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应努力追寻社会价值

摄影作品应努力追寻社会价值

刘同福

摄影是用影像复制世界、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艺术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摄影既是一种艺术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摄影作品最终是要呈现给人们看的,我们拍摄的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只要呈现给人们,就会给人一定的艺术感受、情绪感染和思想感悟。好的作品会引人入胜、引起共鸣、引发思考,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体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如何把摄影作品传播出去,为社会和大众分享,以实现摄影作品的社会价值,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深入实践的问题。许多摄影者并不重视这样的工作,他们乐此不疲地拍摄,拍摄后却束之高阁,甚至很长时间都不从存储卡里把照片导出来;有的拍摄后虽然进行了认真的后期处理,最终呈现的影像效果也很好,但仅仅满足于自我欣赏;还有的虽然乐于传播,却往往只是随意发个朋友圈,博取一些亲朋好友的点赞,这显然是不足取的。我们说,不是所有的摄影作品都要换取一些什么,但既然辛辛苦苦地拍摄了,又认认真真地做了后期,为什么不能进一步把自己的作品推到更大范围,让更多的人分享受益?有人也许觉得摄影就是图个身心快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一些,把实现作品的社会价值看作是一种功利行为,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就绝大多数摄影人而言,其摄影行为都是追逐美好,弘扬正能量的,这不仅利己,更有利于社会。既然是这样,就应当把这件事情做到位,而不能只做半截子工程。现在,摄影作品传播的媒介很多,除了微信和各种公众号平台,还有各种摄影大赛,报刊杂志等等。我们很多作品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传播媒介,扩大影响,实现作品的社会价值。这些年,我在摄影实践中,注重在这个方向做出努力,坚持图文并重,努力让摄影插上理论和文学的翅膀,不仅扩大了摄影作品的影响力,也成为自己持续热爱摄影的一种精神动力。实现摄影作品的社会价值,我觉得在实践中有这样几条需要把握好。

努力在静态图像中发现灵动之美。摄影不同于摄像,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活场景,最终呈现的都是静态图像。但是我们在拍摄和阅览这些图像时,却能获得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感应。好的照片,看上去是静止的,却承载着鲜活的信息,给人以灵动的视觉体验。我们每次拍摄,都会获得大量图片,拍摄的时候,由于时间环境的限制,难以认真思考选择,这些匆忙记录的影像,留给了我们后期选择的空间。很多好照片,是在拍摄后整理时发现的。善于在静态的图像中,发现它们的灵动之处,会使摄影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青岛石老人海湾的日出是影友们常拍不厌的题材,在那片海域拍摄的作品,会让我们充分感觉出红日喷薄出海的那种灵动之美。

这两幅照片,是太阳跃出海面的景色,我在这幅照片里看到了太阳徐徐升起的动态之美,看出了大海与太阳缠绵不舍的柔情。

这幅照片,是朝霞映红海天的时刻,一对母女在海滩上快乐舞动的情形,我看到了这片海滨的瑰丽,也看到了人们的惬意时光。这幅照片后来被青岛《新崂山》杂志刊用。

这是冬季里北九水的一张照片,早晨的阳光照射在结着冰凌的水面上,给水面涂上了一层金色,那是春天即将到来的征兆,令人心里涌起一股暖意。慢速下的流水呈丝滑状,正在融化的冰依然是冷调的,那是一种洁净的美。“暖阳融冰”是我看到这幅照片时跳出的四个字,是春天最早的信息。这幅照片与我拍的一组《冬日崂山》共14幅,发表在2015《帆船之都》杂志第二期上。

这是崂山雪后的一张照片,白雪挂枝,红果艳丽,寒冬里让人感受到一股春意。我为此赋诗“山间红果俏如梅,经霜沐雪更娇媚。待到春来百花开,落地归根催新蕾。”这里,我看到了一种生命的轮回。


这是摄于南沙的一张照片,画面上是一名守礁战士。这幅照片是我随海军抚仙湖号补给舰去南沙拍的,那一次还拍了很多守礁部队的照片,但这一幅令我心动。心动的是战士那双眼睛,在那双眼睛里我看出了忠诚、警惕和勇敢。就是这双眼睛给了我灵感,我写下了一首长诗《南沙,有一道最美的风景》,歌颂守礁战士。这首诗和相关图片先后在军内外报刊杂志发表。

这是2019年青岛帆船周时拍的照片,参加“海湾化学杯”摄影大赛获二等奖。碧海杨帆,既有大海的洁净,又有城市的风貌,还有帆船竞发的丽影,显示着青岛的时尚与活力。

这张照片摄于青岛浮山水库,冬天里水面上的枯草结了冰凌,微风吹皱了碧水,早晨的阳光形成了一道道金色的光带,看上去很美,这幅照片被青岛早报整版发表。

世界从来都是灵动的,摄影只是把灵动的世界定格,凝结成了静态的画面,我们是摄影者,我们更容易发现画面的灵动之美。

努力在日常情景中发现时代之光。摄影是记录,但记录的东西是否有意义,是否有价值,则需要认真思考。这里关键是要从大量真实的日常情境中,发现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东西。这就需要把那些看似平常的图像,放到时代背景里去考量,才能够在平常中看出不平常,避免熟视无睹,错失好的照片。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变革的时代,是实现梦想,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时代。社会的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用心,总会有新的收获。

乡村赶大集,是百姓的寻常生活,但城里人去乡下赶大集,则是近些年才有的。去乡村赶大集,是暂离城市生活的一种放松,是对乡村田园生活的一种怀念,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寻求回归自然的一种现代理念。同时,乡村大集也是乡下生活的一个窗口,在这里可以看到农村的生活变化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特别愿意去乡村集市上走走,对拍到的一些照片也会有新的感受。

从乡村大集的生活场景里,会感受那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令人感动,令人振奋。为此我写了一篇《腊月,去乡村赶大集》,配了11幅照片,在2015年《帆船之都》杂志第七期发表。

新时代新生活,百姓的笑脸映出人们的幸福感。从张张笑脸里,我们可以坚定对改革的信念,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农村的变化。党和国家关注“三农”,实行了乡村发展战略,许多农村成了美丽村镇。这些发展变化,为我们摄影提供了更多生动的题材。2013年10月,我得知崂山雕龙嘴村被评为全国最美村镇,便两次到雕龙嘴去拍摄,而后以《印象雕龙嘴》为题,写了一篇文章,配了11幅照片,发表在当年《帆船之都》杂志第11期上。

发现时代之光,既要从社会最先进的层面去捕捉,更要从原本十分落后,今天进步明显,变化显著的地方去透视,这样才能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时代的发展进步。

努力在民间活动中发现传统之根。摄影活动,经常会涉及民间民俗的内容。这类摄影,重要的是要在那些多年不变,司空见惯的场景中发现民族的传统之根。否则,年年看,年年拍,就会觉得老套俗套,没有新意。

霞浦是摄影人去的最多的地方,霞浦的滩涂之美是无与伦比的,但是那样的照片林林总总,大家就觉得再也拍不出也看不出什么新意来。第一次去霞浦,季节和天气都不算好,拍不到那些美轮美奂的照片。回来后,认真看那些拍回来的照片,发现霞浦除了自然的风光美,还有许多传统的内在美,有些是通过特定的场景设置反映出来的,就是被大家定义为“摆拍”的,有些人对此持贬斥的态度。但我认为,通过一定的场景人物设置,让大家在很短的时间里,看到霞浦人民间传统的生动表现,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仅仅认为拍回来的是千篇一律,索然无味的照片,那确实没有任何意义。通过手中的照片,我总结了三条霞浦之美,即,天工巧作的自然美;犁海耕滩的劳动美;敦厚纯朴的风情美,觉得还是不虚此行。后来《帆船之都》杂志2019年第一期刊登了这篇《霞浦之美》及相关图片。


这些年,青岛每年都有一些民间民俗活动,比较隆重的像萝卜元宵会、糖球会、天后宫庙会、田横祭海节、马山山会、胶州秧歌节等等,这些民间活动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并越办越红火,不仅是因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需要,更是一种民族传统不断传承的精神需要。比如始建于明代的海云庵,是根据当地民众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后才开始劳动的习俗,为祈求丰年、保佑出海平安而建的。又因为正月十六日为每年第一个大潮日,把这一天确立为海云庵庙会,百姓都会进庙烧香磕头。而中国人素以“红”为大吉大利的象征。出海之前,吃一串大红糖球,祈求一年的吉祥如意。后来由于买卖糖球成为海云庵庙会的主要特色,民众逐渐将海云庵庙会称为“海云庵糖球会”。了解了这样的传统之根,再看糖球会上拍来的照片,感觉就会不一样。传统的东西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无论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很多变化,看到其中的变化,也很有意味。

这是2007年拍摄于即墨马山庙会的一张照片,桌上的供品,除了传统的东西还上了茅台和红酒,看得出祈福的人本身就是幸福的人,这里寄托的其实就是一种传统的精神,传达内心的良好愿望。这张照片时隔十年后在2017年2月被《帆船之都》杂志刊用。

努力在博览思考中发现传神之韵。一张照片的灵动之美、时代之光和传统之根,既是照片本身所承载的,也是拍摄者和阅览者所赋予的。同样一张照片,有人能看出它的传神之韵,而在有些人看来可能平淡无奇,寡淡无味。这里,重要的是文化素养的差异。摄影是用相机记录生活,复制世界,但是我们呈现给别人的是怎样的生活,怎样的世界,却并不是单靠一部相机就能完成的。呈现的图片必须加入自己的思考,注入文化内涵。摄影人的学习非常重要,要多读书,多看多思多悟。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所以看图不看文。就是图片的简单说明也不去看,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其实,图片的文字、文章承载了大量图片本身不能传达的信息。不看文字就很难准确理解。要养成认真博览作品的习惯,不仅会发现别人作品的神韵,也会给自己的照片赋予魂灵。

这两年,我也不断地拍了些鸟,有野外的,也有棚拍的。拍的过程只是在享受抓拍的快感,定格那些精彩瞬间。而后期的学习,却让我对鸟类有了更深的了解,所以我以《读懂雀之睛》、《感叹鸟之灵》、《百变的精灵》等把作品整理出来,自己觉得收获不小。

去雪域高原,雪山冰川是我们必须纳入镜头的,拍过了这些难得的风景,如果仅仅赞叹它的神奇和壮丽,我们还不能完全从大自然的杰作中领悟其中的神韵。从西藏回来,我多次翻看那些雪山冰川的照片,认真的查阅有关资料,从雪山冰川的形成、运动、融化和对生命的滋养,领悟到雪山冰川是冷峻的,看上去它傲视苍穹,冷漠严酷,其实它冰冷的身躯蕴藏着无尽的柔情,它广集雨露,贮存生命之水,用涓涓溪流注满江河,滋润大地。没有这冷峻的冰川,就没有生命之源,世界就会枯萎,生命就将消融。后来,我以《冷峻的柔情》写了一篇文章,发出后反响很好。


要对摄影作品做深入思考,并获得一些感悟,一定要注重结合拍摄的学习。去年初秋,我和几位朋友去崂山雕龙嘴和黄山村拍摄收获海蜇的场景,拍了一些现场的照片,只是一种记录,回来后感到很不够,就查阅和学习了有关资料,对崂山海蜇的分布、海蜇的品质、捕捞时机以及加工等知识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审视拍到的照片,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写出了一篇《秋来海蜇鲜》,即有对海蜇相关知识的介绍,又有对渔民生产生活的赞美。《新时代文学》以有声文学的形式推出,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果,青岛《新崂山》杂志也予以刊载。

刘同福,微名:北风轻轻吹。山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原任山东陆军预备役高炮师政委。酷爱摄影,纵情笔墨,以相机捕捉精彩瞬间,以诗文讴歌辉煌成就。现为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岛旅游摄影协会理事、青岛图片库签约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