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獨角獸」:拼多多這種企業不止一家

最近拼多多上市鬧得沸沸揚揚,似乎大家對於這樣一家幾乎沒有任何核心競爭優勢、單靠低價和裂變式傳播吸引顧客的電商公司並不買賬。但,這或許不是拼多多一家公司的問題,中國有許許多多正在快速成長的獨角獸,其實並沒有比拼多多有更多的優勢。出生於同樣的文化土壤,面臨著同樣的社會環境,本是同根生,相煎又何太急。

做個推想:如果此時有一家創業公司,和拼多多相同的模式,騰訊也願意給它提供流量,其他資本也願意往裡面砸錢進行扶持,但是一開始品控就做的很好,建立了不錯的口碑,試想拼多多的下場會如何?用戶會選擇放棄拼多多,也幾乎沒有任何轉換成本,無非換了個小程序。

所以,拼多多的核心競爭優勢在哪裡?好像看不到。

這個疑問,也是對現如今中國其他獨角獸公司,尤其是互聯網類(包括純互聯網以及運用互聯網對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類互聯網公司)獨角獸公司的疑問。

中國的互聯網創業者利用"技術紅利+商業模式創新+人口紅利"完成了一次次的神話。

  • 技術紅利

技術紅利顯然不是來自於中國,看一下一家互聯網公司需要用到的技術:互聯網、PC終端、移動終端、無線通信、windows操作系統、軟件編碼……除了古代四大發明,近代一直到現代科學界幾乎看不到中國的影子。所以說,現在互聯網企業的根基來自於國外。

  • 商業模式創新

抄襲不是騰訊發明的,中國許多互聯網獨角獸的商業模式來自於國外,把國外成熟的模式拿到中國來驗證似乎成了一種風險較低的創業模式。

中國式“獨角獸”:拼多多這種企業不止一家

除了抄襲和模仿,藉著"互聯網+"的東風,中國的創業者們算是把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都"互聯網化"了,然後藉著消費升級的大趨勢,都一個個飛上了天。中國大部分互聯網獨角獸的成功,無非趕上了好時候,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4G網絡提速、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互聯網+某一行業"這件事只要創業者稍微努力點誰來做都可能成功。但是大家都看到了風口,這時候就需要資本的介入,快速確定一到兩家頭部公司,完成產業升級,確定市場格局。這裡面,有一定創業者管理和戰略分析能力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資本的較量,很少看到說最後戰局發生變化是因為說哪個創業者做出了驚天的戰略決策。更多的是燒錢,然後整合,獨角獸誕生。

燒錢合併案例:滴滴和快的、蘑菇街和美麗說、美團和大眾點評、攜程和藝龍、百合網和世紀佳緣……

但,回到最初的疑問,這樣的獨角獸核心競爭力有多少呢?燒錢,培養用戶習慣,把競爭優勢建立在用戶轉換成本上,僅此而已。

題外話,為什麼說現在互聯網創業越來越難了,不是因為資本寒冬,而是說那些弄個APP、搞個"傳統行業+互聯網"模式就能拿到百萬融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已經誕生了"互聯網+"的獨角獸項目,除非有更有效率的模式,除非投資人願意陪你玩,否則很難超越。

  • 人口紅利+消費升級

為什麼在中國誕生互聯網獨角獸這麼容易呢?很簡單的道理,中國人口就有13.83億,網民7.72億,龐大的基數讓互聯網公司能夠迅速跑出漂亮的數據,贏得更高的估值。而有些項目放在任何一個人口不超過1億的國家(如北歐那些國家),就算這個國家每個人都用該公司的產品,也不會有太大的體量。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中國投資人有錢,寧願去不斷地燒錢砸出一個項目,不管這個項目到底怎麼樣、團隊到底行不行,他們相信只要用的人多、流量起來了盈利應該不難,或者說他們學會了娛樂圈的怪招,學會了炒作然後上市割韭菜。

事實證明,中國很多獨角獸都是出生於火坑,然後海外還有失散多年的兄弟。

如此說來,技術紅利不是我們自己的,商業模式要不抄襲、要不就簡單的傳統行業互聯網化,也沒有太多可圈可點的地方。那麼,中國的獨角獸成功,靠的僅僅是中國人口紅利了。等這一波人口紅利過去,等互聯網像人們呼吸一樣平常,等下一輪基礎設施登場,等人工智能開始成為下一輪創業的工具,中國可能又要落後西方,永遠淪為追隨者。

中國式“獨角獸”:拼多多這種企業不止一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