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人民公園賞春想起天水曾經有過這樣一位奇女子

不知不覺,春天就來了,用詩人的話說就是“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了。只是現在的人都忙,加上人心惶惶,本來本人就缺少詩意,對春天的到來也就三心二意了些,提不起精神勁兒來。


在岷山生態公園沒開放前,人民公園是一個可以去的地方。去可以,上班不順路,得拐一下。


不過人民公園現在也小了許多,似乎除了柳,花不算是太盛,當然,多數可能沒開,今天來,可能還有些早了。

這底橋年代久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時有,那時公園買票進,進來上橋子不覺得費勁,現在上橋感覺臺階有些陡。

年齡,假不過去。


這個亭子裡每天都有一幫老人唱歌,颳風下雨都擋不住,今年被“冠冠"擋住了,否則過來順路聽聽也很有意思。


遠處的樓住著空氣應該很好,藉著公園在側,這裡的樓價還是很堅挺的,即使是現在,二手價也很硬朗。


亭子裡趁涼,扭頭就是景,很愜意,只是這種愜意上班族難得享受,等退休吧,退休了也來這裡唱歌。


這座樓當初很有身份,偶爾去過一次,感覺設計很是一般,與身份不匹配。據說現在住的人雜,原住民不多了。


公園人少,看花還有些早,主要散步遛彎,曬太陽補鈣。


這棵樹其實挺大挺高,這樣拍過去感覺小了,不那麼偉岸了。


水不是很清。以前這水裡有魚,掏錢可釣,但不大上鉤,在假山下有一灣圍起來的水域,名曰高釣塘,所謂高釣塘,就是釣上的魚稱斤算賬,所以容易上鉤,而且魚也大,划不來玩。


西南角有兩三株花,正盛開著,欣欣向榮的樣子,只是不好拍,耍耍還行。


飛簷可入畫,只是防盜網不太“詩意”,亮鋥鋥的,有些霸氣,與花不太搭。


這個亭子好像叫中山紀念堂。1940年改為中山公園,建中山紀念堂。


水月寺有一株花,瞅了半天,不好下手,只拍了一張。

人民公園最早為水月寺,清順治年間,此地有廉政愛民的隴右道僉事,宋琬石刻像的宋公祠。惜荷池水榭因當時國運衰竭,古建築多已不存。1933年,此地被闢為城南公園。


這個樓是哪的,不瞭解。


這個還是前面說過的那棟樓,朋友工作室開業時上去過一回,後來再沒去過。


這棵柳樹較老,平時下面常有老人們乘涼。


這個雕塑是古代才女蘇蕙像。

蘇蕙,出生在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幹部"家庭。琴棋書畫、女紅無一不精。

16歲嫁給秦州刺史竇滔。他們居住在秦州城西 ( 現天水市秦城區育生巷南原二郎巷 ) 刺史官宅內。

後竇滔遭人誣陷,被符堅貶為庶人,發配邊疆沙州 ( 今敦煌 ) 服苦役。蘇蕙她把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寫成迴文詩,用五彩絲線織在錦帕上,在秦州城沿街叫賣。前秦皇帝苻堅是秦州人,因此,錦帕很快傳到苻堅手中,他看了迴文詩後很受感動,立即傳旨赦免竇滔,官復秦州刺史。竇滔與蘇蕙終於團圓了。

但花心的竇滔卻移情於寵姬趙陽臺。蘇蕙20歲時,符堅派竇滔鎮守襄陽,任安南大將軍。蘇蕙忿其夫薄情寡義,不與同行,竇滔便攜帶趙陽臺赴任。蘇蕙在秦州苦等整整兩年,不見竇滔的一點音信。悲憤之餘用五彩絲線在八寸見方的錦帕上織就一幅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言,縱橫反覆,皆為文章的迴文詩。竇滔讀後立即把趙陽臺送至關中老家,親備車馬,把蘇蕙從秦州接到襄陽。

一個小三,一個花心大蘿蔔,無意間竟逼出了一個才女,一首千古絕妙迴文詩。


以上圖片均為手機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