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破30亿!中国动画电影里程碑式成功的关键竟是这三点?

截止发文,《哪吒之魔童降世》累计票房已经狂收了33亿,作为动画电影的业余拥趸者,我也奉上了两张IMAX版的电影票,为国产动画加油助威。

《哪吒》的实时票房遥遥领先

观影完首先我是非常震撼的,尤其是结尾部分“藕饼”大战高潮的处理和特效的表现极富张力,而后我又陷入了思考:这的确是一部非常适合全年龄观众观看的电影,既能从里面找到十分有趣幼向的元素,又能发掘深意。

但是从影院散场后听到的一些家长和孩子们的对话,我发现大多数孩子们并没有一个劲地说“好看”,我听到的是更多的沉默或者疑问。

这不禁让我思考,让孩子过早地接触《哪吒》里“人性”“命运”的话题,是否过早了?

不过仔细一想,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多久没有在深度的方向上前进了?“动画=低龄”的标签,是否已经被中国电影市场贴了太久了?我说《哪吒》是一颗惊雷,因为它代表着很多,传递了很多,每个人都能从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实属不易。

“哪吒”接过的是谁的棒子?

作为一名实实在在的90后,印象里近几年的国产动画电影是在不断进步的。而在我小时候直到近几年的时间里,记忆里的中国动画电影却还是停留在《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那个计划经济却是中国动画电影的“黄金时代”。

之前国产电影的高峰是2015年的《大圣归来》,“大圣”的高绝之处在于人们第一次看到传统中国题材的动画也能在特效上打出名堂,也能完整地讲好一个故事,这刷新了我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认知。

小哪吒票房超越大圣的官宣

而更多人所熟知的以西游记为蓝本的动画电影是上世纪60年代诞生的举世瞩目的《大闹天宫》,《大闹天宫》不仅成为国产电影的里程碑,其瞠目结舌的原画质量和对细节还原的考究使它更成为了那个年代享誉国际的国产骄傲。

《大闹天宫》实为跨时代的经典

但自从1980年引入《阿童木》动画开始,往后的20年都可以堪称中国动画的瓶颈,到了千禧年,一代“美术电影”的落幕,使中国动画电影陷入了长达十年的“昏厥”。虽然不断地有优秀中国动画人(包括《哪吒》导演饺子)的努力和摸索,但市场环境的恶劣、人才的流失注定了这是一场十年磨一剑的苦练。

时至今日,从两代大圣手中接下中国动画电影这支旗帜的《哪吒》,终于让中国动画迷们迎来了一次久违的感官高潮,终于有了一次能够扬眉吐气地去谈论《哪吒》这样的国产动画电影,

有了空前绝后的热度和流量,再加上发行方一系列的续作计划,相信这无疑将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起点。

“哪吒”究竟为何成功?

说回电影本身,究竟哪吒为何而成功,《大圣》之后同样口碑较好的《白蛇·缘起》、《大护法》为何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这让我不得不分享一些对于电影的个人愚论和见解。

品宣到位,借势发力,易成大器

作为一部想要打开市场的电影,前期宣传是十分重要的,《哪吒》的正式预告片的时间很适宜,当然这是行内的标准和规律,没什么可以多说,不过重要的是《哪吒》巧妙地借势《大圣》,联合推出了预告片,还玩了一把《大圣》的梗,隐隐就有一种要干大事的感觉。

名场面

此外,《哪吒》也是草根系崛起的代表,从导演《饺子》自学成才的故事到后来外包特效的故事,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营造出电影场内外丰富的挖掘点,使没有看过电影的观众已经在场外被深深吸引了,这是之前《白蛇》类的电影所缺少的。

深度拔高,不玩虚的,老少咸宜

前文也提及,《哪吒》所塑造的故事和人物所面向的观众绝不止是孩子,更有成年人,因此《哪吒》必须包含深度,而且得让人人都看得懂,找得到自己的影子。

其实电影主旨很简单,就是关于对抗命运的话题,电影用很多篇幅来讲哪吒和敖丙的情谊,就是两类型人群的碰撞,一是龙族,实为灵珠;二是人族,实为魔丸,这其实对于他们都是不公平的,若是想改变这种不公平只能凭自己的成长和认知来对抗命运,走向正道。

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寓意,在深刻而简述的主题下,才会有更好的发挥空间。电影同时也凭借远高于普通动画水准的扎实特效收获了很多观众的眼球,使它在内容上没有落下任何的把柄。

题材服众,环境有利,有进有退

《哪吒》的成功离不开她题材的有利条件。选择广为人知的故事进行再创作并颠覆情节和形象,使得反差感成为一个卖点,这是非常高明的创作技巧。《哪吒》的放映时间也很有意思,《银河补习班》那可以说正撞枪口上的排片时间,好莱坞为代表的国外市场也没有任何动作,这使《哪吒》在暑期档没有对手,最终狂拦30亿票房,而且还在攀升。

不仅如此,《哪吒》更将自己的版图计划看作了电影的一部分,末尾彩蛋的《姜子牙》预告是中国动画电影(甚至可以去掉“动画”)第一次敢于把下一个IP引出来,并且清晰地标明时间让人期待,这是非常大胆的一步棋,因为没人知道票房究竟如何,有没有资本迈向下一阶段的制作,可以说是一场“赌注”。

不过最终,这也成为了电影的一大看点,令人欣慰而期待。

国产电影是否迎来新标杆?还有哪些路要走

要说《哪吒》成为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新标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论中国电影的发展,是否已经可以向更多的《哪吒》们靠拢和投资,这还需要深思。诸如美国、日本各自特色的动画体系是领先中国二十年以上的。如果想孕育出更多的《哪吒》,仍有许多路要走:

动画衍生品市场仍大门紧闭,急需拓展

美国迪士尼公司的每一部代表动画电影的火热,必将带来一系列的衍生品市场,而国产动画电影虽然有了《哪吒》这样的代表作,却仍没有表现出良好的后续市场衍生品制作能力,这与许多的市场因素有关,因此如想达到更高层次的成功,是需要整个市场的默契配合的。

资本累计虽有成长,仍显得捉襟见肘

老生常谈的成本的问题是每一部动画电影所面临的困境,像《哪吒》这样找大量外包公司完成特效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更希望中国能延伸出自己特色的特效产业链,有中国式的好莱坞环境和创作资本,才能源源不断地积累更优秀的作品。

部分动画场面仍摆脱不了国产动画“尴尬”的标志

这其实不能算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是确实存在的,近年里国产的质量是在不断提升的,但是很多台词、配音、场面的契合度仍无法让人接受,我在观影时经常也会感到“尴尬”,可能只是短短的1秒、2秒,却又一种很想跳到下一场景的感觉,体验是有些良莠不齐的。

当然,不是专业的制作人员,我没法具体说出是怎样的原因,我们也都明白制作方已经竭尽全力地完成这部影片,但是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细节,这是所有人都明白的事实。

写在最后

就在刚才,我读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说“哪吒并不能让国漫崛起”,但是我想说哪吒确实没有让国漫崛起,因为从2010年开始,国漫的崛起已经是注定的趋势了,而《哪吒》是这个道路上的里程碑。

更不用说今天中纪委点名评论《哪吒》的内容,这是一种高度的认同和赞许,而某些善于去挖墙角,爱唱反调的人,只能说你的种种挑刺只会显得幼稚而无力。

我们所希望的是有朝一日看到中国国漫走向世界,这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和追赶才能亮出属于中国国人的骄傲和资本,而我们必须要向这些在环境如此复杂的条件下仍在执笔构思、拼命创作的中国动画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