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公筷公勺成為餐桌“標配”

近日,北京烹飪協會、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聯合號召全市餐飲行業推行公筷公勺行動。倡議書指出:餐飲服務要配備公筷公勺;火鍋等必須在餐桌熟制的餐飲服務,應提供專用“生料公筷”;有條件的餐廳應積極推行分餐制等。

用筷子夾菜吃飯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一個傳統習俗,但圍桌共食、不用公筷會給疾病的傳播提供便捷的途徑。研究表明,家庭中若有乙肝病毒攜帶者,合餐的感染率高達42%,而分餐的感染率只有17%。鍾南山院士很早就發出了“餐桌革命”的呼籲,新習慣也在非典時期一度流行,但後來人們似乎“好了傷疤忘了疼”,並沒有將公筷公勺的好習慣養成。此番新冠肺炎病毒由飛沫廣泛傳播,推行公筷、公勺、分餐的社會呼聲再起。

其實,餐飲業倡議提供公筷公勺、分餐是件好事,不僅對於當前疫情防控至關重要,對於今後腸道等傳染病的防治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當一桌人用各自吮吸過的筷子在菜盤裡翻來戳去的時候,可能在不經意間就完成了病毒的傳播。

不互相夾菜,才是尊重,不私筷公用,才是文明。“公”“私”分明,即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

對於公共聚餐來說,似乎更好推行公筷公勺或者分餐制,而對於家庭用餐來說,推廣難度會更大,關鍵在於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傳統觀念,尤其是一些老人,“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的傳統觀念,需要長期的宣傳教育與科學引導。

筆者認為,有必要以此次疫情為契機,在全國範圍內再掀起一場全面的“餐桌革命”,循序漸進地推行“公筷制”或“分餐制”。相信只要社會的每一份子共同努力,家庭的每個成員共同監督,使用公筷公勺一定會成為新時代的社會文明。(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