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掐架”思维来看待学术论争

张盖伦

3月13日,由著名科学家颜宁担任总编的科普公众号“返朴”发文,对古生物研究者邢立达等人在《Nature》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的“世界最小恐龙”这一成果提出了质疑。

所谓世界最小恐龙,是由中美加科学家团队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的。研究团队通过大视场、高分辨率3D成像,无损地获得了隐藏在琥珀内部的鸟类头骨。研究者指出,从头骨尺寸上来说,这种鸟类比蜂鸟还要小,是迄今发现的最小古鸟类。由于广义的恐龙也包括鸟类,所以,它同时也是史上最小恐龙。这一发现对理解恐龙演化尤其是小型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13日,“返朴”刊发题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龙”,也许是史上最大乌龙》的文章。

作者有六人,四人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人来自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人来自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

文章对“世界最小恐龙”提出了十点疑问,认为从现有证据来看,该头骨更有可能属于蜥蜴。而若这只是一只蜥蜴,该研究的科学价值也就要大打折扣。毕竟,小体型的蜥蜴并不罕见。

颜宁和邢立达均是各自领域的知名学者,且在网络上较为活跃。古生物学本是小众领域,但大概是两位科学家和恐龙话题都“自带流量”,这篇文章刊发后,评论区便迅速聚集了一批网友,并迅速开始了争论。

争的不是别的,而是——大众媒体能不能够、应不应该刊发学术论争。

此刻,曾发生过的韩春雨论文之争、大对撞机之争甚至近期的新冠肺炎病毒中间宿主之争,似乎全部被人抛之脑后。

面对这样一篇出自专业人士之手的文章,“掐架思维”在评论区占了上风。掐架常从质疑反对者的动机出发,于是,有人就给这文章扣了一个帽子——蹭热度。

蹭热度错了吗?要流量不对吗?这个批判本身就站不住脚。

邢立达等人的成果是《Nature》的封面文章,大众媒体本身已经进行了大量报道,影响之大,早就超出了古生物圈甚至是学术圈的范围。对这样的热点事件,媒体提供发声平台,无可厚非。

又有人说,质疑学术成果,就应该去学术期刊,对《Nature》上的报道,怎能用一篇公众号文章就打发了?然而,学术论争的场合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既然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了大众视野,那么在媒体上提出疑问,程序并无不妥。

而且,文章只是提出疑问,不是盖棺定论。质疑者都是实名,如果公众觉得“你不配”,也大可以检索一番看看他们是否个中专家;提问的方式有理有据,不是泼脏水搞人身攻击,完全从论文本身出发,就事论事;没有匿名举报,没有阴阳怪气。

评价质疑的质量,要看质疑本身的证据和逻辑,而不是质疑发表在哪个平台。论文交流只是学术共同体交流方式的一种,发在《Nature》上不意味着无懈可击,发在媒体上也不意味着就别有用心。

还有一种观点则更为微妙,那就是,大家都是一个圈子里的,有不同意见为何不通过私下途径传达,一定要公开发表?

这可能恰恰是我国学术论争长期以来比较沉寂的原因之一。科学共同体内部普遍存在“人情风”,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怕得罪人,怕伤感情,干脆藏着掖着,宁可窃窃私语,也不公开发声。

学者之间应该避免不必要的吵架斗嘴,但在学术问题上公开交锋,并不存在“丢脸面”“伤和气”的问题。学术事,学术毕,争论双方也都该有份宽容和大度。你质疑,我回复,有来有往,不管这来往是在什么平台上,都值得尊重和鼓励。

一些人认为,公众看不懂这些学术交锋,公开发表,不会让真理越辩越明,只会让学术问题变成吵架扯皮。这或许对公众的判断能力过于悲观。

学术争论进入公众视野,本身也是一次全民科普。公众无需也没有能力站上辩坛摇旗呐喊,但是,公众仍可以从公开论争中了解到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相关科学知识。为什么要剥夺这样的机会?学术论争确实有可能因为公众参与热情过高而变成闹剧,但不能因为存在这个可能性,就干脆一刀切。要让论争具有建设性,媒体可以也应该做好引导。学术讨论不能庸俗化、娱乐化,但也没必要永远都坐在神坛上。

“围观”研究者之间的交锋,“吃瓜群众”其实是受益者。不要一看到不同意见,就担心“天下大乱”,就痛心“斯文扫地”。

学者有争论的坦然,我们也该有围观的淡然。

审核:管晶晶

终审: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