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伏羲故里——天水

天水市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現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總人口328萬人。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稱。

政府駐地:秦州區民主西樓34號電話區號:0938郵政區碼:741000地理位置:甘肅省東南部面積:14992平方公里人口:350萬(2004年底)著名景點:麥積山石窟,仙人崖,石門,伏羲廟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地處陝、甘、川交界地帶和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的中點,隴海鐵路穿越全境,G30連霍高速在2011年在天水地區全線通車,G7011十天高速列入規劃,G310國道、G316國道橫貫東西,五條省道輻射南北,是西隴海線經濟帶甘肅段的東部起點、隴東南經濟文化物流中心。2003年,全市貨運量佔全省總量的25%,客運量佔全省總量的30%;1998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全省各市地州始終列第二位,年均增長8.9%,對周邊地區有一定的輻射力、帶動力,區位優勢明顯。 關中—天水經濟區(以下簡稱經濟區)包括陝西省西安、銅川、寶雞、咸陽、渭南、楊凌、商洛(部分區縣)和甘肅省天水所轄行政區域,面積7.98萬平方公里,2007年末總人口為2842萬人。

"天水",是當地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地名。最早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可是,到了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廝殺加上連年的乾旱,使當時繁華、富饒的上城變得殘垣斷壁,民不聊生。傳說,在一天夜裡,正當人們進入夢鄉的時候,忽然天空狂風呼嘯,雷電交加,隨著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地面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於是形成一湖,“天水湖”。此湖水位穩定,水質純淨,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當時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後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命令把要新設的郡建在上邽北城的湖旁,起名"天水郡"。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為天水地區,轄1市11縣,223個人民公社,5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在天水,飛翠流玉的馬跑泉,香美勝乳的甘泉,四季如湯、去病健身的溫泉,珠簾垂掛的菩薩泉,寒徹沁人的八卦泉,魚隨泉湧的神魚泉等,分佈面廣,知名度高。這些泉水水質甜美,四季不斷,久飲能使人皮膚潔白。天水居民皮膚多白嫩,因而有"天水白娃娃"的說法。

天水別稱秦州。秦州之名最早始於魏文帝元年(220年)。 天水是"秦"的發祥地,自三國以來,在天水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秦安、秦嶺、秦州等.

天水還有一古稱,叫"成紀"。成紀之名,始地西漢,但宋代以前只是在秦安縣境內,宋時才改移天水。

成紀得名與傳說中的伏羲氏有關。稱天水為"龍城",因它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是龍的故鄉。《漢書·地理志》也載,天水郡有成紀縣,故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據有關資料證,現天水市西關伏羲廟,首建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廟內南天殿天花板上繪有完整的64卦及河圖圖形,這在其它地方是少有的。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天水人總喜歡把伏羲廟稱為"人宗廟 ”。

共同的故鄉:

1)秦襄公,(公元前?——公元前766年),今甘肅天水一帶人,秦國的奠基者。

  2)李廣,(公元前?——公元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西漢名將。

3)趙充國,(公元前137年——公元前52年),字翁孫,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市境內)人,後徙居金城令居(今甘肅永登縣)。西漢名將。

4)段會宗,(公元前83年——公元前9年),字子松,西漢隴西郡上邽縣(今甘肅天水市)人。曾兩任西域都護,四次專使烏孫,是西漢後期著名的外交家。

5)趙壹,生卒年不詳。字元叔,漢陽郡西縣(今甘肅天水南)人,東漢著名辭賦家,活動在漢靈帝(公元168年——公元189年在位)之世。

6)姜維,(公元202年——公元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人,三國時蜀國將領。

7)苻堅,(公元338年——公元385年),字永固,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氐族人,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

8)李世民,(公元599年——公元649年),唐朝皇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即唐太宗。李氏祖籍為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北)人,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次子,生於渭水北岸的陝西武功。

9)李思訓(651-716,一作653-718)唐代書畫家。字建睍,一作建景。出身唐宗室。唐高祖從弟長平王李叔良孫,李孝斌子.

10)李白,(公元701年一—公元762年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北),唐代大詩人。

11)李翱,(公元772年——公元836年),唐代散文家、哲學家。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

12)鄧寶珊,(公元1894年——公元1968年),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民革的卓越領導人之一。解放後,他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長,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常委等,他還榮獲一級解放勳章。

年平均降水量574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亞熱帶林區年降水量為800—900毫米,中東部山區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時,渭北略高於關山山區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兩季分別佔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佔2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氣溫38℃,極端最低氣溫-15℃

天水高校 

天水師範學院

天水廣播電視大學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機械工業學校

內渭河流長約280公里,沿河接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耤(藉)河、牛頭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廟河、紅崖河等,流程較短,水量豐沛。

天水古稱成紀,天水古稱成紀,因相傳華夏始祖伏羲氏就誕生於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市歷史悠久,歷代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蹟眾多,幾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天水伏羲廟、卦台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朝宗拜祖的場所;大家熟知的"馬謖失街亭"、姜維三戰小隴山的歷史故事就在天水。武山水簾洞,洞內樓臺、泉石、雕塑、畫像一應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壯觀,山上有安詳、寧靜的大象山大佛;與麥積山毗鄰的仙人崖,群峰對峙,是一處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遊覽勝地……還有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的麥積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藝術,險峻的洞窟著稱於世。

天水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綠的地方,由麥積山石窟和小隴山植物園、仙人崖、石門與曲溪等景點組成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區內重巒疊翠、山環水繞,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北國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遊勝地。

旅遊景點

天水主要旅遊景點:玉泉觀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 ·大象山大佛·甘肅天水石門山 ·仙人崖 ·伏羲廟 ·甘肅天水水簾洞 ·南廓寺 ·千佛洞 ·甘谷大象山 ·曲溪 ·拉稍寺 ·天水師範學院·大地灣遺址 ·麥草溝 ·拉稍寺石窟 ·水簾洞石窟群 ·卦台山 ·顯聖池 ·李廣墓

麥積山石窟位於天水東南部,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石窟始建於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層層相疊,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間有棧道相連,攀援而上可達山頂。

麥積山石窟塑像的大小與真人相若,有的交頭接耳,有的低眉含嫣,有的俊俏活潑,形態栩栩如生,被譽為“東方塑像館”。在天水附近的武山尚有拉梢寺石窟,位於絕壁上的浮雕大佛高約六十公尺,遠觀尤覺雄偉。

麥積山洞窟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各洞窟。

羲皇故里

天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史載人首蛇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和女媧,即出生於天水,故天水又稱為“羲皇故里”、“龍的故鄉”。伏羲,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伏羲誕辰日和農曆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天水便舉辦規模盛大的祭典儀式,1995年起 ,又擴大辦成了天水伏羲文化節。

現存的伏羲廟,又名太昊宮,在市區西關,當地稱作人宗廟,其建築肅穆古樸,巍峨壯觀,是海內外華人尋祖追宗的聖地。

美麗的伏羲故里——天水

麥積山,地處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北道區麥積山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是中國四大名石窟之一。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勢險峻,周圍綠樹成林,環境清幽。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裡松檜陰森,橫雲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薈萃著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佈在194個洞窟裡,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陽龍門石窟一樣,有著珍貴的藝術寶藏。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岡、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讚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曆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玉泉觀位於天水市秦州區城北, 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美麗的伏羲故里——天水

玉泉觀俗稱城北寺,又名崇寧寺。在甘肅天水市北天靖山麓。建於元大德三年(1299年)。現存建築為明清時重建。觀緊依城垣,順山勢升高,隨山溝、崖壁、臺地而建。中軸線自下而上,有山門,遇仙橋,通仙橋,青龍殿,白虎殿,人間天上坊,玉泉閣,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頂有小廟,傳為明魏忠賢生祠。側邊有雷祖廟,三官殿,諸葛祠,託公祠,三清閣,選勝亭,靜觀亭,蒼聖殿,玉泉井。井上有六角亭。神仙洞傳為元代陸、馬二真人羽化處。三清殿樑上墨書題記“明嘉靖叄拾陸年歲次丁酉季冬重建”,第一山牌坊墨書題記“嘉靖叄拾柒年建”。亭臺高下,碑碣遍山;林木蓊鬱,曲徑深幽。春來雜花叢生,碧草蒙茸,遊人至此,流連忘返。

玉泉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梁、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頫草書四帖,上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質樸豪放,觀者無不為之而讚歎。每年舊曆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地人稱為“朝觀”,時值春早人閒,熱鬧非凡,組成一幅喜氣洋洋的風情民圖。玉泉觀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建。

2006年05月25日,玉泉觀作為元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1年06月25日,伏羲廟作為明、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前後歷經九次重修,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後,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現存面積6600多平方米。

美麗的伏羲故里——天水

伏羲廟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築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築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共6座。新舊建築共計76間。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而朝房、碑廊沿橫軸線對稱分佈,規整劃一,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風格。由於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築群呈宮殿式建築模式,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築群。又因有伏羲廟,民國以前小西關城又叫伏羲城。

院內遍佈古柏,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徵伏羲六十四卦之數,現存37株。挺拔蒼翠,濃廕庇日。伏羲廟大門內側東西牆角原有古槐兩株,相對而立。現存東邊1株,樹幹中空,經鑑定為唐代所植。

大像山石窟

位於天水市甘谷縣境內距縣城五華里處。那裡有一座正看如旗,橫看似龍的山巒拔地而起 ,舊名文旗,現名大象山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據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先後共經歷了四個朝代,三百多年。

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 現存二十二個窟龕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並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象山窟龕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甘谷大佛為釋迦牟尼佛。大象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後,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歷史、典故後,根據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起名大象山更為確切。雖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義深遠。 從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象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款進行維修。2001年該石窟升格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大象山位於天水市甘谷縣。距離火車站有8公里。在車站有直達甘谷的汽車,也可乘火車直接從甘谷車站下車。

卦台山氣勢宏偉,環境壯觀。卦台山山體如一龍馬之態雄臥於景色秀麗的三陽川西首,集一川風脈于山嶺,畫卦臺遠視如一古老城堡。“文革”期間,這裡的殿宇鐘鼓樓等古建築大部分被拆除。改革開放後,被破壞殿宇修復如舊,使卦台山恢復了歷史的原貌。卦台山和山右渭峽中的“渭水秋聲”同為秦州十景之一。

卦台山傳有風勝龍石,洗腳真跡,龍馬仙洞,卦臺舊痕,九龍朝卦,姜維古城等八景之說。其中最為神奇當推“龍馬仙洞”了,傳說伏羲在卦台山創畫八卦時刻,山右渭峽峭壁中突然有一洞窟訇然竅開,飛騰出一隻身著花斑、兩翼振動的龍馬,便啟迪伏羲觸發靈感,創畫出太極八卦圖,易經學者張淵量來這裡後寫詩句贊曰:“卦台山上文明啟,龍馬洞中萬象生。”

仙人崖

美麗的伏羲故里——天水

仙人崖景區是國務院公佈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之一。 位於天水市東南65公里處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麥積山石窟的東北方向,始於南北朝,據今近一千六百年。宋代稱“華嚴寺”, 明代永樂皇帝賜名“靈應寺”。相傳此處過去常有高人隱居於此修行,故名仙人崖。仙人崖景區由三崖、五峰、六大寺組成,寺觀修建於峰頂或飛崖之下,知名景點有“仙人送燈”、“淨土松濤”、“仙水湖光”等,其景色兼具北方的雄奇和南方的秀麗,景景相連,猶如仙境。其中位於朱家後川的淨土寺,是天水最有名的佛教淨土宗寺院。現為佛、道合一的石窟寺廟。

仙人崖景區自然風景秀麗,山巍、水秀、崖峻、林密;人文景觀僅次於麥積山景區,寺宇、廟觀、窟龕多建於高聳的峰頂或凹凸飛崖間。自南北朝以來,歷代在這裡均有建築和泥塑雕像,遺憾的是多被損毀,遺存較少。據一九五三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團鑑定,這裡現存的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興建和重新修繕的,部分泥塑為北魏晚期作品。長期以來,這裡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

仙人崖景區主要由石蓮谷、仙人崖、羅漢溝、淨土寺、瀑布崖、翠英山和哭禱峽等景點組成。

仙人崖由三崖、五峰、六寺組成。三崖即東崖、西崖和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和西崖峰;六寺即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而靈應寺又是仙人崖的通稱。

在這一景點中最宏偉壯觀的是由“五峰”和羅漢溝群峰共同構成的“十八羅漢朝玉帝”的景象。其景象的具體構成為:東、西峰和玉皇峰三峰參列,玉皇峰處於正中;寶蓋峰和獻珠峰與三峰比列,宛若仙童侍立;另有羅漢溝的群峰似具若揖若拜之勢,故有“十八羅漢朝玉帝”之美稱。在這裡現保存有北朝、宋、明、清等朝代的塑像一百九十七尊,壁畫八十七平方米,永樂年間的珍貴銅佛像5尊。以及明清兩代建造殿宇二十七座五十四間,多數建於天然巖庵下和巉巖奇峰顛。

仙人崖三崖中,以西崖面積和佛殿數量為最,14座殿宇內有唐、宋、明、清各代佛像100多尊,藝術價值極高。

仙人崖地勢險要,群峰巒嶂,岩石萬仞,松檜成林,鳥語花香。以石巖洞、獻珠峰、南天門、寶蓋山千佛崖最為典型,奇山、秀水、綠樹、野花相映,涉足其間,確有身臨仙境之感。珠山與寶蓋山之間有一孤峰,望之如塔,峰上有燃燈閣,內有明代塑像燃燈佛。相傳這有天然仙燈,深夜有燈火自崖石飛出,故以“仙人送燈”的美稱列入秦州八景之中。

天水呱呱品種繁多,以原料區分有蕎麥呱呱、冰豆呱呱、豌豆呱呱和粉面呱呱等。其中最受人們歡迎的是蕎麥呱呱。製作方法是先把隴南盛產的蕎麥粉成“蕎珍子”,入水浸泡、加工,取其澱粉,然後將澱粉加水入鍋,用小火燒煮,直到鍋內形成厚厚一層色澤黃亮的呱呱時,方可取出裝入盆內加蓋,經過回性,即可食用或上市。

天水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全市有32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4.8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9%。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有24.3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東部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回族自治縣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31.8萬人,其中回族22萬人,佔總人口的69%。 該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共有信教群眾32.1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9.1%,分佈在兩區五縣的10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的1028個村委會(居委會)。經縣級以上(包括縣級)人民政府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處)所739處,其中固定宗教活動處所38處。有正式登記成立的市、縣區宗教團體32個,其中市級5個,縣級27個,有宗教職業人員2402人。

天水伏羲文化節 由每年農曆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裡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95年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曆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里,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

天水成為我國“歷史文化聖地”的十大理由

1、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根據神話傳說基因檢測考古發現及語言學的研究,天水是中華民族(包括漢族和藏彝苗瑤等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據點,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祥地。

這裡不但發現過38000年前舊石器時代的“武山人”,還發現了大量史前時代的遺址,其密度之高,全國罕見。天水同時也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精髓——陰陽八卦傳說就誕生在天水三陽川地區的卦台山,該地四面環山,有大小山頭九個,中間盆地極為平坦且有渭河呈S型穿越而過,臺灣中華六經學術研究會張淵量會長先期考察了全國的山川地理,又用最先進的儀器對畫卦臺及周圍的山形水勢進行了仔細的勘查和研究之後,盛讚三陽川是“太極無雙地”,卦台山是“華夏第一山”。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化在此延續了3000年。天水曾出土過中國最早的彩陶、繪畫、雕塑、符號(文字的源頭之一)、禮器、地圖、紙張、毛筆、木尺、小說、音樂文獻等實物,考古學和文獻也證實,天水既是我國農業、畜牧業、建築、紡織、養蜂等技術的發源地,也是我國古代文學和戲曲的發源地之一。

2、是我國神話傳說最多的地方。天水是大家公認的羲皇故里,有兩座規模宏大的伏羲廟,傳說中的伏羲、女媧、炎帝、黃帝、神農等都誕生在天水,並有大量的文獻和遺址加以證明;我國遠古時代的第一部神話總集 ——《山海經》對天水有許多描述。除此之外,天水還有大量有關《西遊記》和《三國演義》的傳說和遺蹟;至於其他民間傳說,更是數不勝數。

3、是中華各民族的聖地。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絕大多數都認同伏羲、女媧為其先祖,天水作為伏羲、女媧的故鄉,自然也是漢族和這些少數民族共有的聖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死於天水,也很有可能葬於天水,天水漢族供奉的家神有許多是蒙古人。天水張家川是我國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其境內的宣化崗是中國伊斯蘭教哲合忍耶學派的聖地,同時天水還有兩座建於元朝的回族清真寺,是我國最早的回族清真寺之一。滿族的前身女真族也在天水留下了許多痕跡,如西關的“郡王府”和卦台山的伏羲廟等;至於藏族、維吾爾族等,他們與古代活躍在天水一帶的胡戎羌狄等有密切的關係,對藏族歷史有重大影響的許多事件都發生在天水,至今仙人崖和水簾洞還有喇嘛殿、喇嘛塔等。

4、對我國的歷史進程和政治制度始終具有重大或決定性的影響。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化對古代中原和西部地區的社會歷史產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中國歷史上許多重要的王朝(如秦、唐等)都發跡於天水,對中國歷史有重大影響的許多政策制度和事件,如秦朝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漢朝的屯田制度、兩晉南北朝的里長制度和民族融合政策、西北和西南的絲綢之路、宋朝的茶馬互市、元朝的建立、辛亥革命時期的秦州起義、近代工商業的興起、抗戰時期的後方建設與文革時期三線企業的建設等都與天水有密切的關係。

5、天水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從古到今一直長盛不衰。

6、是我國東南西北文化的交匯之地 ,從古到今,一直與我國的核心地區有一種神秘的聯繫。

7、是我國宗教勝地之一。天水有以麥積山為代表的一大批佛教石窟和寺廟(其中水簾洞石窟還留有小乘佛教的遺蹟),有道教最重要的流派——全真教在元朝修建的玉泉觀,有我國最早的回族清真寺和伊斯蘭教哲合忍耶學派的聖地——張家川宣化崗。除此之外,天水也是我國基督教最流行的地區。幾大宗教在這裡融洽相處,並行發展,形成奇特景觀。

8、有大量的神山聖水。如成紀(伏羲、女媧、李廣、李白和李唐王朝的故鄉),古風臺(伏羲誕生地)、女媧洞 (女媧誕生地)、葫蘆河(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傳說人類誕生與葫蘆有關)、卦台山和龍馬洞(伏羲畫八卦處)、女媧祠、補天石、鳳凰山(即崦嵫山,為古代神話中的日落之處) 、軒轅谷(天水有兩處軒轅谷,傳說是黃帝誕生地)、朱圉山(《山海經》載為大禹治水過往之處)、齊壽山(即《山海經》所載潘冢山,古時為嘉陵江源頭,附近有秦人祖陵)、伯陽(傳說為老子歸隱處)、高老莊和曬經寺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天水還有古代交龍寺遺址,涉及女媧造人、伏羲畫卦、三教分立等大量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神話。除此之外,天水還擁有一大批歷史文化的聖地,如關山(即古代的崑崙,為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毛家坪和秦亭(秦人發源地)、街亭(諸葛亮失街亭處)、東柯草堂(杜甫生前建起的第一座草堂)、天水堂(天下趙氏祭祖聖地)等。

9、基本上在我國的地理中心,自然環境較好,古樹名木繁多,城市清靜恬淡,沒有太多的商業味,符合聖城特點。

10、周邊地區有許多歷史文化勝地。除了本身擁有大量的神山聖水、古巷民居、書院會館、石窟寺廟、古道驛站外,天水周邊地區也有許多歷史文化名勝。如北面的秦長城遺址和道教源頭崆峒山,東面的佛教聖地法門寺和我國七大古都之首——西安,西南的秦人祖陵和藏族聖地拉撲楞寺,西面的李家龍堂和渭水源頭鳥鼠山,南面的蜀道和祁山等,這使得天水作為歷史文化聖地的內涵變得更加豐滿,其地位也變得更加鞏固。

其實,天水作為我國曆史文化的聖地,古人已經有所領悟。如《詩經 秦風》中就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描寫;李白則是“自此風塵遠,山高月夜寒。東泉澄澈底,西塔頂連天。佛座燈常燦,禪房香半燃。老僧三五眾,古柏幾千年”的詠歎;杜甫更有“遠水兼天淨,孤城隱霧深”、“如行武陵暮,欲問桃源宿”、“煙火軍中幕,牛羊嶺上村”的多重感受;而譚嗣同,這位少年時曾隨父來過天水的民族英雄,多年以後更是深情地寫下了“春煙淡淡暗離愁,雨後山光冷似秋。楚樹邊雲四千裡,夢魂飛不到秦州”的詩句。無論是哪一位作者,歷史文化積澱極為深厚的天水留給他們的都是清靜聖潔的印象。如今,當我們來到天水,親自感受一下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美麗的山光。

天水之最 天水的中國之最和世界之最

1、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陰陽八卦文化最早的發祥地

2、大地灣原始人遺址創造的歷史之最 A、世界最早的水泥地面 B、世界最早的油菜籽和黍 C、中國文明和文字的源頭之一 D、中國最早的連環畫 E、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 F、中國最早的彩陶 G、中國雕塑的發源地之一 H、中國最早的繪畫 I、中國農業和畜牧業的發源地之一 K、中國紡織技術的發源地之一 L、中國最早的禮器 M、中國最早的度量衡 N、中國最早的暖氣設備 O、中國最早的打擊樂器 P、中國最早的十進制 Q、世界最早的防火塗料

3、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發祥地

4、中國最早的兩個縣——冀縣和卦縣

5、中國最早的大夫——醫緩和醫和

6、放馬灘戰國秦漢古墓創造的歷史之最 A、世界上最早的地圖——木板地圖 B、世界上最早的紙——紙地圖 C、世界最早的十二生肖 D、中國最早的歷書——《日書》 E、中國最早的毛筆和木尺 F、中國最早的傳奇小說——《墓主記》 G、中國樂律史上的最早文獻——《律書》 H、中國最早的花鳥畫——表現被縛老虎掙扎咆哮場景的木板畫

7、中國最早的養蜂人——姜歧

8、中國最早的書法評論——趙壹的《非草書》

9、中國最早的沙盤

10、世界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璇璣圖詩

11、中國最早的小說家之一——王嘉

12、麥積山石窟所創造的歷史之最 A、世界上自然景色最優美的石窟 B、世界上工程量最為奇險浩大的石窟 C、中國最早的山水畫 D、中國各代泥塑藝術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E、中國最早將佛教藝術世俗化民族化的地方 F、中國最早的經變畫 G、中國四大石窟中唯一靠當地民間力量開鑿的石窟

13、世界最大的浮雕菩薩像——水簾洞石窟浮雕

14、中國唯一具有小乘佛教特點的石窟——水簾洞石窟

15、中國最早的陽臺——宋墓陽臺

16、中國最早的交通法規——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

17、世界最古老的柏樹之一——南山古柏

18、世界最古老的玉蘭樹——甘泉寺雙玉蘭

19、世界上唯一按北斗七星佈局的古民居——石作瑞故居

20、天下趙氏宗祠——天水堂

21、中國最早的古民居之一——李廣故居

22、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回族翰林公——哈銳

23、甘肅最早的現代民營企業——天水炳興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24、中國回族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后街清真寺中國伊斯蘭教哲合忍耶學派的聖地——張家川宣化崗

25、中國伊斯蘭教哲合忍耶學派的聖地——張家川宣化崗

26、甘肅最早響應辛亥革命並取得成功的地方

27、甘肅最早的鐵路——天寶線(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難修的鐵路之一)

28、中國第一個水土保持機構——甘肅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

29、世界上最短的的高速公路——天北高速公路(也是甘肅最早的高速公路)

30、絲綢之路保存最完好的路段——關山古道

31、中國最著名的手工藝品之一——天水雕漆和天水絲毯

32、世界生肖篆刻藝術的發源地

33、中國戲曲的發源地

34、中國元雜劇的活標本——武山秧歌

35、中國最早的消費品安全標誌——長城標誌

36、中國入世後打贏的第一場反傾銷案官司由天水海林軸承廠獨家應訴 37、中國最大的芯片生產基地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