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噠的甜甜醬
這樣的人,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看起來是做人簡單,頭腦單純,實際上相處起來很麻煩,因為情商太低,頭腦靈活性缺乏,因此,容易鑽牛角尖。
我們中國自古就提倡中庸之道,世界上的很多事也不是隻有對與錯,是與非,它常常可以通融,可以互相轉化,什麼事情都是非對即錯,多沒有意思啊!
大家都說多吃水果蔬菜,那也不是說每餐都吃這個。只是相對來說,把握好度,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都有利害之分,把握平衡,掌握好尺度,充分利用事物的有利一面,克服有害的一面,而不能有害處全都拋棄。
比如家裡有個孩子,平時有點貪玩,但是也挺善良、活潑,不能因為他稍微有一些不盡滿意的地方,就說這個貪玩的孩子就是壞孩子。也不能因為他善良活潑就說他完美無缺,好得很,事物的兩面性是時刻存在的。教育就在此起到發揚他活潑、善良的一面,管教引導他貪玩的一面,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如果老早就下定義:壞孩子,那不是有可能毀了這個孩子嗎?
一個成熟的人,會全面看到事物的各項特點,既存在“黑”,也存在“白”,充分利用他的優勢,避開他的弱勢,讓事情都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思路花語
我認為有的人說話非常極端,非黑即白,不全面客觀的看問題,更不去全面思考,是以下兩個方面造成的。
一:小時候受過嚴重的心理創傷或留下陰影。如果遇到類似這方面的事情,出於本能的防禦表現出來的一種現象。
不是他或她不全面客觀看問題,以前的過往經驗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只相信自己親身感受到的經驗或教訓,任何人都改變不了。
有一個老年人,他出生在一個大戶的有錢人家。他父親弟兄四人,排行最小又體弱多病。
他7歲的時候,父親有病去世了,剩下善良的母親和兄弟兩人。叔伯家的孩子都上學讀書,唯獨他和弟很小就放羊,幹農活,受盡了苦楚。
老好人的母親又不會極力爭取,其餘幾家都住上房,他們母子三人住在又暗又冷的偏房。
因此,他特別恨爺爺,欺侮弧兒寡母的他們。
由於小時候受的傷害,致傷他成年後,誰要和他吵架起爭執,非要吵羸不可,包括對家人們,他要說了算。
比如,本身他有錯在先,兒媳找他理論,他會說出斷絕關係的話。他就是兩個極端,你對我不敬,那就斷絕關係。從來不想自己的過錯,認為自己有理。
二:這種人見識短,只考慮自己,目光短淺。尤其人際關係這方面的。書讀的少,甚至沒讀過書。
人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變一個人的眼界和格局。通常這種人只在意自己的感受,嚴格要求自己,通常自食其力,通過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不肯求別人。
至於讀書,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讀成,儘管覺得非常重要。
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看問題,上面的老人,如果他讀過書,又受過創傷,依然不會改變自己親身經歷過的。
希望能幫到你!
我是 往後餘生,不對之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往後餘生ZCX
有的人說話非黑即白,不客觀,不去全面思考,筆者以為有兩個個方面原因。
性格缺陷所致
行動形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反之也然,性格影響行為,影響觀察、思考、認識和表達方式和表達能力。
性格執拗之人,以自我為中心,從來就不會換位思考,固執己見,說話非黑即白,一元化思維。
性格平和之人,能夠冷靜、理智、客觀分析判斷人和事,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凡事留有餘地。“謙受益,滿招損”。
知識缺乏
一個人說話辦事與他的知識水平有關,多讀書,讀好書,善於獨立思考,“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習可以培養思考力,拓展視野,豐富我們的想象力、決斷力。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準確、理智、客觀的判斷人和事,就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已經充分認識自我。
文化水平提高,知人知物自知,內心漸漸平和,充滿智慧,凡事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不知而不慍”。處高山之巔,一覽眾山小,心曠神怡,自然而然順天宜人,說話圓潤,處世平和,人與之處,如沫春風。
水口村夫
很好的問題。我們周圍總能見到有些人說話非常極端,說話只圖自己痛快,不去考慮後果。這是因為:
第一,這樣的人看問題很簡單,就是二元化思維,非黑即白,認知上有偏差。平時說話可能會說,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很壞,其實很多人都是不好不壞,或者既好又壞。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
第二,這可能是他長期以來習得的一個說話模式,和他從小的成長環境有一定關係。如果他周圍的人說話很極端,久而久之他也會學習到這種說話方式,但是自己沒有覺察。
第三,這樣的人往往脾氣比較暴躁,說話的時候會有一些憤怒的情緒,且很難控制情緒。當一個人憤怒的時候就口不擇言,什麼話狠說什麼,對人際關係有極大的殺傷力,事後往往又會後悔。
自由的F姐
我認為有三個原因造成。
原因一、見識太少。
見過的人太少,經歷過的事情太少,眼界就容易變得狹窄,以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全部,殊不知他所理解的世界連世界的一個指甲尖都不算。
就好比說,一個人長期只生活在農村,從來沒去過大城市,她會以為全世界的人的想法都和農村人的想法差不多。
又或者說,一個人從來沒出過國,他就以為全世界人的想法都和自己國家想法是一樣的,如果有不一樣,他就認為是別國的錯誤。
見識人,就容易導致極端,非黑即白,不客觀,不全面思考。
原因二、深度思考太少。
這樣的人云亦云,缺乏理性思考,缺乏自己的判斷,這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固話。對待一件事情、問題,很少動腦筋去思考背後的邏輯、原理、規律、本質,只會用情緒去對抗,就會給人極端的感覺。
原因三、讀書太少。
讀書的好處有兩個,一是能夠獲取信息,讓自己瞭解到一件事情不同維度的信息,積累有效信息,才能不被混雜的信息所幹擾。二是可以訓練一個的思考能力。
讀書少,導致知識少,思考少,所以一個人思維就容易極端、偏激,不客觀,不全面。
演講教練李超滿
古語有云,是非黑白,公道自在人心!
話雖如此,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看待事物和問題的時候過於極端,以至於別人很難理解。很多人的解釋說可能是原生家庭的經歷,可能是遺傳,可能是後天習慣的養成,造就了這種非黑即白過於偏執的性格。
我在這裡,想通過法國大文豪雨果的《悲慘世界》這個故事來給大家闡述一下。
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巴黎,我們的男主翁冉·阿讓是社會底層的一名苦力工人,為了給姐姐一個快要餓死的孩子偷一塊麵包,他被抓到判了五年的牢獄之刑,由於不堪忍受獄中之苦,他先後四次嘗試逃獄,但都沒能成功,刑期也由五年延長到了19年,這時候獄中一位極其冷酷但又為人正直的獄官,擔保假釋了他。
重獲自由的冉阿讓只想好好重新做人,但是現實卻不給他這個機會。他一直找不到工作,受盡人們的冷眼和欺凌,他根本擺脫不了罪人的身份,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他非常的痛苦,在一次流浪到教堂的時候,他被主教救助,主教是一個善良正直且極富同情心的人,不僅給他提供了食物,還收留了他。但是早年的遭遇和不幸的生活讓男主早已拋棄了對神的信仰,在一天夜裡,他偷走了教堂所有的銀器,開始潛逃。但是在途中又一次被警察抓到,為了替男主開罪,主教主動說那些銀器是自己贈給冉阿讓的。男主雖然開脫了罪名,但是內心深深地被主教的寬厚與愛心所感化,他愧疚地跪在耶穌的像前懺悔,發誓從此去惡從善。他撕掉了假釋憑證,決定從新開始,世上再也沒有冉阿讓這個人的存在。
八年之後,更名為馬德蘭的冉阿讓,經過多年的辛苦努力,已經成功的成為了一名珠寶商人,擁有了自己的企業,成為了富人的他,興辦福利,救助孤寡,樂善好施。他的善意獲得了人們對他的尊重與愛戴,最後當上了市長。與此同時,警局內也新上任的一名督察。他就是多年來一直抓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在一次解救被馬車壓倒的車伕時,力大過人的馬德蘭,讓沙威想起了八年前的冉阿讓扛起船乾的那一幕,冉阿讓暴露了身份。沙威偷偷的把他舉報給了巴黎總局。在這個時候,一個老農民被當成了潛逃的冉阿讓,馬上就要被處決,這個時候的男主,內心充滿了掙扎。如果承認自己的身份就會被捕,如果不承認就會有一個無辜的人被自己連累。最終他的良知讓他毅然決然的走上了法庭,在爆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後,冉阿讓再一次被法官定罪,即將關進了警局,冉阿讓請求沙威給自己幾天時間,處理好芳奵的後事,但是沙威顯然不再相信他,兩人在爭執之下,男主跳入河中。但是稍微顯然沒有放棄,繼續追捕男主。影片中我當時很看不懂的地方,就是這個沙威,他明明也是一個善良的人,他也看到了男主的為人,為這個城市做出的卓越貢獻, 還在某種程度上面認可男主。那為什麼還要為之前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認為他有罪而來追捕他呢?哪怕在最後男主救了他命的時候,當一個有罪的人還心懷善良拯救這個追捕他的人的時候,他內心正義的信仰崩塌了,在這場愛與正義的抉擇中,最後選擇了自殺。
當時覺得可能是影片劇情需要,套路化來吸引觀眾的懸念,在等後來我才慢慢的理解。有的人的一些行為舉止,在我們看來的偏執和頑固不化,可能與他與生俱來的一些信仰有關。
埃隆馬斯克,喬布斯,比爾蓋茨,改變世界的人,很多都是偏執且固執的人,在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我們希望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我們的世界才會更鮮活。所以在我們生活當中有這樣一些偏執的人,只要他內心善良,沒有害人之心,我們也不要去孤立,漠視或者是去批判他們。
歷史阿呆
從莫種角度說,我還是挺欣賞這類人,敢愛敢恨,愛憎分明,因為我也屬於這樣的人,社會也需要這樣的人。這種人更有責任和擔當,也往往是關鍵時刻能衝的上去的人,有時考慮多了,反而畏手畏腳,考慮大局那是決策人士需要的,決策之後,靠誰執行的好?
糖醋VS排骨
有人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嘴巴又何嘗不是呢?
說話非黑即白?不客觀?一個人說話的方法往往展現了自身的思考習慣和思維模式,這些看似深奧的話題可以簡單總結為每個人不同的世界觀,哲學上認為世界觀決定方法論,而我們平時的言行舉止都是我們各自擁有的世界觀在物質世界的“方法論”投影,為什麼有人說話魯直,固執,讓人不舒服,可能在其個人的世界觀中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
世界觀的建造就好似蓋房子,我們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修築和完善它,但修築的方式缺因人而異。有人在大學裡拿了畢業證,有人在社會里拿了學位,有人在軍隊裡上了大學。從我們出生到成熟,在家庭、學校、工作中成長,每一段人生經歷都會成為我們世界觀建造中的一塊磚。
但沒有人的人生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成長造就了不同的人,有謙謙君子,也有奸詐小人,有人溫文爾雅,也有人錙銖必較,路有千條,條條大路通羅馬,人有萬種,種種異同鑄社會。說話不客觀?也許在他的人生中沒有機會去意識到怎樣客觀。不去全面思考?那說明在這些方面你比他會做的更好。
不同的人說不一樣的話,但我們不能因為別人說話“不同”就報以仇視和憤恨,這世界那麼大,有那麼多人更適合你去交流,何必自閉於一隅呢?更何況你能意識到別人說話時的不足,就說明你比別人更加成熟,既然成熟才就應該包容。
希特勒認為猶太人不同與雅利安人,美國wasp認為有色人種不同於白人種,這些都是我們嗤之以鼻的東西。人生可不一樣,人生中需要執著的太多了,人生中需要追尋的太多了,有一片廣闊的星海抬頭就能看見,何必困頓於別人的不同呢?
buskin寫科普
這個問題就像是人的兩面性或者多面性一樣,不能公正客觀的看問題就是失去事件本身是性質。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的人,應該是那些高瞻遠矚,站在深層次立場正確評價事情的原尾與厲害關係。
人在看待對自己有利的時候,或者利益受到重大損失之際,頭腦可能會失去理智,嚮往美好的一面總能照耀到自己,不利的一面總想找到緣由推在門外。這樣看問題就產生了不客觀公正,也就出現兩面性或者多面性。
就好比借錢,你借他時,他對你是千好萬好;要錢時,他可能對你百般拖延是一個道理。