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点名了,这些企业要注意

中国假货、劣货、仿品的问题,在短期内会得到缓解,但长期来讲不会消失。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普及和下沉市场崛起,一批又一批高性价比的优质国货进入下沉市场,极大地挤压了假货仿品的生存空间,让中国近 300 个地级市、3000 个县城、4 万个乡镇、66 万个村庄的约10亿消费者,享受到国货崛起的红利。


与此同时,广大的乡镇农村及四五六线下沉市场,打假力度还不够,国货正品渗透到基层的成本太高,很多假冒国货也出来溜达,吃正品国货的红利。


私域流量也是一个重灾区,借着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掩护,当下的假货或仿品销售,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隐蔽。



销售假货的商家,不仅在社交平台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还从二手交易平台和海外平台大量引流,试图混淆视听,影响买家的判断力。资深的假货卖家,甚至具备一定仿造防伪标签的能力,指鹿为马,污蔑别家销售的真品才是假货。


哪些类型的企业,是潜在的受害者?


第一,没有实体渠道,只在网上销售的品牌


网络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蔓延滋生着最黑暗的势力。网上销售的好处是管理成本相对较低,顾客购买便利,坏处是新客户对品牌的记忆往往不牢固,很容易被设计相似的仿冒品牌“截流”,损失一部分利润。


而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在使用仿冒产品产生不良反应后,又会把过错强加到正品头上,造成市场口碑上的混乱。



第二,包装模仿国际大牌,缺乏调性的品牌


先模仿,再创新,是打造品牌的一条捷径。既然是捷径,就意味着风险。一些不知名的小品牌,往往从头到脚都抄袭某一款知名品牌,除了内料、喷头无法抄袭以及价格会低好几个档次。它们更号称自己是某大牌的“平价代替品”。它们的销量,跟消费者投诉和打假的力度成反比。


第三,碰瓷爆品的品牌


某些爆款通过社交平台火了,就马上跟风生产包装和设计都相近的产品,借势销售一波。看似相似的产品,其实功效和成分完全是两码事,专门欺骗那些喜欢跟风和对爆品没有认知的消费者。



在零售终端层面,,我们应该警惕哪些产品?


第一类:“价格虚高”的产品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些高人气网红用夸张表演方式推荐一些贵价的产品,其中不少还是没有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品,在这些网红视频的左下方都有购物车按钮,只需轻轻一点就能跳转到商品销售页面。但这个页面不是官方旗舰店,只是个人的小店,不仅货品来源可疑,还价格虚高。



第二类:“价格奇低”的产品


同样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些营销号上充斥着大量劣质粗糙的视频,这些视频往往是名人明星相关的“谣言”,以及一些效果夸张的产品使用视频,一点开购物连接,价格却是正常渠道销售价格的1-2折,简直是把“假货”二字贴在脑门上。


还有一些商家在社交平台积累人气以后,在图片里打出微信号或者“WX”“唯心”等变异词,避开平台监管,把粉丝导入自己的微信里进行下一轮交易。大量网友吐槽:“这些短视频平台成了假货橱窗了”。



第三类:只敢在朋友圈里销售的产品


根据相关法律要求,微信是不保留聊天记录的,因为要保护用户的隐私,因此售假商家恰好利用这一点,在朋友圈里发布售假信息和传播仿品、A货,进行假货二次批发或零售。


因此品牌放想捉住他们十分困难,而消费者也是熟人,在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时候,一般不会检举。而且你转出去的钱,到底是货款还是朋友间的借款,在法律层面也存在维权难的问题。


总之,企业在掘金下沉市场和开辟社交赛道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打击仿冒伪劣产品的硬实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美妆市场上走得又快又远。


最后,祝大家千万不要上315黑榜,安安稳稳复工兴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