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家了不起的企业叫西排,汽车、航天内燃机都靠它“呼吸”!

在河南,有一家了不起的铸造企业,进排气管销售量占据中国市场25%以上,在国际进排气管市场也占据着重要的份额。

这家企业就是河南的西排公司。



西排公司于1980年代创立,由最初几个人的小厂发展到现在拥有职工2000多人,其创业历程可谓波澜起伏,让我们慢慢道来。

30年前,一个小民营铸造厂,最初的生存策略其实很简单:活下去。直到今天,中国2万多家铸造企业中,仍有数量庞大的小厂处于“活下去”的状态。对于企业来说,生存是第一位,只有能生存下来,才可能发展。


但是生存又有两种状态:

一是被动的生存,盲目的生存,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不知道前面的路是怎样的。毫不客气的说在中国的铸造企业中只为活着而活的企业太多了,所以,一遇到劫难,我们便会听到遍地哀嚎。看似可怜,实有可恨之处。

二是,有目标,有战略的生存方式。

西排属于后者,在1980年代的后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下,农业进入大发展期,农民在农业机械上的投入被调动起来。农用车、农业机械需求节节攀升。

西排董事长程武超先生凭借超时代的洞察力,很早就判断出了农用机动车将会在中国出现井喷式发展。于是抓住机遇,根据当时铸件市场现状,将主打产品调整为农用车、农机用铸件。

随后,在中国大地出现的农用拖拉机,农用三轮车销售快速度增长期,西排掘到第一桶金。

这种战略眼光,为今天西排在行业中的定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成熟的企业家一定要能够看到未来的趋势,然后再根据这个趋势制定出自己企业的发展路线,确定出企业的主打产品,企业才立于不败之地!

对西排而言,专一,精准的企业定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与时俱进,是企业生存的核心。

从建厂初,到如今,西排目标始终如一,做汽车制造和交通制造的优质供应商。

产品由最初为小马力柴油机做配套,发展至今为高端汽车、航空航天内燃机做配套,产品不断升级,技术日新月异,但方向始终如一。

专业、专注、做行业专家,让西排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宽。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成为西排获得市场份额的核心王牌。


了解制造业人都知道,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制造业产业格局是企业规模、市场份额越来越集中。企业数量,就业人数会越来越少。

制造业会形成为高度集中,高度发达的产业。很多领域都会出现寡头企业。就像空调行业的格力、美的,手机行业的苹果、华为、小米。

在汽车进排气管领域,西排的影响力正如华为、小米在手机行业的影响。

一家企业怎样才能拥有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人才,只有依靠人才,才能使企业之树长青。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刘备初期被曹操打得躲无可躲,诸葛亮一出山,就能扭转这个种局面,这就是人才的作用。

三国时期,曹操的人才最多,所以,他的地盘最大。

现在企业的竞争也是如此,西排,现在集聚了行业内精英不计其数。2000多名职工中,高端人才占到10%以上。

从企业管理到产品研发,从专业铸造技术到化验实验,西排拥有的都是顶尖的人才。

说完了企业战略与企业人才,再说说企业的付出精神。

一个企业没有一群勇往直前的拼搏者,想把企业做好,那是痴人说梦。

企业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

但是,企业要实现这些目标,却要先有肯为企业默默付的人。

在企业的起步阶段,员工是不可能舒服的,老板更别想过舒服的日子。

人一舒服企业就危险了。

一个企业付出最大的肯定是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在用个人牺牲换企业的发展。

30多年前,在全国都还不清楚民营企业家究竟能走多远的时候,程武超先生辞掉了铁饭碗,具体点说是辞官做企业。

就算今天,又有几人能做到辞官办企业呢?何况是1980年代的“官”。

直到今天,公务员的含金量仍然排在各行各业前面。

放弃这个公务员身份办企业,在今天也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挑战。

企业的成长之路,很多时候就是企业家的炼狱。这种感受只有做为企业的人懂。

程武超董事长说,那些年,为了事业,为了谈客户,连二儿子生病了,他都顾不上,最终导致儿子早逝。

每念及此,程武超都万分难过。

这就是做企业的艰辛,这就是企业家为企业付出的例子。

西排之所以成为让人敬佩的企业,正是有一大批像程武超董事长一样为企业付出,为企业拼搏的团队,才使西排的名字享誉全球,成为全球内燃机优质进排气管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