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群體免疫”策略,是向病毒投降?沒那麼簡單

解釋一下群體免疫個概念:新冠病毒基本傳染係數R0是3,所以感染全體人口的2/3之後,也就是60%-70%人口獲得群體免疫,病毒就無法傳播了。(R0是3,一人傳染3人,如果其中2個都早已經是感染了,那剩下只能感染1個,R0就衰減到1以下了)

基於這種觀點,除了英國專家,還有德國的一位病毒學家克里斯蒂安·德羅斯滕(Christian Drosten),他們都認為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人為措施難以根除病毒。在排除人為強力干預的情形之下,大面積感染不可避免。當然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基於病毒學以及新冠病毒的特點做出的最壞判斷。

對於病毒的認知,我不是專家,也沒有資格談論這個問題。但是這幾天我發現包括英國在內的幾個人國家,他們的部分專家的觀點比較不同,他們認為新冠病毒在沒有有效疫苗之前,是有可能長期存在的,人們不太可能徹底消滅新冠病毒。再然後從他們國家採取的防疫策略上也發現他們的重點不是消滅病毒,而是儘量在不破壞正常生活秩序的情況下,延緩病毒感染的速度和人群,甚至提前警告最終感染人數有可能佔到60-70%,讓國民做好“失去至親”的心理準備,從而讓大部分人獲得免疫力,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


英國地圖

縱觀全世界對疫情防控做的最好的無疑是中國,採取的措施也是最強力,在短短兩個月時間能把疫情扼殺控制住。這也是常常讓人拿來和國外的防疫措施來對比,像意大利早期的措施飽受國人詬病,喊話他們還不來抄作業,果然現在爆發了難以應對了。但是我們也同時看到整個國家“半休克療法”難以持續,對經濟、生活影響太大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接受和承受得起。


空城

有很多人認為,像英國這些國家抄不了中國的作業,他們根本沒有這種動員能力,一心只為了當政者的利益,而不顧老百姓的性命,群體免疫策略就是不負責的扯淡。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看一下二戰時英國的動員能力,在遭受德國無休止的轟炸之下,英國動員最高300萬兵力,當時人口只有5000萬左右,佔比6%,不要小看這個比例,他比我國同期動員兵力比例多好幾倍。此外發動在家婦女參加後勤生產支援,可以說全民皆為戰爭服務。不是做不到而是他們認為還沒到這樣的情況,也就是說付出和收益比,還沒達到需要全民動員層面。


二戰時英國為了防禦毒氣襲擊,向民眾發放防毒面具

我不去評論各國的防疫措施孰是孰非,但看英國這些國家的防疫策略,無疑對我們的防治策略帶來挑戰,按最壞的結果如果他們這些國家疫情得不到控制,任由傳染病規律進行,在世界範圍內就不可能短期內解除對疫情的警戒,人口流動帶動的輸入性病例不可避免,像“鄭州毒王”之類的挑戰將無可避免,畢竟現在是地球村世界共同體。而這時候英國他們已經具備群體免疫的能力,而我們還在騎虎難下采取嚴防死守,在扼殺病毒的同時也要做好病毒長期存在的準備和預案,力求在經濟、生活秩序和病毒防控方面影響做到最小並且能持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