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的(安家)是什么样的?

宅家无聊,闲来追剧。《安家》据说是一部真正的职场剧,而不是打着职场幌子谈恋爱、家长里短的剧。目前看来,追还是可以追,但在人物刻画上,有些硬伤,不吐不快。

《安家》改编自日剧《卖房子的女人》(这剧我还没看,打算抽空追),编剧六六也算是个老牌编剧了。看得出来,她对房产中介这一行还是有做过调查,很多细节是真实的。比如985为了卖一套房,等客户等到半夜,打电话过去却被臭骂一顿。



也有人说《安家》里头房子卖得太轻易了,现实里中国人买房哪有那么容易?这我倒能理解,毕竟是电视剧嘛,如果三集都卖不掉一套房,节奏就太拖沓了。



真正令整部剧感觉违和的情节,一个是房似锦的原生家庭,一个是徐文昌对待前妻的态度上。

六六给房似锦安排了一个和樊胜美、苏明玉相类似的重男轻女的家庭。作为一个半桶水写作者,我大概能理解六六的想法。

第一、重男轻女本身是一个自带流量话题,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樊胜美火了,苏明玉火了,没道理房似锦不火。

第二、作为一个未婚未育,没有男友、没有负担的女强人,房似锦需要一个理由,一个戏剧冲突去驱动她拼命赚钱,否则她抢手下职员的单就会变成一种蛮横无理,毫无理由的抽风。

第三、房似锦这个人物需要更丰富的细节把她撑起来。贫困且重男轻女家庭出身的女孩,努力奋斗勉强算是个励志故事。

如意算盘打得不错,可惜房似锦这个人物刻画在原生家庭这一点上非常失败。



房似锦很明显恨她妈潘贵雨。哪个孩子出生差点被扔井里,从小经常无故挨打,又不让上学,心里也不会没有恨。潘贵雨可以说比苏明玉的爹妈都狠,更没有人性。房似锦直接称呼她为生我的那个女人,而拒绝喊妈妈。

但是这样的母女关系,潘贵雨一次次问房似锦要钱,房似锦居然还一次次给了,这正常吗?通过翟总跟房似锦的对话,可知房此前曾一次又一次问翟总借钱,都拿去给潘贵雨了。



房身为房产中介的金牌销售,年收入少说也有50-100万,不然潘也不会狮子大开口,张口就要100万。而从房的节俭程度,以及最后答应给潘的钱上看,这些年她是没有存款的。房似锦今年28岁,就按照3年高薪来算,每年50万,至少也给了潘150万了。

那么房似锦是这样老老实实给钱的人吗?她就那么怕家丑外扬,怕老娘闹上门店吗?显然不是,从阚太太上门给她一巴掌,而从她若无其事地样子来看,她压根就不是个怕事的。甚至连张乘乘闹上门来,房店长都一副事不关己高挂起的态度。

这样一个人,会怕亲娘闹上门?如果真的下定决心断绝关系,房恐怕连潘的电话都不会接。没道理苏明玉都能跟家里断绝经济往来,房似锦却不行。

从目前看,房似锦这个人物塑造是有bug的。潘贵雨那么硬邦邦地让她拿100万给弟弟买房,不够的部分还要打借条,以房似锦的脾气绝不可能答应。她不像樊胜美那样讲义气,不在乎有没有这个母亲,连丢脸她都不怕,凭什么还会被要挟呢?

六六可能会不服,这世上那么多像樊胜美、苏明玉这样的姑娘,爹娘给她们的爱吝啬的要死,完全忽视了她们,她们却甘愿奉献一切给原生家庭,不仅把自己挣的钱拿出来,还不停地从小家庭中弄钱贴补娘家。如果这些都是真实的,房似锦为何就不能是真实的?

这是因为再严苛的父母,也有那么一刹那的温情,足以让孩子说服自己:父母也是爱我的,只要我能帮到他们,给他们钱,证明我自己的价值,我就能获得爱。

这种想法是典型的“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所谓“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父母其实对孩子很坏,可是由于孩子的生存需要依赖父母,加上父母偶尔流露的那一点温情,让孩子更加赴汤蹈火,付出更多,希冀父母能回头看他一眼,爱他多一些。



苏大强那么混蛋,也有背着老婆给女儿买练习册的温情一幕;樊胜美的妈拿到钱后,也会给女儿一个笑脸。

马东说过:心里有很多苦的人,一丝甜就能填满。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点点少得可怜的温情,这些女儿们才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而房似锦的妈有什么?女儿出生时想把她扔了,平日里要不就忽略,要不就当她出气筒,为了揍女儿出一口气,能满村子追着跑,生生追出一个长跑冠军。女儿要读书,不给钱,无数次命令女儿辍学。这样的一个母亲,连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样的情分都生不出来啊!

这就要说到六六刻画人物的失败之处,太过偏激,非黑即白。为了让观众痛恨潘贵雨,这个人物是一黑到底,一丝丝闪光点都没有。这样的人,房似锦跟她翻脸有心理压力吗?没有,从母女俩的对话看,潘贵雨也没有拿爷爷来要挟女儿的意思,这就更不可思议了。房似锦就能傻成这样?让给钱就拿钱,让打欠条就打欠条?



另一个BUG是罗晋饰演的徐文昌。六六给他贴的标签是心软,善良,有时有点圣母。标签没有问题,但是一个男人被老婆戴了绿帽,还被净身赶出来,已经明显对妻子没有半点情分了,就因为同情孕妇这么一个苍白的理由,就这么认了?



拜托,这又不是公车上给孕妇让个座,这是给把帽子上长的草一根根拔下来咽下去啊!标签不是这样用的,这不合逻辑!

由此也可以看到国内编剧在处理人物上面的不足。这是一个恶人,除非最后准备给他洗白,否则就从头黑到尾,同样的,正面人物也好得过分。

《安家》作为一部都市职场剧,实际上不应该出现彻底正面和彻底反面的人物。不能因为给人贴了标签就机械地从头用到尾。

比方说严叔两口子是很善良,卖了一辈子包子,才买得起一套房,连讨价还价都不好意思,这都OK。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儿媳妇突然要求加名,就犹豫那么一下子,听说可能有孙子了,连化验单都不看,就把名字加上,这合理吗?

人物能不能立起来,很多时候要看细节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好的一面,这才是正常人。同样是刻画普通人的韩剧

《请回答1988》这一点就做得很好。

德善的父亲成东日是个一辈子兢兢业业,忠于工作忠于家庭的老好人。可他给人做担保,害得一家子穷得要死。他还是个酒鬼,经常喝得醉醺醺地回来,但即使醉着,也会忍不住去亲亲已经读高中的儿子的脸。



他经常忽略排行第二的女儿,惹得女儿生气翻脸后,他会认真地道歉:“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阿泽的父亲凤凰堂,大概是全剧花费笔墨最少的一个人了。平时木讷不起眼,话都很少,非常容易变成背景板的一个人物。他在得知独生子坐飞机参加国际围棋大赛,可能坠机时,一下子乱了方寸,力气惊人地一把扯掉锁头找到宾馆的电话,却慌地完全没法自己拨电话号码。他跟儿子的领队通话时哭得泣不成声,却在听到儿子的声音那一刹那,冷静下来,怕影响儿子比赛,用平静的语气跟儿子寒暄几句就挂了。



这种细节处理才能让人物丰满起来。希望六六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能够更用心一些。不要为了让观众讨厌,而去标签化地塑造一看就令人讨厌的人物(潘贵雨、张乘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