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云台山“华夏第一奇峡”红石峡

太行山南麓、河南焦作修武县境内的云台山,满山覆盖的原始次生林,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构成了云台山独特完美的自然景观。

进入景区门便是一座石桥,耳畔一片低吟的水声。俯身向下看:地表下的峡谷蜿蜒曲折,红崖对峙、碧绿潭水、白色瀑布,雄奇伟岸而清溪幽潭之地,仿佛一幅水墨丹青的国画。

被誉为“华夏第一奇峡”的红石峡,长1500米,最宽处不过20米,最窄处不到5米,整条峡谷处于地表以下。游览此景点,要沿着一条弯曲的阶梯路,一步一步地下到68米深的谷底,才能欣赏到深藏的奇景。

沿阶梯向下盘旋而行。

眼前雄壮的山体呈现出紫红色彩、层理清晰,其名为“黑龙王庙断层”,是红石峡景区内最主要的断层,长度约10公里,最大断距可达700米,它控制了云台山地区风景地貌的格局。

游步栈道贴崖而建,还有个小山洞,平添了游程的乐趣。

站在Z字形的栈道边观望,两侧红色峭壁犬牙交错,一伸手似乎触手可及。

向下望去,叠分三段的白龙瀑布垂直落差60余米,上两段短而隐,下一段长且露,状若飞雪玉龙,银光闪闪。白龙瀑地处云台山西南大门附近,被称为“迎宾第一瀑”。

白龙瀑水下跌落入白龙潭之中。两侧绝壁耸立,恰似一个石阙(正好是云台山的西大门)。

跨过白龙潭之上的木桥,云台山标志景点——多孔泉赫然出现在眼前。上游的碧水流经这里分别从几个石孔中流过,跌入下游的深潭,形成了小小的瀑布,溅到水中石上,激起雪白的水花,甚为壮观。湖水碧绿清澈,两侧是紫红色的石壁,长着苍翠的灌木,与这流动的多孔泉相映成趣,宛若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

抬头看向左上侧红色岩壁一块突出的巨石,看起来像如来佛的脸相貌慈祥,神态安然,称之为“玉面佛”。

沿峡谷游步道越往下走,红色岩壁越来越红。据地质专家考证,12亿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海滩,随着当时海平面的上升与下降,本区时而沉入海底,时而露出海面。由于地壳多次的造山运动,使大海变成了高山。红石峡是造山运动形成的断层带,由紫红色的砂岩构成。由于铁的含量不均匀,导致砂岩的色调深浅不一,形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崖墙下的一系列断阶,完整地体现了造山运动的过程,又展示了造山运动的伟大。

而每一次海水涨落都会在沙滩上留下遗迹。一块岩石上形似龟背的花纹就是当时海底沉积物露出地表后,发生干裂形成的裂隙,之后又由沉积物直充进去,经过脱水、固结后,形成了现在的龟背石。

红石峡的紫红色石英砂岩中发育了两组近于直交且连同性好的垂直节理,260万年以来,流水沿石英砂岩中一组垂直节理发育的部位强烈切割,形成了这一处在地貌上称之为隘谷的地貌景观,谷深70-80米,宽仅5-15米,谷底望天,天成一线,名为“一线天”。

两岸嶙峋红岩怪石连绵不断,如鬼斧神工刀削斧劈。岩石上的痕迹,仿佛诉说着从前的岁月……

沿着峪底的游步道或贴崖而行,或跨溪而越,峰回路转,一步一景,令人流连忘返。

红石峡峪内夏日凉爽宜人,隆冬青苔卉莳草翠,故称温盘峪。山体上含有充足水分沿着石灰岩垂直渗漏,使石灰岩溶蚀后,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吸附于石英岩裂缝处的岩壁上,长期沉积而成。由于在凹角处终日不见阳光,再加上钙质优良,形成了白色晶莹剔透的钟乳石。

红石峡中有白龙潭、黄龙潭、青龙潭、黑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一同构成九龙溪。潭水碧绿,给人以深不可测之感,映衬着两边紫红色的崖壁,色彩明丽新奇。

一条白练似的飞瀑至崖顶落下,拍打在突出的石壁之上,溅起阵阵水雾,错落有致,气势磅礴,犹如白龙倾泻而下,激起的水花沾到人身上,倍感清凉。

碧绿的苔藓一层层、一串串,翠鲜欲滴;泉水在岩壁上流动,撒下点点水珠,宛如一幅天然壁画,流光异彩。

爬上一段凿在山体上的阶梯,哗啦啦的水声直击耳膜。

一堵陡立的高崖,布满了一条条平行的自然裂隙,瀑布自上而下,形成一级级阶梯状小瀑布,跌宕的瀑布、透明的雨帘、叮咚的水滴,演奏出永恒动人的山水乐章。

碧水幽潭静,红石映丹霞。中原腹地竟然有如此极品山水,无怪乎被园林专家称赞“自然山水精品廊”。

漫步红石峡,山石层层叠叠,潭水碧绿幽静,独特的峡谷和山峦景致,仿佛步入仙境。

云卷云舒瑶池境,台下台上逍遥天。红石峡之美,美在山,更美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