,誰,孰,安,焉,胡,奚,曷等。

例子: 大王來何操?(正常語序:大王來操何?)

沛公安在?(正常語序:沛公在安?)

王問:“何以知之?”(正常語序:以何知之?)

微斯人,吾誰與歸?(正常語序:吾與誰歸?)

2.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所謂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只要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無,莫”等,就叫否定句。如果這樣的句子當中作賓語的是代詞,這個代詞一般放在動詞前面。

例子: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

古之人不餘欺也。

時不我待。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莫我若也。

3. 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以加重語氣。

例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晉,何厭之有?

唯利是圖。

惟命是從。

無乃爾是過與。(過:責備,責難)

4. 介詞賓語是方位名詞,放在介詞前面。

例子: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

順流而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5. 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為了強調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介詞“以”的賓語。

例子: 餘是以記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繼日

6.“相”字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他,她”,這是“相”用在動詞謂語之前。

例子: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你)

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她)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我)

7.“見”字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這時“見”字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之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

例子: 府吏見丁寧。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望見恕。

除此以外,還有現在常用的“誠請見教”“望見諒”“請勿見笑,都屬於這用法。“見”可譯為“我”,即“誠摯地請求教導我”“希望原諒我”“請不要譏笑我”。

8.“自”字解釋為“自己”時,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現代漢語中自制、自殺、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詞語,可以說都是古代語法結構遺留在現代漢語裡的合成詞。

例子: 舉賢以自佐。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迴歸課本:各版教材例句}

何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羨乎

何以解憂?

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辭為?

客何為者?

何以知之?

君會何以知燕王?

何功之有?

即謀單于,何以復加?

子卿尚復誰為乎?

之二蟲又何知?

比且奚適也?

比且惡乎待哉?

奚以知其然也?

以為莫己若者。

我之謂也。

惟兄嫂是依。

子何苦而自辱如是?

洞庭君安在哉?

臣未之聞也。

牛何之?(之:到。)

何以能鼓樂也?

惟弈秋之為聽?(為:無實意。)

(四)定語後置句


定語是用來修飾或限制名詞性短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之前。在文言文中,有時可放在中心詞之後,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定語後置”。

常見定語後置句的幾種格式:

1. 中心詞+定語+者

例子: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客有吹洞簫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匈奴使留在漢者。

2. 中心詞+之+定語+者

例子: 石之鏘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 中心詞+之+定語

例子: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凌萬頃之茫然。

(五)狀語後置句


在古漢語中,很多介詞結構常放在謂語動詞後作補語,這類補語按現代漢語習慣是放在動詞前作狀語,所以翻譯時就把它作狀語,也因此常常把這類句子叫“狀語後置”或“介賓短語後置”。

例子: 李氏子蟠……不拘於時,學於餘。

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迴歸課本:教材例句}

悟言(於)一室之內。

會於會稽山音之蘭亭。

當其欣於所遇。

不能喻之於懷。

亦將有感於斯文。

蘇子與客泛舟於赤壁之下。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

燕王拜送於庭。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

良曰:“長於臣。”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餘威震於殊俗。

師不必賢於弟子。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翱翔蓬蒿之間。

(六)省略句


常見省略句句式:

1. 省略主句

例子: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2. 省略謂語

例子: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

3. 省略賓語

例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之)而師之。

4.

省略兼語

“使,命,令,讓”這類動詞的賓語常常兼作後邊一個主謂詞組的主語,這個詞就稱為兼語。現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裡的兼語卻往往被省略,所省的多為代詞“之”。

例子: 以相如功大,拜(之)為上卿。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

5. 省略介詞: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詞“於,以,自”等。

例子: 沛公軍(於)霸上。

沛公居(於)山東時。

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氾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