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来,功夫片中黄飞鸿版本无数却逢导必败,谁才是华人最强武指

历经百年的功夫片,黄飞鸿也被无数电影人,演绎出无数版本。

如同92版黄飞鸿的热血男儿,94版黄飞鸿的义薄云天,93版黄飞鸿的狠辣刚猛,14版黄飞鸿的青春豪情。

黄飞鸿,一个男儿当自强的名字,90后、80后、70后集体的记忆。无论佛山无影脚、还是醉拳连环、甚至是伏虎拳。每个观众都在用自己对黄飞鸿的理解,来幻想一个前所未有的银幕英雄。

当影迷为一个个拳如雨下,猛如蛟龙的功夫巨星欢呼时。有谁还记得这些功夫片的幕后英雄呢?

功夫片和其他题材影片略有差异,对“武术指导”要求异常严苛。一部功夫片能否大卖,武术指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一位演员能否出彩,全仰仗武术指导的设计和编排。

如同成龙的刘家良,李连杰的袁和平,赵文卓的元彬,彭于晏的元奎。武术指导从整体到肢体动作的设计,才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非凡的“黄飞鸿”。

而每个武指都有自己特定的大风格,如同水墨画一般,分为“写实”与“写意”两种意境。

写实以刘家良老师为代表,招数传统,硬桥硬马,追求功夫的浑然天成。写意以袁和平老师为代表,力求合理,大开大合,追求功夫的潇洒自如。

功夫片中,武术指导甚至要担当武术导演。从剧本开始,武术导演根据剧情,设计桥段和场面。进而达到剧情和演绎的完美融合,如同当年袁和平指导的《黄飞鸿-男儿当自强》,堪称华人功夫片教科书。

92版黄飞鸿—袁和平的功夫乐园,80后的功夫世界

92版黄飞鸿,想到一定是徐克导演,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男儿当自强》。而这部影片成就的天下第一,而非李连杰。则是后来,号称天下第一武指的袁和平。

整部戏最为经典的桥段,则来自于袁和平设计的一场棍法套招。狭小的空间,长棍横飞,动作细致入微,巧守巧攻。

将黄飞鸿(李连杰饰演)的巧劲和纳兰元述(甄子丹饰演)的刚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二人功夫别具一格,颇具实战性,动作行云流水。

袁和平的功夫片从实战出发,追求一种功夫演绎的合理性。和浪漫主义的武侠片有强烈的反差,不再追求凌空飞度,疾风剑雨般的化境。将功夫片中的真实感呈现给观众,将功夫片中的“飞”,演绎成一种借力。

由于袁和平老师从小受到“京戏”影响,其父以北派拳脚著称,加之在于占元老先生门下学习“京剧”。对功夫的认识突破了南北差异,又注重京剧里的“招式拆解”。

使得袁和平在功夫片中如鱼得水,不单单能把握好套路编排和设计。更能打破传统打斗时间与空间,李安认为4分钟的打斗场面是观众体验最佳,而袁和平能将单场打斗场面增加到7分钟,甚至是11分钟。

袁和平之所以能打破常规,全因他对功夫片“悟性高”。当师兄弟还在一招一式练习拳脚的时候,他则在一旁思考功夫的套招和动作,如何运用镜头体现功夫之美感。

就是这样一个时而放空的袁和平,却成为了天下第一武术指导。与袁和平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则是刘家良老师的写实风格。

如果说92版黄飞鸿的功夫是以腿法见长,那么94版黄飞鸿却是以拳法扬名。

94版黄飞鸿—刘家良一个人的武林,港式功夫片最后的脊梁

94版本黄飞鸿是由成龙、刘家良联合指导的《醉拳2》。片中黄飞鸿(成龙饰)的功夫更具港味,注重拳拳到肉的质感,却不见北派功夫的影子。

全因刘家良的父亲是黄飞鸿的传人,打得一手地道南拳,刚猛迅捷,身法灵动。正因如此,刘家良的港味功夫片,如陈年琼浆,越久越香。

而《醉拳》系列的动作指导从袁和平换成刘家良。却没有因为刘家良的家学渊源,使成龙改打“黄飞鸿”成名功夫,工字伏虎拳和虎鹤双形拳。

而是延续了之前《醉拳》系列风格,黄飞鸿依然打出一套诙谐幽默的醉拳。刘家良将成龙的醉拳定义成拳法多变,似醉非醉,漂旋不定的风格。

通过刘家良老师的套招设计,弱化了醉拳在拆解招式中的停顿感。将南拳的凌厉刚猛,植入其中。使整个对打桥段更为流畅,又坚持了港式功夫片的硬桥硬马,动作扎实,拳拳到肉。

在影片中的打斗场面设计上,刘家良运用“人海”。清一色的黑色短衫,配上斧头的劈斩,让画面有很强的涌动感。巧妙的将竹棍和油,配合成龙灵活、讨巧的身法,使整个打斗场面“活”了。

最后刘家良老师设计的火球术,真是妙,本来反派卢惠光把将腿法的诡变,加上一寸长一寸强的优势与成龙的拳法打得难分难解。

但黄飞鸿的错进错出喝了酒精,导致玩火的反派“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巨大的火球带来了极强的银幕震撼。这一喷,也让刘家良老师如愿以偿,获得当年金像“最佳动作设计”。

刘家良作为写实功夫片代表,却不拘泥于形式,将南拳的灵魂,演绎的流畅自在。而同样诠释黄飞鸿这一经典武侠人物,元彬虽注重写意,套招偏向北派功夫的演绎形式。

93版黄飞鸿—元彬一流的武指,二流的导演

元彬虽出身七小福,师从于占元。却为人低调,深受程小东影响,打法漂亮,注重样式。他和马玉成各继承了一半,马玉成将程小东的飞天遁地,演绎的更为超现实。而元彬则注重招式拆解,但想象力略有不足,更擅长动作设计。

《黄飞鸿4》是元彬第二次担任该系列导演,延续黄飞鸿动作潇洒自如,腿法多样。沿用之前片中的大部分演员,但李连杰的黄飞鸿形象,依然根深蒂固。

为求突破,元彬导演的黄飞鸿花样层出不穷,却为何惨遭剧情反噬?

《黄飞鸿4》剧情硬伤,全因桥段与前几部重叠。“红灯照”照搬第二部的白莲教模式,狮王争霸复刻一把第三部的桥段。十三姨也阴差阳错的,变成了十四姨。

黄飞鸿系列桥段的创新,以及剧情的合理性全然不在。而正值意气风发的赵文卓,接过了“黄飞鸿”这块金字招牌。

前三部的大反派,可以说是各具特色,风格迥异。元彬导演在第四部中,却将两个反派土洋结合,打斗场面太过生硬。

而赵文卓饰演的黄飞鸿少了几分持重,多了几分青涩。打法则是各领风骚,赵文卓在元彬的套招设计下,动作更加简短快,拳法则狠辣凌厉,打起仙姑一点不手软!

元彬导演始终无法支撑剧情的塌陷,随后两部赵文卓的《黄飞鸿》也是日落西山。也让该系列片最终沦为网剧,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如果元彬导演的《黄飞鸿》系列,立足黄飞鸿式的北派风格。而阔别21年之后,黄飞鸿重启版--《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彭于晏主演,由师兄元奎担当武术指导,着重南派风格,硬桥硬马力求真实,但依然擎不起“黄飞鸿”这个金字招牌。

14版黄飞鸿—拥有完美武指生涯的元奎,为何留有遗憾?

《黄飞鸿》重启版请来元奎老师担任武术指导,制片方一味追求大场打斗效果,黄飞鸿个人的动作样式和打法没有鲜明的特色。让这部功夫片有了一种失重感,让黄飞鸿两个成名绝学:虎鹤双形拳和工字伏虎拳,成了幌子。

元奎在设计黄飞鸿雨中打戏时,虽然拳速如雨,拳猛如虎,让观众隔着银幕都觉得疼。黄飞鸿的功夫,却没有章法和路数,给人一种乱拳打倒老师傅的感觉。

整部影片下来,这个青春版的黄飞鸿,变成了一场肌肉秀。而且影片中,选择插叙黄飞鸿身世和习武经历,只是在单纯的铺垫剧情,并没有起到主角搭建作用。

而另一场巷战,元奎则是从武打场面设计出发,将狭窄的古巷挤满了追凶的黑衣打手。而井柏然全无招架之力,镜头从远景,拉到了大远景。井柏然瞬间被淹没在黑色的人群中。

导致影片的骨架没起来,人物轻佻,剧情沉闷,一味打斗。这让本来缺乏支撑的影片,最终走向崩盘。

只能靠几场元奎设计的打戏撑场面,一味突出打斗场面,却不注重对打戏的动作设计。

功夫片能否成功,全在武术指导对主人公的打造,通过拳法的标签化,套招的个性化,追求一种新颖的武术视觉呈现。

14版黄飞鸿“打戏”惹巨大争论,为何元奎选择缄默?

这部影片我们能看到,元奎只是局限动作设计和演员套招,对场景、剧本、甚至演员安排是涉及很少的。

从功夫片的层面来讲,请来一流武指元奎,片场权重给的太低。最终导致武戏文演,成了功夫版的《翻滚吧!阿信》。

《黄飞鸿之英雄有梦》作为彭于晏的一部动作肌肉片,远没有前一部《激战》来得深刻。我们可以说彭于晏太过史上,穿上晚晴时的服装,有种时代的剥离感。

无论是元奎、洪金宝、彭于晏、周显扬都期望将《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再塑神峰之上。但前面李连杰的黄飞鸿实在难以超越,这个人物已经让李连杰、徐克、袁和平塑造完人化。

无数人心中的武指梦,无数人眼中的功夫魂

当一个银幕人物被演绎成“经典”时,后来一系列冲击该人物的武术指导,都将背负很大的原著压力。通过武术指导这一维度,来打通剧情、表演形式、动作设定,显然是不客观的。

黄飞鸿这三个字,不单单是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这数十年来,银幕工作者赋予他太多人物以外的光环。

从一代宗师人设,进而撑起了民族英雄。将一个有血有肉的好男儿,通过不同剧情演化,将平行世界中的黄飞鸿变得丰富多彩。

而成龙演绎醉拳版黄飞鸿,另辟蹊径,用诙谐幽默的表演形式来诠释功夫片。其余几位动作明星演绎的黄飞鸿,都活在李连杰的阴影之下,没有标签,没有记忆点。沦为经典之外的爆米花片。

难道李连杰之后的“黄飞鸿”,真成了武术指导的梦魇?

对于一代代知名武术指导,虽然黄飞鸿这一系列并不是他们的巅峰之作。

却隐含了每位武指成熟的动作设计理念,细致入微的雕琢每个打斗场景和套招拆解。

近年来,国产功夫电影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功夫片原创性则持续低谷,使得电影人,或是武术指导一味的拷贝经典桥段。让当代功夫片没了灵魂,难道“黄飞鸿”真要成为功夫片的绝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