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徐文昌的成功无法复制,《安家》大结局暴露了一切

《安家》大结局了,房似锦动了动嘴皮子,各种大团圆便密集来袭:朱闪闪和王子建,985与”瓜哥“,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连有最大亲情隔阂的徐有昌和徐有道,也因一道“佛跳墙”开启了破冰之旅。

但是在带出徐有道之前,律师好友抖出了多年前徐有昌第一桶金的内幕:所谓徐有昌写的《梦回十里洋房》畅销30万册的背后,其实是富商徐有道自掏腰包为儿子理想买单的事实。

徐有昌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人,他的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慈悲善良,有能力,有担当。

但这一切,其实并不足以让他游刃有余的应对残酷现实,他的“佛系”背后,有太多外挂资源的成全,如果抛开这些,单凭他自己应该很难走到这种现在这种位置。

同时,他心心念念要为之贡献余生的《城家公寓》项目,其未来也未必就如他所愿。

杀手锏“老洋房”业务,背后实际是圈层的力量而非个人努力的结果。

纵观全剧,徐有昌确有店长管理之才,但实际上他对安家天下房产中介公司来说,他的核心价值是他的老洋房业务。

副总翟云霄想干掉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两人都心知肚明。

但正是这个颇具门槛的老洋房业务,让他在翟云霄的时时逼迫中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才有了,翟云霄派得力干将房似锦前来学习老洋房业务,企图“缴枪再杀”,也再次说明了他手里这杆“枪”的份量。

为什么徐有昌能做老洋房业务?抛开各种繁杂的手续,其实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来自那个圈子。

老洋房在售数量有限,卖家买家数量有限,动则几千万上亿的买卖,必然是有门槛的,对买卖双方皆是,对中介人员也是。

这在后面房似锦学老洋房业务的时候暴露得更加明显:

1.再刻意的学习也比不上“来自那里”

比如老洋房不能登广告,因为这个层级的人都特别讲隐私,是肯定不愿意要买的楼被公之于众的。

徐有昌懂,因为他来自“他们”,来自那群住老洋房,买老洋房的圈层。

而对房似锦来说,是完全想不到的点。

又比如老洋房交易中,买卖双方,搞不好就是幼时同伴,随便一栋可能就是曾经玩耍过的地方,对老洋房的特殊情结和熟悉度,远超各种刻意的学习。

同样是因为他来自那里。

就像溥仪鉴定文物,看一眼就知道,不需要什么条条款款,只因为“和我家的不一样”。

老洋房对徐文昌来说亦是,什么人能买,什么人能卖,他懂那群人,当然就好促成。

而这一切对房似锦来说也是不可想象的。

2.掌握老洋房业务背后是强大的资源支撑

对掌握老洋房业务来说,繁杂的交易手续和流程部分其实是最容易的了。

难的是,如何在面对棘手问题时,有强大的资源库,随时为你打怪升级。

首先,徐有昌有知名律师老友,这是法律方面的有力支撑。

其次,国内国外各种调查和媒体资源。

比如向公馆,要查国外业主的信息,他一个越洋电话就能找对人,私家侦探之类的业务都是驾轻就熟。

又比如电视栏目主持人,分分钟请来报道施压。

最后,鉴于大结局曝光的徐有道“背后买书帮儿”事件,也可以合理推论,这些年的老洋房业务里,或多或少,也许都有徐有道在背后牵线搭桥兜底,这也未尝没有可能。

房似锦说起来算是开了两单老洋房业务,实际上,背后都是徐有昌在运作各种难点和细节。

脱离了徐有昌,房似锦要单独做老洋房生意,仍然是很难的。

所以,对徐有昌来说,位于安生立命第一条的老洋房业务,其实彰显的就是圈层的力量。

而不是他以为的,完全脱离徐有道,在做自己能做,喜欢做的事。

平时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外挂

律师同学帮的忙:拿回离婚时未分割的房产,帮房似锦父亲打官司,解决向公馆难题,租城家公寓当法律顾问等。

乐器店店老板同学:搞定985卖房的对面邻居女儿学琴问题,租城家公寓开小型音乐会,提供音乐培训等

明星丁索拉同学:帮江奶奶卖房时拉他当买家,在城家公寓租场地搞剧团。

剧中出现的每个好友,都在为徐姑姑排忧解难,为他各种开外挂。

更加理想化的“城家公寓”

徐文昌对装修施工队说,他对城家公寓的空间安排要求只有两点:

1.满足生活需求的小空间。

2.满足社交需求的大空间。

体现社区功能,突出社交的概念,从小空间吸引到大空间来。

我只能说,这些真的就是听起来很美。

先说第一条,“满足生活需求的小空间”,不切实际。

如果你是一个租客,你先考虑社交还是先考虑居住空间是否功能完善。

对于城家公寓,徐有昌曾提到,让年轻人开门走出来,所以要搞大型洗衣房。

这条出来,我感到徐有昌要建的是学校宿舍,房间没有洗衣机,也许还没有晾衣阳台,因为他不想他们宅,而且居住空间要小。

拜托,都是成年人了,谁还不想在房间舒坦点,首先当然是要房间大一点。

每天上班挺累的,有几个人有那么多精力去社交。

第二条,“满足社交需求的大空间”,也尽是槽点。

结合他要在里面搞音乐厅,话剧团和瓜哥的小酒馆等商业产业,其实,这不就是现在住宅与综合商圈结合的概念吗。

大商场里,各种商店和餐饮休闲娱乐场所并立,楼上卖住宅,下楼是商场,这也不是创新啊。

而且,说实话,这种房子的居住体验并不是那么好,噪音污染大,人员进出杂。

就更不说遇到现在疫情来袭,长租公寓的艰难处境了。

对于公共空间的奢侈浪费,徐有昌也绝不是说说而已,看看员工无比巨大的办公室,还有他和房似锦单独的办公空间,只想叹一声,有钱真好。

对了,徐文昌还要租给年轻人,房租便宜的公寓。

我真的不知道,这个项目靠什么赚钱,理想吗。

尾声

《安家》大结局富商徐有道“帮儿买书”事件的曝光,就已经说明徐有昌的理想化人生无现实的可能。

他从第一桶金开始已经开了金手指,经营事业的过程中,外挂更是时时刻刻都在。

徐有昌的成功不可复制,他的“佛系”和理想背后,有太多常人难以企及的资源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