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萌”不是“张檬”,为文字添加语气已成为当下阅读习惯

最近新冠肺炎形势见好,大家的关注重心也都从国家大事转变成家长里短。看下各种热搜榜单,明星八卦跃然前列,评论热火朝天。其中最跌宕起伏的一件事莫过于演员张萌因为一句话而引发几个人的争端。

有人问她:整容了吗?她回答说自己是“萌”不是“檬”。因此被网友质疑在内涵另一位女明星整容,而被“内涵”的女明星也不是吃素的,强硬地站出来表示自己无辜躺枪,也迫使张萌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视频道歉。

视频中她说道,是因为网友问她为什么和《夏家三千金》(张檬主演)里不一样了,才顺手回复了几个字,想表达【自己不是那位演员,所以当然长得不一样】这样的含义。可惜很明显,全网理解的都和她想让大家理解的完全不一样。

这件事我认为被网友误会影响到另外的演员,道歉是应该的。但同时也想谈谈文字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问题。

我们发现,中国人都没有发邮件的习惯。在一个比较大的公司里,各个部门跨度较大,很多时候沟通要么打电话,要么发微信或QQ,很少有人选择好好按照格式写一封邮件,因为中国人太喜欢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我们很难用平和的语气把一件工作或需求描述完整且清晰。这是中国人的沟通方式,情绪能辅助我们更加完善描述工作内容,让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接收到的工作讯息。

这代表什么?这代表我们自动把自身的语言能力放在了一个较低的水平,因为有了辅助工具。随便搜一下我们与同事的办公沟通软件的聊天记录,语气词有多少?大面积情绪性标点有多少?表情包又有多少?这是文字语言退化的表现。

在过去没有把微信、QQ当成工作软件的时候相信办公人员是可以做到完全利用平和陈述文字去表述工作的。只是现在办公软件的繁杂和便捷,我们失去了用平语去描述问题的紧要、严肃或轻松,反而更多是利用语气来表达。于是久而久之,我们习惯去带着情绪阅读,为文字添加语气。也正因为我们学会去解读一句没有标点符号的话是什么语气,导致很多时候会对一句没有这样意思的话,解读成这样的意思,从而让沟通失效。

有一段时间网上特别流行“咆哮体”,一句话后面恨不能一万个感叹号,以此来表达他有多么愤怒、多么烦躁或者多么不理解。喜欢用这种文字的人大多没有多少文字表达能力,在网络这样一个缺乏语音图像沟通的渠道中,他们急于表达自己,只好借助其他方式。

图源互动百科智愿者OnlyVictoria

可是,文字的含义总会因为读的人加以语气脑补而变换成不同的含义,这是文字沟通的局限性。当我们习惯带着情绪去阅读后,即便是很平和的一句话,不同的情绪也能解读出一万种意思,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更有可能因为某一种解读的广泛传播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真正的沟通艺术是我们能够用平和的文字去表达任何情绪的内容,而作为读者和观众,我们也要学会用平和的语气去读取获取到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