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石拱桥私藏在这里——白竹桥

邂逅一座石拱桥,倾听它的前世今生。

隆回县城东2公里处有一座明朝嘉靖年间至今保留完好的石拱桥。桥面不宽,这座石拱桥没有赵州桥的建筑雄伟,也没有石造拱桥卢沟桥古老的文化底蕴,看上去它只是一座普通的桥,远远望去,像一位已经驼背的老者成半圆弧度横跨在村口的那条伏龙江上。

早在四十年前听外公给我说起这样一个传说:原白竹桥村的伏龙江畔有一户养猪憨厚善良的农家夫妇,他们养的白猪膘肥体壮,每逢伏龙江漲水发难无法过江时,夫妇俩都会宰猪接济沿岸乡亲。

因猪养得壮,夫妇俩也常因喂猪盆而烦恼,不是被猪哄烂就是被踩烂。

一天,福寿公得知此事便云游至此,闻知农家烦恼后,福寿公即与女娲神汇报商议,派一名石匠弟子前往。

不久,一位布衣芒屏且又饥寒交迫的石匠来到这户农家,夫妇俩热情接待石匠,并且鱼肉上桌。茶饭余谈时夫妇俩便说起喂猪盆一事。石匠说:“这有何难?我给你凿一个石头喂猪盆!”石匠便在后山开凿一块上千斤的巨石。一顿功夫下来,一个两三百斤重且精致的喂猪盆,落座在白猪栏圈里后便不知去向。从此再也没有被猪踩烂槽盆一事,且夫妇俩喂的白猪更加膘肥体社。

每年春季,伏龙江发大水,船不敢过江而年复一年,两岸亲人隔江相望行动不便。乡邻或集筹,或上报官府在此修建一条“旁为两堤, 中为四墩,南正方,北则少斜而剡其上,以杀水怒” 的石拱桥。“ 官民同心,其利断金,捐钱募粮,共襄义举” 通过近一年的修建,石拱桥最后一块石头完工合龙时,不管什么能工巧匠开凿,不是太大就是太小,要不就是太圆太锐不合缝。

一天二天半个月过去了,常来关心这石拱桥的夫妇也急在心里,通过近半月的观察,觉得自己白猪栏的喂猪槽盆十分合适,便喊来石拱桥民工抬上槽盆往石拱桥上一放,奇了怪,石拱桥冒出一条金光,不偏不离,连石缝都毫丝不差。

由于这座石拱桥最后一块石头来自夫妇俩养白猪栏的喂猪槽盆,从此人们把这座石拱桥命名为“白猪槽”。

后来这座斑驳的石拱桥在伏龙江的碧水烟雨里总能和两岸翠竹组成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河岸上小桥流水人家慢慢地把这座桥叫做“白竹桥”。

附白竹桥史记:石拱白竹桥,它是邵阳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之一。白竹桥载入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撰修的《湖广图经志书》,根据记载,该桥的修建一波三折,两任宝庆知府亦参与其事。

白竹桥距宝庆城西45余公里,距现县城东1.5公里,原来是用木材架成的,有十余丈宽,多次被洪水冲垮。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春,邑民丘福政、官吏向光潮决心造福地方,谋划在伏龙江伐木凿石修一座坚固的桥梁。向光潮是个能干而又热心的人,志书称他署教授事冠带总旗,正德十年(1515年)十月重建邵阳仙槎桥,就是由他负总责,十一年三月仙槎桥竣工后,向光潮又马不停蹄投身白竹桥修建。

丘福政、向光潮牵头修建白竹桥,每人捐谷百余石,宝庆知府石凤、邵阳县令欧阳龄鼎力相助。官民同心,其利断金,捐钱募粮,共襄义举。“旁为两堤, 中为四墩,南正方,北则少斜而剡其上,以杀水怒。”冬十月,桥尚未为梁,情况出现了变化,知府、县令因人事变动相继离去,群龙无首,人心涣散。虽然也有像刘定这样的热心人,关键时刻助谷“捌拾石”(即8000斤)但杯水车薪,工程陷入停工状态。

正德十二年(1517年) 秋,新任知府徐有、知县何问到任,丘福政、向光潮把修白竹桥”事向知府禀报,徐知府听完汇报后双眉紧锁。新官不理旧案,这是官场惯例,而修桥之实际,必须立即解决。知府感慨道:“ 古者天根见而水涸,则成梁,是予民牧之责。” 于是拿出自己的俸金来支付工程款项。老百姓被知府义举感动,纷纷捐款出力,正德十三年(1518年)夏,白竹桥主体工程建成。据当地老人说,桥要合龙的时候,有坨石头总是打不成,不是长了,就是短了,不是大了,就是小了。后经高人指点,某村夫妇家有一喂白猪的食槽可以利用,拿来一放,刚好合适。因此,这座桥的出典是白猪槽,后采用谐音白竹桥。九月中旬,该桥所有工程全部竣工,上报宝庆府。

当时宝庆府的训导是永嘉人黄选,白竹桥竣工后受知府徐有的委托,撰写了一篇《白竹桥记》,提供了建桥始末的第一手资料,时间人物,详实可靠。数据具体,如“桥之高去水二十有五尺,桥之修百二十尺,广弱修之什一,有差名仍其旧,总其费几八百金。”黄选在文后议论道:“天下多义士,惠无力以成之; 有力矣,患无志以决之,有志矣,患无时以乘之。二子(指丘福政、向光潮)有力有志,又得贤牧伯以奖掖之。三美具而千百世利民之功树,良可书也,惟观风者采焉。” 诚哉斯言,《湖广图经志书》十六卷“关梁,邵阳”赫然记载:“白竹桥,在县西九十里,正德十二年邑民丘福政、向光潮捐资募众重造”。新桥建于1929年,1944年 被毁,1956年复修, 1988年扩建。

作 者 简 介:双井铺,实名“陈阳林”。男,自由职业。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邵阳市民协会员,隆回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县作家协会会员。家乡坐落在湖南隆回县城东双井铺,笔名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