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剩女羞辱」,被外國人搶先拍出來了

​最近,一部由《慾望都市》“米蘭達”扮演者辛西婭·尼克松

與《Girls Girls Girls》雜誌合作的短片在微博傳開了。


短片的名字叫《他們說,要當個淑女》(Be a Lady, They said!)。


一臉嚴肅、目光如炬的辛西婭面對鏡頭,言辭犀利。


“不要太胖,不要太瘦。

吃好,減肥。別吃那麼多。

點一份沙拉,不吃碳水化合物,不吃甜點,節食吧。

天啊,你看起來像個骷髏。

你為什麼不直接吃?你看起來很憔悴,你看起來很不舒服。

……

疊好他的衣服,做好他的晚餐,讓他們開心。

那是女人的工作,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好妻子。

給他生一個孩子。你不想要孩子?總有一天你會改變主意的。”


翻譯@麥當娜中國歌迷會


看完短片,許多人的腦子裡會蹦出“打拳”兩個字。


不過,讓我們暫且拋開先入為主的觀點,嘗試去接近創作者的理念——


社會存在對性別的根深蒂固的偏見和雙標問題(包括對男性)。


就比如,短片裡講到女人需要結婚生子、做家庭主婦、讓丈夫開心。


那麼,婚姻、家庭、妻子、母親是女人一生中必須扮演的角色嗎?中國女性面對傳統的婚戀觀,她們的處境又是怎樣的呢?


一部由以色列導演希拉·梅達利亞、肖什·莎赫拉姆與PBS(美國公共電視網)合作的紀錄片,為我們提供一個答案。


《剩女》

Leftover Women

2019.4.27



1.


Mei,34歲,單身。


靠著自己的努力,她走出了山東農村的老家,來到了北京。


大學畢業之後,她選擇留在北京,在一家港企公司做律師。


表面上看,她成為了社會的精英階層,經濟獨立,教育程度高;但潛意識裡,她依舊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


一定程度上,這與她的山東老家脫離不了關係。



山東一直是傳統思想比較嚴重的地方。


尤其在農村,“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思想根深蒂固。


女孩子年紀超過27歲還不結婚,任何人都可以嘲笑你、鄙視你。


Mei是一個30+的單身女人,即便生活得多麼摩登時髦,還是要承受來自家人的催促、傳統的壓力。


外甥叫她光棍姨,姐姐開玩笑地讓她嫁給村裡的老光棍。



每次回老家,她還要經受家人一輪又一輪的“質問”、“審判”。


父親率先出場。


“我還真愁你這個事情。在外面,人家一問,我都沒法說。”“你工作已經穩定了,你可以考慮結婚了。”


父親用沒面子的說辭,試圖讓孝順的女兒聽話,趕快找個對象結婚。


已經熟悉套路的Mei面不改色地回答,


“我考慮了,我考慮的結果就是還是單身好。”



父親被氣走之後,姐姐發起新一輪的攻勢。


首先,針對她本人進行人身進攻,“上學上傻了,讀書讀傻了。”“不正常了。”


然後,再提父母對她的操勞和擔心,“你一天不結婚,咱爸媽就一天不放心。”


一旁觀戰的媽媽也跟著一句,“你結婚之後,我也了卻一份心思。你爸晚上都睡不著覺。”



返回戰場的父親,繼續做思想工作。


“你大學畢業,我真的很自豪,唯獨就這個事情不行。從你念書開始,你咋說我咋辦,你要什麼我給你什麼。


你考上北京去唸大學,咱們窮,我還是供著你。我豁上賣血,也要供著你。”


聽到父母不斷追溯養育之恩,姐姐不斷地開槍放炮,崩潰的Mei終於泣不成聲。


”如果我不結婚,這一切就沒有價值了,對嗎?”



聽到這話,姐姐當場氣炸了,大聲斥道,


“不結婚可不就是判刑!不結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多子多福的石榴,別有一番用意


唉,同為山東人,我對Mei的處境感同身受。


在傳統思想濃厚的農村,女人的命運只有結婚生子一條路,失敗的婚姻也比嫁不出去強。


在嚼舌根的人眼裡,大齡單身不是腦子有毛病,就是身體有毛病。


面對這種傳統守舊的思想,她只能默默忍受著別人的議論、家人的怪責。



為了早日成家,完成父母的心願,從婚介網站到公園相親會,Mei一直不停地奔波。


令人遺憾的是,不僅沒有找到對象,還遭受了羞辱。


有一次,在與某婚戀網站的紅娘見面時,


她說了一下自己對另一半的要求,受到良好教育、尊重女性。


說實在的,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訴求,並沒有高標準、多苛刻。


萬萬沒想到,紅娘毫不留情面、劈頭蓋臉地諷刺道,


“首先,你不是美女;第二,你的年齡真的很大。你覺得你的年齡在婚姻市場中真的還是一個很好的年紀?


你不要把自己的狀態想得很好,不要覺得自己年齡、狀態還很好,包括你的外型也是。這都是自欺欺人的,都是你自己覺得的。”



還有一次,Mei在公園相親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掛著自家兒子信息的老太太。


看到男方條件不錯,她就湊過去,寒暄一下。


一開始聊著還行,談到職業,老太立馬變了臉。


“律師多厲害,拿幾條法律我就完蛋了。”


一臉尷尬的Mei試圖化解這個冷場,“律師也不欺負自己家的人啊。”


老太大依舊嘴裡不饒人,“要是有矛盾了,就不會自己家的了。我受不了。我們不談了好嗎?我害怕。”


估計,連Mei都沒想到,律師這個職業也會成為自己相親路上的絆腳石。



面對一次次地失敗,近乎崩潰的Mei只能找心理醫生傾訴。


“我是一個比較奮力掙扎的人。不管是剩女、單身狗這些詞,我會掙扎出來的。在某種程度上,我戰勝了它們,但是還是一個人孤零零的勝利,還是很害怕。


好端端的人生過成現在這個樣子,就是因為不結婚的問題。我現在過著一邊戰鬥,一邊逃亡的生活。”



2.


Min,28歲,北京人,有房有車。


畢業於傳媒大學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她,是某電臺的節目主持人。


個人條件優秀的她,對選擇對象的要求比較具體:


身高175以上;公務員、金融、技術男等職業;必須有房;家境不能比自己家差,不接受農村家庭。



實事求是地講,按照她本人的條件,這些要求不算太苛刻。


而且她條件這麼好,為什麼還找不著對象呢?


問題主要出在Min的媽媽身上。


她的媽媽跟全天下的父母一樣,希望女兒能嫁給一個好人家,生活得幸福美滿。


除了男方需要北京戶口之外,她總愛用挑剔的眼光,表達各種不滿意。


看到女兒與男孩交往,她就會橫加干涉,覺得對方不好、圖女兒什麼。


一次,二次,三次….最後女兒這麼就剩下來了。



早已經習慣順從的Min,每一段感情都需要參考媽媽的意見。


一旦媽媽不同意,這段感情也意味結束了。


日積月累,這給她帶來了特別大的壓力。


在心理醫生的建議下,為了打開心結,Min試圖與媽媽傾訴內心的想法。


她哭泣地說,“你能不能別摻和了。”


也許是太憋屈的緣故,Min把積攢多年的情緒統統傾倒了出來,


“你都不尊重我們。有時候我覺得我爸憑什麼找你呢。”



始終面無表情的媽媽聽到這番話,壓不住脾氣了。


跟許多的家長一樣,她把為孩子犧牲的一切舊賬翻出來,用自己的養育之恩去搪塞女兒的指責。


“我們倆高價讓你上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我們倆培養你,然後完了就一無是處。


我這個做母親的,給你買了房子,買了車,你一點面子都不給。”


一番交流之後,女兒痛哭流涕,母親臉色發青,母女不歡而散。



3.


Qi,大學教師,姐弟戀。


因為受到家庭變故的影響,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保持著大齡單身的狀態,直到她遇見了現在的老公。


開始交往的時候,兩個人感情並不是很順利。


一方面,她與男方不是門當戶對,一個是書香門第,一個是來自農村的普通家庭;


另一方面,因為自己與男方的年齡差距挺大,這讓她很忌諱。



在男方的追求之下,Qi意識到兩個人的關係和婚姻的穩定性,與年齡沒有直接的關係。


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之後,她最終妥協讓步,與男方牽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婚禮當天,Qi陷入了異常的平靜。


相反,她的母親很高興,畢竟是了卻一樁心事。


母親感嘆道,


“女兒出嫁,是作為母親最開心的事情。結婚是千百年來的習俗,逾越不了,我們還要走常人走過的路。”



結婚之後,Qi的生活主要圍繞著丈夫、工作、孩子。


她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圈,跟著丈夫從北京搬到了廣州,自己的工作也隨之調到了廣州。


當別人問她這段婚姻成功不成功、幸不幸福的時候,


她毫不避諱地說,


“婚姻不是一個成功的結局,但是就階段性來說,我現在很快樂。


在我沒結婚之前,我的生活是有趣的(interesting);結婚之後的生活,沒有那麼有趣,很多時候真的很boring,但是更幸福了(happiness),更美好了一些。”



4.


在《剩女》這部紀錄片裡,Mei、Min、Qi遇到的問題分別代表了單身女性面臨的傳統觀念、父母干涉與道德綁架、以及對婚姻的妥協讓步。


其實,不光是女性,部分單身男性也面臨這樣的困境。


當一個年過30歲的人沒結婚的時候,有的人會問,為什麼沒有人選擇他/她?為什麼沒有人想要他/她?


當一個人自願選擇單身的時候,有的人會說,為自己而活太自私了,他/她腦子有病。

除了人言人語之外,他們還要面對一些約定俗成的詞彙帶來的歧視感。


例如,社會為單身人士蓋上了一個貶義性質的“剩”字,還讓其遭受「剩男/女羞辱」


漢語裡,剩男指年齡在30歲以上的單身男性;剩女指27歲以上的單身女性。


粵語裡,剩女還有漏洞雞蛋、賣剩蔗、籮底橙、攝灶罅等說法。(via 維基百科)


英語裡,大齡未婚女性( spinster)一詞由紡紗工(spinner)詞演化而來。它指的是,很多沒有結婚的女性為了不成為家裡的累贅,直到很大年齡還會日夜不停、不計回報地做些紡織活貼補家用。


在新大陸,“大齡未婚女性”指23歲至26歲以下的未婚女性。到了26歲,還沒有結婚的女性會被稱作“刺魚”(thornbacks),這也不是什麼讚美之詞。(via麗貝卡·特雷斯特《單身女性的時代》)



當竇文濤好奇地問俞飛鴻,“你為什麼這麼長時間了,一直單身到現在?”的時候,


俞飛鴻從容地說,


“我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單身或者是婚姻,我不覺得這對我來說是一個特別困難的選擇題。我覺得哪個更舒適,就處在哪個階段。”


這是擁有獨立人格精神的單身人士對一切質問的反擊。



當《我家那閨女》變成一檔變相催婚節目的時候,


Papi對焦俊豔說,


“你不要因為你歲數到了去結婚,你一定要找一個喜歡你的並且你也喜歡的人,不要去管別人說什麼大齡剩女什麼的,你不要去聽那些話。沒有的話就不結。切記病急亂投醫。”


對愛情的渴望、堅持、不妥協,這是過來人對後來人的經驗和勸說。



平心而論,單身有各種各樣的弊端,但婚姻的缺點也是存在的。


結婚,或者不結婚,關鍵都在於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就像Mei在《剩女》裡傾訴得那樣,


“婚姻就像是穿一雙不合腳的鞋。對於那些心很小的人,他們可能覺得這雙鞋很舒服。


但對於腳大的,喜歡到處亂跑的,對自己未來還有夢想的,他們覺得自己腳太大了,穿不進去。”



關於婚姻,人的命運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二選一,它還有愛、性、伴侶、友情…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選擇理想生活的權利,別被一個“剩”字給禁錮了。


面對這麼多可選擇項,追隨自己內心,去發現真正的快樂和自由,


不要管別人說什麼,放手去做,未嘗不可。


(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