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全民合拍的抗疫纪录片,《温暖的一餐》是如何“烹调”的?

昨晚播出的《温暖的一餐》大家都看了吗?还没来得及看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拖至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补番!

纪录片播出以后,观众纷纷表示“泪目”“看哭好几次”,连艺人们都被感动,当场转发评论~


那么,这么一部打动人心的“全民合拍”纪录片是如何完成的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来自《温暖的一餐》导演组全新出炉的导演手记~


《温暖的一餐》编导手记


纪录片《温暖的一餐》已于昨晚播出,回首我们过去一个月特别的云制作经历,感触颇多,在这里分享一些幕后花絮和投稿网友们的故事。

疫情发生以来,SMG纪录片中心运营部迅速联络各大互联网平台合作伙伴,与新浪微博立刻一拍即合,共同发起#武汉日记#与#真实记录真情守护#双话题征集活动,旨在与网友们合力打造一部全民拍摄纪录片。

截止到目前,新浪微博联合多家头部媒体共同参与的#武汉日记#的话题量已达79.2亿 ,纪录片中心的疫情主题话题#真实记录真情守护#量达1279.4万。征集到的优质视频素材量超过3000条,无数的普通网友、大V博主们上传了他们的生活影像,这些画面在拍摄手法上或质朴,或专业,但镜头下的每个人都呈现出最松弛真实的状态,这是专业摄影师也无法捕捉的动人时刻。

最终,导演组在上千条短视频中精心选择了近百位网友拍摄的几百多条作品,制作成长纪录片以及番外篇短视频,而这部纪录片是非常特别的,它是国内首部全民合拍的抗疫纪录片,素材全部来自网络。

也许有人会好奇这个题目,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柔和的题目?这恰恰是导演团队的特别斟酌。

当下,中国纪录片正进行市场化转型的探索,我们一直致力于在时代的宏大叙事里展现小人物的个体言说,强调纪录片要关注、平视百姓生活。因此这次面对海量素材时,导演组首先明确必须要定一个“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主题,最好还是有日常生活气息的。

在第一批先观摩了合作方新浪微博推荐的七八位大V博主的几十个作品后,“家常餐饭”这个主题马上跳了出来,因为不论是快递员的疫情过后梦想、最美志愿者妈妈对家里孩子的愧疚,或者是武汉医护人员家里的年夜饭,吃饭都是短片中不可缺少甚至慰藉人心的内容,这种人情味和烟火气是非常生动的。定下纪录片主题,距离导演组拿到这个项目不到24小时。

导演组工作照

以“吃饭”为主题,导演组紧接着再筛选、约稿其他的视频作品,希望能辐射到各种身份的武汉人积极生活的故事。

如网友阮师傅当时投稿的是《武汉人春节的一天》,拍摄了自己和妻子在家里岁月静好、文艺青年的一面,但导演翻看了他过去的视频,发现他同时还是一名值守社区出入的志愿者,几乎每天都会制作一个一分钟左右的志愿者日记。这些日记里他在户外值班吃饭、冻到连菜也夹不起来的镜头无疑更为感人,而阮师傅每天从温暖的小窝出门“自讨苦吃”的行为不正是普通武汉人与这座城市共进退的典型代表吗?

看到武汉医护人员家属多美妈妈忧心忡忡准备年夜饭的作品后,导演组又针对性地约稿了十位拍摄年夜饭视频的网友:有人隆重地戴上红帽穿上新衣拍全家福;有人虽然焦虑也还是陪家人去超市采购;有人在家专注地备菜和烹饪;有人和分隔两地的家人搞了一场云吃饭……这些画面以九宫格画中画的形式呈现,展现了美食对疫情阴霾中人们心灵的抚慰。

挑选作品时,导演组也会经常互相提醒要去职业化,去找那些直觉感动到你的故事,千万不能用电视台制作节目的规范标准去筛选。

例如网友静文拍摄的《我的火神山日记》,如果按照专业人士的眼光,摄影构图严重不规范、画面抖动、水平倾斜,经常会出现“触目惊心”的超大黑色说明文字,制作相对比较粗糙,但静文拍摄的人物有一种专业导演达不到的真实魅力:一位疲惫的工地负责人对着镜头强颜欢笑,原来他的精神偶像科比去世了,戴着口罩的大叔微微抽泣了一下,但他很快又振作起来大喊:“我不虚!我们要把火神山医院建出来,先把病魔打倒再说!”

这种在困境中自我激励的普通劳动者的真实情感,只有面对自己最熟悉的同事才会流露,可以想象,如果是电视台的导演、摄像、录音带着一堆器材驻扎在工地,即便看到了大叔的黯然神伤,冲过去把机器架起来,人物恐怕早就跑远了。

不断变化着色温的画面、人物只拍了局部的画面、收音失败噪音明显的镜头、监视器歪歪扭扭的画面,这些所谓的不规范镜头都被编进了纪录片,却焕发着特别的魅力。

选择好七八个主要人物故事之后,我们又对这些故事进行了结构调整和内容删减,以突显“温暖的一餐”这个主题。故事精剪完成之后,后期如何串联编辑也很重要,因为这些视频日记风格、节奏、内容截然不同,简单串联很容易形散神散,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形式感强烈的线索去贯穿。

导演组最终决定以拍摄日期排列这些故事,并特地制作了一个个动态日历,模拟每一个视频日记开头作者对日期的记录。在画面处理上,我们特地约稿了一位武汉航拍师网友的城市系列航拍作品;声音则是当天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报,没有一句旁白。由此营造了一种开放多义的氛围:新的一天又开始了,面对武汉这座美丽城市的风景和不断变化的疫情,一个个五味杂陈的故事展开了……

值得一提的是,1月27日这天,很多武汉市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大家在网络上自发组织活动:晚上八点,统一关灯、打开窗户、齐唱国歌。导演组特地向多位网友搜集了一组这个主题活动的视频:黑漆漆的城市夜空,微微几丝灯光亮着,当千百个微小的个体言说凝结在一起,点点萤火就汇成了星河,人们在黑夜尽情喊着唱着,释放着压力和思念,也汇成了心潮澎湃的家国宏愿: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每当编辑到这段,我们内心也无比感慨。

刚刚接到这个选题时,我们曾担心网友们的作品是否可以支撑46分钟的内容,一度考虑是否需要把纪录片中心其他导演拍的抗疫素材也混编进去。但是看了一部分,我们就决定完全使用网友素材,片子完成时更坚信了这一点。

因为再专业再优秀的导演和摄像,你去表达普通武汉市民的日常生活时,是拍不出本地作者讲述自己家自己单位故事的那种松弛和切肤之爱之痛的。他们有别于我们的另外一点是:作为局中人,他们不避讳展示自己的爱与怕,迷失与焦虑,以爱憎分明的主观视角来讲述,不喊口号,这是人面对困境最真实的情感。

比如网友小艳是我们的同行、湖北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她在解除家中自我隔离后没多久,就投入到采访一线,去医院采访医生。那一晚,回到家中,她和丈夫坦诚了自己的害怕,问丈夫还要不要去医院采访?丈夫的回答特别真实:“怕归怕,去还是要去的,我们干这行的,都得去,有什么好说的。”

当你静下心来看《温暖的一餐》时,也许你会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触:网感不是来自时长、节奏、俏皮语言和花字效果,而是一个有缺陷的人真实的情感和特别的视角。

在和这些作者聊天时,我们也发现,由于拍摄器材和剪辑软件的推陈出新,以及5g时代的来临,现在靠一部手机就能制作出精美短片并发布的自媒体时代真的来临了,普通人表达自我的门槛变低了,这绝对是一件好事情。

那么,当非专业拍客和专业导演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时候,我们作为电视台导演究竟优势何在呢?更适合拍摄什么类型的纪录片呢?这也是我们边做这个纪录片边思考的问题。

为了赶出 “首部”全民合拍的抗疫纪录片,很多幕后人付出了心血。纪录片中心各部门通力合作,领导密切关注项目的推进,对节目制作不断提出很好的建议;许多同事一起加班加点,使得这部片子能更快更好更及时地在纪实人文频道、东方卫视、新浪微博、爱奇艺、bilibili那么多平台播出和宣传,和更多观众分享。

导演组工作照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片中出现的片名“温暖的一餐”是五个行云流水的毛笔字,出自于著名画家陈佩秋先生。收到导演组的邀请后,98岁高龄的她欣然允诺,并在第一时间回复了作品,为最终成片的制作争取了时间。

最后,我们要感谢近百位无私提供素材的网友,曾经有过担心:会不会有的大V因为作品精彩独特,平地起价和我们要求昂贵的劳务费,但几乎没有一个人提到收费问题,大家都很快地同意了,还尽心帮我们寻找原始素材,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画面。

有的网友回复我们消息时写了很长一段,说刚封城时自己也很焦虑,后来决定多拍点家里的生活想鼓励一下自己和其他人,作品能被节目使用特别有满足感。有的网友家里亲属疑似感染没有确诊,按理说应该缺钱,但是也慷慨提供了素材。

让我们特别牵挂的是一位漂亮的小妹妹,原来答应得很好邮件发送我们素材,但后来再联系却没有回复了。去微博看她日记,才发现奶奶住进了方舱医院,爷爷几天前去世了,去世前也没有确诊是否是新冠病毒肺炎。我们的这部纪录片对于永失家人的人们来说,似乎一点也帮不上忙,

我们所能做到的,惟有把大家尽心拍摄的武汉日记真实记录、真情展现。

再一次向近百名网友拍客致敬,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你,看到了自己。

附鸣谢网友名单:

林晨同学Hearing、蜘蛛猴面包、hi多美、VanceYMJ、艳小兔Elaine、阮师傅、二次六七八、 Frozen影像

罗曼蒂克扣扣糖、李小雷、程椰子s、爪小爪、烧拳超人、Tuotuo丶单程雨已死、Sherry晓姐姐、杨yang杨老师、杨雪呀、给我一颗糖谢谢、CE步步伦、是黛玉啊_ 、神经不搞笑、在下美美婷、Jiassyo、愛生活的蜜絲婷、大小说家与演技派、文倩啦啦啦啦啦、小猪的蔬食magic、vicky-筱惠、二小and小牛、吉吉同学M、HalloJane、二狗欧尼、刘尖尖_、苏丹卿、陈子橙CZ、Mr杨振宇、mmmm酱、大梦梦Mood、彭AA呀、娜娜、湘西小怪物、TUu_酱、龙叔vlog、蕉棠cony、D-Bear脏辫熊、王花花没头脑也很高兴、叉歪希、葫芦娃这样说、小等等de造奶机、雨妈妈健康减肥、caoruoyu、阿V佳、乎然Mua_、我爱金东东、網友單、爱乐之城(小头儿子&大头爸爸)、训导主任林作栋、一个幸福的地方、hunter聪、行进的影像、熊猫哥、李向君、高浩茗、蓝桥二十顾、沈小暄、一一的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