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不因境外输入病例影响经济恢复步伐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冲击不小,原本以为当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能全力推进经济秩序恢复,不过由于疫情在境外扩散后不断输入国内,让疫情防控成为持久战,此时就不得不重新思考经济增长的应对之策。

根据国家卫健委信息,3月15日0~24时,武汉新增确诊病例仅4例,湖北除武汉以外地区则连续11天零新增;不过,原本疫情防控情势更好的湖北以外地区却新增确诊病例12例,均为境外输入,且这样的状况已持续多日,多集中在北上广等主要入境地。

鉴于目前境外病例不断输入的现实,原本以为今年清明节之前能彻底控制疫情的愿望可能难以实现。抗疫专家对此也颇为忧虑,此前认为4月份疫情将结束的钟南山院士日前提出,全球疫情的发展估计将至少延续至6月份,新冠病毒防控的重点将从输出转为输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亦认为,按照当前全球的抗疫情况,本场疫情在今年夏天结束基本已经不可能。

显然,我们要为有可能出现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做好周全准备。

不得不直面的是,虽然在武汉“封城”之后国内疫情控制得力,但疫情的影响时间因境外扩散而延长。但是,中国经济的恢复步伐,不应该被零星的境外输入病例影响,仍需要在坚持必要的常态化防控同时,积极且有针对性地推动经济复苏。

从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1~2月份国民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工业生产下滑,但重要物资生产保持增长,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截至2月25日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复工率达到85.6%,生产经营活动正有序恢复;服务业生产下降,新兴服务业持续发展,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3.0%,而电信、互联网软件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则明显好于服务业总体水平。

众所周知,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是终端消费,近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多方面、多渠道提振内需,部分地区开始通过发放消费券和专项补贴形式刺激消费。

正常而言,政策刺激对于消费自然会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不过要实现消费全面复苏,关键还得让国人消除对疫情的恐惧心理。从目前看,让国内现有新增及确诊病例清零指日可待,虽然难以阻断境外病例输入,但可以通过必要的防控举措让境外病例在接触国人之前就被隔离治疗。只要阻断病毒传播,让国人消除恐惧心理,那么餐饮、娱乐、文旅、影视等方面的消费自然会获得恢复。

除了让内需尽快恢复,加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也十分必要。截至目前,已有十余省份公布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且在这些投资计划中,虽然传统的“铁公基”不曾缺席,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成为了主导。如上海2020年计划投资的重大项目,就包括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科创中心项目9个、先进制造业24项和现代服务业9项。毋庸置疑的是,未来在投资领域,新基建的分量将越来越重,也更能产生带动效应。

应该说,疫情在境外扩散后输入原本即将结束的国内,是一开始不曾想到的,但不应影响中国经济的复苏步伐。目前需要在执行必要常态化防控措施的同时,尽快推出经济增长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