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结束后的音乐发展

“文革”期间,是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停滞时期。“文革”结束后,我国的钢琴音乐终于迎来了解放。本内容主要围绕文革结束后的音乐发展、音乐创作与作品的解放,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音乐探索,进行具体的阐述。


文革结束后的音乐发展

“文革”结束后,中国的钢琴音乐事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下面,我们就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钢琴理论研究的发展、钢琴专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新一代的钢琴演奏家做一番详细的探讨。

一、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许多钢琴家、作曲家在“文革”期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而“文革”结束后,他们又拥有了自由创作的机会。这对于我国的钢琴音乐事业来讲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

钢琴音乐创作在这时具有一定的特点,我们对其进行了总结,主要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中国风格”为钢琴音乐创作的主要方向。

(2)“求新”、“多元化”为主要思维方式。

(3)体裁的多样化受到重视。

(4)运用现代的钢琴演奏方法和记谱方法。

(5)很多作品缺乏可听性。

(6)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发展缓慢。

经过长期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我国主要钢琴作品做出了总结,具体如下。

(1)根据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它更注重追求音响效果的民族化。这一类的钢琴作品有很多,其中,王建中的《彩云追月》、朱践耳的《云南民歌五首》、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等较具有代表性,受到听众的青睐。

(2)以中国音乐为素材的原创作品。它主要以民族音调和色彩性调式和声为基础。这一类的钢琴作品有很多,其中,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蒋祖馨的《山花烂漫》组曲等较具有代表性。

(3)完全新创作的钢琴曲。这一类乐曲以无调性、十二音体系、独创作曲技法系统创作。1947年桑桐的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第一首运用无调性的和声技法写成的作品。1980年代以来,更多的作曲家对无调性创作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并创作出了为后世传唱的作品,比如王建中的《情景》、汪立三的《天问》、陈怡的《多耶》、杨衡展的《但曲》、蒋祖馨的《第一奏鸣曲》等等。

(4)大型曲式结构的钢琴曲。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已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被创作出来,比如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罗京京的《钢琴与乐队》,谭盾的《钢琴协奏曲》、赵晓生的《希望之神》等。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赵晓生的《希望之神》、谭盾的《钢琴协奏曲》是新的创作观念和技法来创作的主要代表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综合了新的创作观念和技法,创作水平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

(5)“中国音乐风格”的双钢琴曲。这一类的钢琴作品有很多,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龚华华的《赶山》、赵曦的《童年的正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