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四座奥斯卡《寄生虫》:穷人“穷”的真相是什么?

最近,被一个新闻刷屏,电影《寄生虫》成为奥斯卡最大赢家,历史性地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也是奥斯卡历史上首部非英语最佳影片。

而在几个月前,它同样征服了戛纳评委,拿到了韩国人的第一个金棕榈。

它开始让更多的观众拍案叫绝。

在韩国,观影人数破千万(约等于每5个韩国人有一个看过);在法国,越南,澳大利亚,均破韩片在当地最高票房纪录。

《寄生虫》足够动人。原因之一,不外乎是它的题材——贫富差距,敢于直面现实。

这个故事,荒诞又讽刺

电影讲述的是金基泽一家四口都是无业游民,居住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室,每天过着抬头就能看到醉汉在窗口边撒尿、蹭晚只能蹲在马桶边、蟑螂满地跑、白天不开灯就看不见的日子。

就在他们以为只能一直这样下去的时候,一家人的生活因为一件事情发生了转折——儿子基宇的中学同学敏赫请他帮忙给朴社长的女儿做英文家教。

于是他立即让妹妹帮忙P了一场假学历成功地应聘上了这个职位。


恰在此时,社长的儿子需要一个美术老师,基宇便将妹妹基婷包装成艺术心理学专家推荐给了社长夫人,从而基婷也顺利进入朴家,接下来兄妹俩又联合将父亲基泽带入社长家取代前任司机一职。终于,三人又使用手段把朴家保姆赶走,取而代之的是兄妹俩的妈妈。

就这样,一家四口,靠欺骗全部“寄生”在了朴家。甚至趁着社长一家出游的时候,在豪宅肆意吃喝玩乐,直接把豪宅当作自己的家。

他们的生活,就像是一场荒诞的表演,既可笑又现实。

可即使换了一身衣服,重新贴上标签,就真的能够改变命运吗?

看完电影只想说:好讽刺,富人和穷人似乎永远是对立的。

影片中的关于富人与穷人的鲜明对比,导演也采用了诸多意象来表达,比如:

光线

富人住明亮的豪宅洋房,穷人住阴暗潮湿的地下室。

朴家豪宅有着大落地窗,从窗户看向外面就是沐浴在阳光下的大草坪,整个屋子通透敞亮。而金基泽一家白天需要整日开着灯,否则会很黑暗,什么都看不清。

基宇第一次站在朴家豪宅里仰望天空,享受着阳光照耀的镜头,足以说明那一刻的阳光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奢望。

02 楼梯

富人走上坡路,穷人走下坡路。

朴家豪宅地势较高,门外路有一个大斜坡,走上去才能到达。洋房的卧室也设计在二楼,一楼只是客厅和厨房。而金基泽带着儿女在雨中从朴家豪宅逃回自己家的那场戏,回家路上,下了高高的楼梯,穿越长长的隧道,一路从高到低,回到地下室。


就好像中间有一道水平线,生生的把富人与穷人分割开来。

03 味道

金基泽一家,长年住在潮湿阴晦的地下室,他们的衣物经常会散发着一股霉味。尽管使用各种方法,却依旧洗不掉这股霉味。


一次朴社长悄悄对妻子说,金基泽身上有特别的味道,在车里会隐隐散发,这种气味是搭地铁时候会闻到的,而妻子则说:我好久没坐过地铁了。

一句话,立显差距。

04 下雨

一场暴雨,在富人看来,是“下雨让空气清新,城市干净”,而对穷人来说,却可能是灭顶之灾……

父子三人在那场雨夜回到家后发现,屋子被大雨冲刷,一片狼藉,基婷半个身体被淹没在泥水里,行走困难,还不时被马桶里射出来的水喷溅。


此刻穷人的艰难,尽显无余。

豆瓣上有网友评论到,特别希望影片最后能有一个突破点,穷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可是结局却是:富人还是富人,穷人还是穷人。

这便迎合了社会心理学上的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这也许就是电影能够深入人心的重要一点吧。

穷的不是钱,是为钱进取的心

《寄生虫》里一家人为什么贫穷?归结于四个词:贪婪、懒惰、苟且、自私。

儿子基宇的英文水平能够去当家教,为什么不正正经经地做家教,反而是欺骗社长妻子让妹妹假装美术老师进入洋房;妹妹基婷的P图能力可以帮助哥哥造假证书,为什么不去找一个修图师的工作;爸爸开车技术好,完全可以去应聘司机;妈妈煮得一手好饭,为什么不能靠家政或者保姆等职位谋生?


因此,被贫穷困住的不是金钱,而是贪婪、懒惰的心态。

心理学上有一个贝勃定律:说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贪欲,想要得到的更多,可事实往往是,你得到得越多,幸福感就越少。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你越想要得到,就越不会满足。

就像这四人如若不是想尽方法全部进入豪宅,而是停留在只基宇一人老老实实地做家教兼职,那么后面的事情就都不会发生,基婷也不会死。


克劳德兰纳斯曾说过:贪婪者总是一贫如洗。

而打败这家人的,远不止这些。

影片开始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场景:全家人都没有工作,只能靠折披萨盒子赚点小钱,折纸盒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稍稍用心就能够达标,可全家一起折还是废掉了四分之一。

社长一家不在,四人在豪宅里挥霍享受时,基婷妈妈甚至自私地说社长一家:“不是有钱却很善良,而是有钱所以善良,如果我有钱,我也会变得善良。”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吗?反而很多一夜暴富的人最后却倾家荡产的例子比比皆是。


穷人之所穷,不是因为阶层的差距,而是输给了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

你可以穷,但不能失去追求生活的态度;

你可以穷,但你不能就此放弃自己。

只有做出改变,才有可能迎接崭新的人生。

改变现实,从变“被动”为“主动”开始

亦舒曾在书中这样写道:“穷是一种心态,你若一辈子坚持自己是穷人,拥有大量金钱也救不了你。”

《墨菲定律》一书中提到一个青蛙法则:一只青蛙放在一个盛满凉水的容器里,然后慢慢地给容器加热,控制在每两天升温一度的状态。那么,即使水温到了90°C,虽然这时青蛙几乎已经被煮熟了,它也不会主动从容器中跳出来。


这个法则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类天生有一种惰性,不到迫不得已就不会去改变现状的。那么等危机真正到来时,就来不及了。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电影结局那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究竟为什么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多数穷人就是这样,忍受不了求富道路上的坎坷,到最后找到一个舒适圈便非常满足,只要没有大风大浪,便安安稳稳过下去。

他们一面喊着致富,一面又待在舒适圈里,不肯出来,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

最近的疫情已经导致第一批中小微企业倒闭,而与此同时有些企业却丝毫不受影响,比如国产美妆第一品牌完美日记的线下门店无法营业,但是平时线下店设置的加粉员早已把客户的微信加上,现在每天在社群里卖货,如火如荼,生意好得不得了。

很多人也在这个特殊时期发现新的商机,有的加入口罩生产线,有的直播卖货,有的做微商……但另一些人却在家整日K歌玩牌打游戏。

一个主动,一个被动,高下立判。

就像网上有一种说法:被动的人总是在等待,而主动的人早已赢得全世界。

这个时代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态,不沉溺于安逸,不满足于高枕无忧的日子。

《秦时明月》里有一句话:“很多人都是被时代改变的,只有极少数的人是可以改变时代的。”


时代想改变谁,从来都不带商量。

被时代抛弃的人,很可能就一辈子像《寄生虫》这部电影里面的金家四人一样,沉沦在阶层的最底端。

很残酷,也很真实。

像电影中的一家人,靠假证书、假标签、假名片上位,最终便落得这样一个惨淡的结局。

假的终归是假的,它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唯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并默默改变现实,才是正解。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